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在英文中原意为建造,后来演变为建造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建构的实质是对建筑结构的理性还原与“诗意的建造”。这与当前强调的“工匠精神”理念是一致的。然而,当今我国大量的建筑结构设计,或生硬呆板而沉闷乏味,或标新立异地随意拼凑,缺乏在理性设计基础上的诗意创造。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呼唤建构的工匠精神,对提升建筑设计品质与城乡面貌,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构;造型;结构;构造;建筑
一、建构的概念
建构(tectonic)这一词汇最先出现在1830年约翰·奥特弗里德·穆勒所著的《艺术考古学手册》中,文中将建构论述为建筑物对于建筑结构以及原材料的表述。1851年,德国建筑理论大师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发表的《建筑艺术四要素》中,为建构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框架体系和砌体结构,其中,创新的框架体系的提出,逐渐发展成当代建构体系的基本发展模式[1]。愛德华·F·塞克勒在《结构、建造和建构》文章中,提出建构是一种既与建造的方法不同,也与结构的秩序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对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各部分和谐的连接,建构塑造出建筑整体的表现力。他还对建构与结构、建造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结构是力学系统在建筑中应用,建造是对建造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等。这表明了,建构与建造技术等虽然联系紧密,但不仅仅受到建造技术的影响,应该是结构、材料和构造等多方面“精密”地相结合,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2]。
本文通过对相关实际案例中,建构及造型方面的互动探讨,希望构建出合理且可靠的建构设计观,实现工匠精神与诗意建造的结合,从而引导建筑师将民族文化等客观因素,与情感诉求等主观精神渗入到建筑创作当中,实现提高建筑设计品质与城乡建设风貌的改善。
二、建构与建筑造型
1、动物形象的文化隐喻
E沙里宁设计的肯尼迪国际机场航站楼是此类理念的代表。建筑的整个屋顶是由四块钢筋混凝土壳体组成,相互连接形成统一的整体。建筑造型运用仿生学的原理,模仿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双翅张开直冲云霄,与机场的功能设定不谋而合。倾斜的玻璃,弧形的屋顶,充分表现了结构张力,将本来静态的建筑赋予了活跃的生命力。建筑师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删除了多余的装饰,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一个雕塑一般,大胆、奔放、自由,具有塑性造型的美感。人们处在场地周围观察建筑,整体的场所感与时代精神油然而生[3]。而建筑师对混凝土材质在建构方面的大胆运用,让结构和造型实现了巧妙的结合,从而成为被后人争相模仿的世界名作。
2、多义形象的结构说明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被人称为“结构诗人”,他的很多设计作品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其代表作法国里昂斯特拉斯火车站,与其说是一个交通枢纽,不如说是一个令人惊艳的建构艺术品,其多义的结构特征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这是建筑材料堆砌出的鸟儿的房子,他用无视结构力学法则的曲线,给建筑插上了翅膀,仿佛要朝向天空飞去;还有人这是一座人与人相互连接的桥梁,因为整个建筑总有着当地拱桥的影子。进入车站内部,就好像进入了一座雕塑里,屋顶被设计成错落有致的几何形状,玻璃天窗能够采集自然光线,从而节省电力;候车厅两侧的悬臂就想伸出来的一只手,或者是一双翅膀,用来覆盖站台;特殊的墙体框架一反传统车站的设计样式,将整个候车大厅结构用拱架体系支撑起来,框架相互支撑,形成了对称而繁复的几何图案,令人过目不忘。
3、抽象形态的精神内涵
悉尼歌剧院是抽象形态具有精神内涵的典范。好比长城之于中国,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一样,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乃至于整个澳大利亚国家的代名词。建筑坐落于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三面环海。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好似一艘驶入大海的巨大的白色帆船,迎风远驰,白色的建筑外形与蓝色的海洋融为一体。建筑师伍重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剥去一半的橙子[4],随后他又采取了贝壳、帆船的意象,希望整个建筑带给整个悉尼港一种欢快的生命力。歌剧院屋顶的整体结构是由四个贝壳形状的壳体构成,按顺序排列,前面三个方向一直,一个接一个地面向大海打开,第四个壳顶与前三个方向相反,面向沙滩与城市。远远望去,整个建筑像是一组被海浪卷到沙滩之上的贝壳,抽象而优美。歌剧院所营造的场合空问,使人们可以轻松、自由地汇聚到一起。因而,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或游客公共生活场所。这个场所成为了悉尼向全世界展示的平台,是整个世界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4、结构改变的形态生成
著名结构建筑师奈尔维设计的皮雷利大厦[5]是结构改变造型的典范,皮雷利大厦整个平面为梭形,这是为了更好的抵挡风阻,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建筑结构中最为特殊的地方,是把全楼的三十层楼板支撑在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上,而不采取传统的框架形式。这样的建筑结构,打破了框架结构模式的限制,在建设的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由于结构的改变,大厦的建筑造型取得了新颖的效果。
三、结语
建筑不单单是被建造出来解决功能使用需求的,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筑如何与文化、环境、经济等多方因素相结合。进入21世纪,在物资生活极尽充裕的今天,建筑师运用建构所特有的语言方式,从建筑结构、构造与建造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更为美观和激动人心的建筑造型,从而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对建筑审美和城市繁荣的精神需求,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对建构文化的追求,必然成为当今建设行业的时代热点。对建构与建筑设计的“工匠精神”必然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建筑艺术四要素[M].罗德胤,赵雯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爱德华·F·塞克勒,凌琳.结构,建造,建构[J].时代建筑,2009(02):100-103.
[3]邹育华.论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话语[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4]王青.材料、构造、建构[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陈诗源.建筑空间层级解析及其建构表达[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6]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80102):新工科视角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建构;造型;结构;构造;建筑
一、建构的概念
建构(tectonic)这一词汇最先出现在1830年约翰·奥特弗里德·穆勒所著的《艺术考古学手册》中,文中将建构论述为建筑物对于建筑结构以及原材料的表述。1851年,德国建筑理论大师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发表的《建筑艺术四要素》中,为建构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框架体系和砌体结构,其中,创新的框架体系的提出,逐渐发展成当代建构体系的基本发展模式[1]。愛德华·F·塞克勒在《结构、建造和建构》文章中,提出建构是一种既与建造的方法不同,也与结构的秩序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对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各部分和谐的连接,建构塑造出建筑整体的表现力。他还对建构与结构、建造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结构是力学系统在建筑中应用,建造是对建造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等。这表明了,建构与建造技术等虽然联系紧密,但不仅仅受到建造技术的影响,应该是结构、材料和构造等多方面“精密”地相结合,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2]。
本文通过对相关实际案例中,建构及造型方面的互动探讨,希望构建出合理且可靠的建构设计观,实现工匠精神与诗意建造的结合,从而引导建筑师将民族文化等客观因素,与情感诉求等主观精神渗入到建筑创作当中,实现提高建筑设计品质与城乡建设风貌的改善。
二、建构与建筑造型
1、动物形象的文化隐喻
E沙里宁设计的肯尼迪国际机场航站楼是此类理念的代表。建筑的整个屋顶是由四块钢筋混凝土壳体组成,相互连接形成统一的整体。建筑造型运用仿生学的原理,模仿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双翅张开直冲云霄,与机场的功能设定不谋而合。倾斜的玻璃,弧形的屋顶,充分表现了结构张力,将本来静态的建筑赋予了活跃的生命力。建筑师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删除了多余的装饰,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一个雕塑一般,大胆、奔放、自由,具有塑性造型的美感。人们处在场地周围观察建筑,整体的场所感与时代精神油然而生[3]。而建筑师对混凝土材质在建构方面的大胆运用,让结构和造型实现了巧妙的结合,从而成为被后人争相模仿的世界名作。
2、多义形象的结构说明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被人称为“结构诗人”,他的很多设计作品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其代表作法国里昂斯特拉斯火车站,与其说是一个交通枢纽,不如说是一个令人惊艳的建构艺术品,其多义的结构特征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这是建筑材料堆砌出的鸟儿的房子,他用无视结构力学法则的曲线,给建筑插上了翅膀,仿佛要朝向天空飞去;还有人这是一座人与人相互连接的桥梁,因为整个建筑总有着当地拱桥的影子。进入车站内部,就好像进入了一座雕塑里,屋顶被设计成错落有致的几何形状,玻璃天窗能够采集自然光线,从而节省电力;候车厅两侧的悬臂就想伸出来的一只手,或者是一双翅膀,用来覆盖站台;特殊的墙体框架一反传统车站的设计样式,将整个候车大厅结构用拱架体系支撑起来,框架相互支撑,形成了对称而繁复的几何图案,令人过目不忘。
3、抽象形态的精神内涵
悉尼歌剧院是抽象形态具有精神内涵的典范。好比长城之于中国,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一样,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乃至于整个澳大利亚国家的代名词。建筑坐落于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三面环海。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好似一艘驶入大海的巨大的白色帆船,迎风远驰,白色的建筑外形与蓝色的海洋融为一体。建筑师伍重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剥去一半的橙子[4],随后他又采取了贝壳、帆船的意象,希望整个建筑带给整个悉尼港一种欢快的生命力。歌剧院屋顶的整体结构是由四个贝壳形状的壳体构成,按顺序排列,前面三个方向一直,一个接一个地面向大海打开,第四个壳顶与前三个方向相反,面向沙滩与城市。远远望去,整个建筑像是一组被海浪卷到沙滩之上的贝壳,抽象而优美。歌剧院所营造的场合空问,使人们可以轻松、自由地汇聚到一起。因而,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或游客公共生活场所。这个场所成为了悉尼向全世界展示的平台,是整个世界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4、结构改变的形态生成
著名结构建筑师奈尔维设计的皮雷利大厦[5]是结构改变造型的典范,皮雷利大厦整个平面为梭形,这是为了更好的抵挡风阻,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建筑结构中最为特殊的地方,是把全楼的三十层楼板支撑在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上,而不采取传统的框架形式。这样的建筑结构,打破了框架结构模式的限制,在建设的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由于结构的改变,大厦的建筑造型取得了新颖的效果。
三、结语
建筑不单单是被建造出来解决功能使用需求的,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筑如何与文化、环境、经济等多方因素相结合。进入21世纪,在物资生活极尽充裕的今天,建筑师运用建构所特有的语言方式,从建筑结构、构造与建造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更为美观和激动人心的建筑造型,从而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对建筑审美和城市繁荣的精神需求,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对建构文化的追求,必然成为当今建设行业的时代热点。对建构与建筑设计的“工匠精神”必然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建筑艺术四要素[M].罗德胤,赵雯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爱德华·F·塞克勒,凌琳.结构,建造,建构[J].时代建筑,2009(02):100-103.
[3]邹育华.论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话语[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4]王青.材料、构造、建构[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陈诗源.建筑空间层级解析及其建构表达[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6]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80102):新工科视角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