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障学生对动辄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的阅读是有困难的,所以笔者选择了高度凝练的中国古典诗词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当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过于功利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并不只是视障学生要克服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然后针对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引导学生轻松阅读、体验诗词之美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视障学生;诗词阅读;阅读引导;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2-0083-02
引 言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不仅对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作出了具体规定,而且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要求,单凭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很难完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以大量的、高质量的文本阅读为前提,在学生个体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这就离不开课外阅读,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分析
第一,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较快,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学习的功利性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取向: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为了升学、就业,为了掌握某项谋生技能……在这样境况下,阅读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这样的阅读也就又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古典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生学习古诗词,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古诗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又非常感性。古诗词的这些特质导致视障学生在学习、理解古典诗词时面临的难度要比视力正常的学生大得多,因为视觉障碍,他们在背景知识积累和事物的感官积累方面都是有欠缺的。因此,很多视障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缺乏兴趣。
二、“悦读”之旅路径探微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古典诗词的意义,激发其学習动机
阅读都是有目的的,根据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将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满足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如专业教材、工具书类的阅读等;另一类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如文艺类、哲学类书籍的阅读。尽管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比较大,为升学、就业等具有明确的现实目的而进行的阅读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古典诗词的意义,毕竟人们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四川大学王红教授说过,诗歌从来就不是一种大众消费,它属于贵族(精神贵族)文化。诗歌阅读可以培养高贵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阅读的乐趣源于阅读本身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它可以帮助人们学会诗意地看待人生,学会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享受生活。
2.利用好诗词典故的故事性,由浅入深,让阅读不再是课业负担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典故,故事性非常强,教师要加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要善于找到切入点,使阅读文本与学生熟悉的诗词联系起来,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学习[1]。
例如,《春晓》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背诵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疏朗明丽,读完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当感受到一觉醒来的惬意,快乐着窗外小鸟的快乐时,学生对“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句也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印象。而这一句就是诗眼,会让学生对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燎沉香》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有了心理上的认同和接纳,学生再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就会轻松许多。
再如,在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把它跟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相比,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题为什么不能像《赠孟浩然》一样,直接以“送孟浩然”为题?如果单单是为了说明送别的地点及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可接下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要再一次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目的地?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典故和背景知识。只有在了解了“子安”“吕洞宾”在黄鹤楼与鹤共舞,成仙得道的传说,以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典故和黄鹤楼的来历后,学生才会领悟到作者一再点明的地点饱含着作者对友人怎样的祝福。在诗词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插入这种小故事,既能帮助学生拓展、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从不同角度解读,在熟悉的诗词中寻找新意,让学生收获思维的乐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课外阅读辅导不同于有着特定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完成班级课堂教学后进行。在课外阅读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及学生阅读体验的丰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还是以《春晓》为例。一般而言,孟浩然的《春晓》是对大自然的颂歌,但联想到诗人的经历,我们却可以读出不同的况味。孟浩然怀才不遇,一生未出仕。传说有一次他去拜访王维,皇上突然驾到,情急之中,孟浩然“匿于床下”。因皇帝进来之前已听到有交谈之声,隐瞒不过,孟浩然只得出来面君。皇帝对孟浩然的文名倒也有所耳闻,不但不恼,反而询问孟浩然新近所做何诗,孟浩然鬼使神差,吟诵起《归终南山》,当皇帝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时,甚为不满,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为惹恼了皇上,孟浩然仕途上的人生之春便戛然而止。
在教师拓展补充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后,再重读《春晓》,学生立刻就能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人生的春天,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社会的风雨,体会到一层淡淡的落寞,一层淡淡的忧伤。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完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进而收获思维的乐趣。
4.诗词集句,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体味文本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寻找诗词间的联系,通过诗意联想、诗词集句,帮助学生以熟悉的诗词为基点拓展新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新诗词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利于其将知识融会贯通。
还是以《春晓》为例。在这首诗中,教师可抓住“处处闻啼鸟”的“啼”字,引导学生进行挖掘,从“啼哭、悲鸣”这一义项上进行诗词集句,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月落乌啼霜满天,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猿哀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也可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入手,寻找文人墨客面对落花,面对春天离去时的那份伤感,如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秦观的“落红万点愁如海”,辛弃疾的“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王实甫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这些诗词学生不一定全都知道,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补充,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开放的、积极的、是乐于接纳的。课后也有学生因为喜欢上了某几句,又主动查找资料,找出整首词(诗)来进行学习。
除从诗意上进行联想,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寻找诗词的联系。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和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在写作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写作手法上的相通之处,相对于诗意的相通之处要隐蔽的多,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找出诗词间的联系,把他们放在一起研读一番,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运用通感,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詩词中有许多特定的意象,意蕴丰厚、委婉含蓄,多以具象思维为基础。例如,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炊烟”这一意象所承载的内涵是建构在轻柔、缓慢,随风飘升的“烟”的形象基础上的。如何让视障学生真切地感知这一形象,是把握这一意象的起点和关键。
视障学生虽然无法通过触觉感觉到“炊烟”,但春风拂面,依依杨柳从手中滑过是可以感知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可以感知的;“余音袅袅,三日不绝”是可以感知的。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通感,实现从“依依杨柳”到“依依墟里烟”的迁移,帮助学生弥补感官积累的不足。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如“飞花令”“擂台赛”“诗词表演”等,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或公众号,推送学生的习作,加强彼此间的交流;通过“旧瓶新酒”的古诗词改编活动,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新诗,如有的学生还套用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歌唱。这样的活动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衡海清.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J].文学教育(上),2019(10):95.
作者简介:孙军功(1975.12—),男,山东青岛人,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视障教育。
关键词:视障学生;诗词阅读;阅读引导;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2-0083-02
引 言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不仅对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作出了具体规定,而且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要求,单凭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很难完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以大量的、高质量的文本阅读为前提,在学生个体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这就离不开课外阅读,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分析
第一,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较快,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学习的功利性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取向: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为了升学、就业,为了掌握某项谋生技能……在这样境况下,阅读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这样的阅读也就又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古典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生学习古诗词,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古诗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又非常感性。古诗词的这些特质导致视障学生在学习、理解古典诗词时面临的难度要比视力正常的学生大得多,因为视觉障碍,他们在背景知识积累和事物的感官积累方面都是有欠缺的。因此,很多视障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缺乏兴趣。
二、“悦读”之旅路径探微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古典诗词的意义,激发其学習动机
阅读都是有目的的,根据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将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满足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如专业教材、工具书类的阅读等;另一类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如文艺类、哲学类书籍的阅读。尽管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比较大,为升学、就业等具有明确的现实目的而进行的阅读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阅读古典诗词的意义,毕竟人们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四川大学王红教授说过,诗歌从来就不是一种大众消费,它属于贵族(精神贵族)文化。诗歌阅读可以培养高贵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阅读的乐趣源于阅读本身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它可以帮助人们学会诗意地看待人生,学会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享受生活。
2.利用好诗词典故的故事性,由浅入深,让阅读不再是课业负担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典故,故事性非常强,教师要加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要善于找到切入点,使阅读文本与学生熟悉的诗词联系起来,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学习[1]。
例如,《春晓》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背诵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疏朗明丽,读完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当感受到一觉醒来的惬意,快乐着窗外小鸟的快乐时,学生对“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句也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印象。而这一句就是诗眼,会让学生对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燎沉香》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有了心理上的认同和接纳,学生再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就会轻松许多。
再如,在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把它跟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相比,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题为什么不能像《赠孟浩然》一样,直接以“送孟浩然”为题?如果单单是为了说明送别的地点及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可接下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要再一次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目的地?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典故和背景知识。只有在了解了“子安”“吕洞宾”在黄鹤楼与鹤共舞,成仙得道的传说,以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典故和黄鹤楼的来历后,学生才会领悟到作者一再点明的地点饱含着作者对友人怎样的祝福。在诗词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插入这种小故事,既能帮助学生拓展、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从不同角度解读,在熟悉的诗词中寻找新意,让学生收获思维的乐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课外阅读辅导不同于有着特定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完成班级课堂教学后进行。在课外阅读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及学生阅读体验的丰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还是以《春晓》为例。一般而言,孟浩然的《春晓》是对大自然的颂歌,但联想到诗人的经历,我们却可以读出不同的况味。孟浩然怀才不遇,一生未出仕。传说有一次他去拜访王维,皇上突然驾到,情急之中,孟浩然“匿于床下”。因皇帝进来之前已听到有交谈之声,隐瞒不过,孟浩然只得出来面君。皇帝对孟浩然的文名倒也有所耳闻,不但不恼,反而询问孟浩然新近所做何诗,孟浩然鬼使神差,吟诵起《归终南山》,当皇帝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时,甚为不满,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为惹恼了皇上,孟浩然仕途上的人生之春便戛然而止。
在教师拓展补充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后,再重读《春晓》,学生立刻就能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人生的春天,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社会的风雨,体会到一层淡淡的落寞,一层淡淡的忧伤。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完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进而收获思维的乐趣。
4.诗词集句,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体味文本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寻找诗词间的联系,通过诗意联想、诗词集句,帮助学生以熟悉的诗词为基点拓展新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新诗词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利于其将知识融会贯通。
还是以《春晓》为例。在这首诗中,教师可抓住“处处闻啼鸟”的“啼”字,引导学生进行挖掘,从“啼哭、悲鸣”这一义项上进行诗词集句,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月落乌啼霜满天,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猿哀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也可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入手,寻找文人墨客面对落花,面对春天离去时的那份伤感,如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秦观的“落红万点愁如海”,辛弃疾的“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王实甫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这些诗词学生不一定全都知道,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补充,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开放的、积极的、是乐于接纳的。课后也有学生因为喜欢上了某几句,又主动查找资料,找出整首词(诗)来进行学习。
除从诗意上进行联想,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寻找诗词的联系。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和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在写作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写作手法上的相通之处,相对于诗意的相通之处要隐蔽的多,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找出诗词间的联系,把他们放在一起研读一番,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运用通感,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詩词中有许多特定的意象,意蕴丰厚、委婉含蓄,多以具象思维为基础。例如,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炊烟”这一意象所承载的内涵是建构在轻柔、缓慢,随风飘升的“烟”的形象基础上的。如何让视障学生真切地感知这一形象,是把握这一意象的起点和关键。
视障学生虽然无法通过触觉感觉到“炊烟”,但春风拂面,依依杨柳从手中滑过是可以感知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可以感知的;“余音袅袅,三日不绝”是可以感知的。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通感,实现从“依依杨柳”到“依依墟里烟”的迁移,帮助学生弥补感官积累的不足。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如“飞花令”“擂台赛”“诗词表演”等,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或公众号,推送学生的习作,加强彼此间的交流;通过“旧瓶新酒”的古诗词改编活动,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新诗,如有的学生还套用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歌唱。这样的活动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衡海清.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J].文学教育(上),2019(10):95.
作者简介:孙军功(1975.12—),男,山东青岛人,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视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