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击穿单客增长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售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眼下正焕发出令人激动的生机。尤其是自马云在2016年10月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新零售”一词被广泛传播以来,媒体圈和资本圈合力,使零售业的演进速度看起来一下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新零售”当然是一个边界极其模糊的概念,任何试图对它进行界定的努力都显得左支右绌。然而一旦具体到某些被公认为“新零售标杆”的企业,扑面而来的新物种感又鲜活得令人难以质疑:传统零售商真的不会这么玩。
  大型母婴连锁品牌孩子王是近些年崛起的零售业新物种之一。2017年4月,本刊刊发案例《孩子王的“单客经济学”》,对其经营逻辑作了解读。作为一个已有相当体量和影响力的样本,孩子王能够提供的观察维度十分多元,而从全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孩子王针对“单客增长”的探索最值得深究。
  与单客经济相对的是流量经济,单客经济被强调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传统流量经济遇到瓶颈。
  曾经,零售业对于“增长”的定义比较笼统,看的多是营收、利润等综合性指标,最常见的逻辑是尽可能把一件商品或服务卖给更多的人,通过规模效应获利。电子商务兴起后,“流量”的概念走红一时,本质上跟传统商铺选址讲究“金边银角草肚皮”以获取最大客流别无二致。而现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都变得昂贵: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几乎消耗殆尽,获客成本越抬越高;线下门店仍有自然客流,但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预先获知评价、反向引导流量的可能,走到餐厅门口仍要刷点评的现象极为普遍。总而言之,单纯靠流量做一个新品牌几乎已经没有机会。
  互联网转型专家、润米咨询董事长刘润曾对“单客经济”下过一个简明的定义:利用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高频的互动,从而促进消费者重复购买,最大限度地发挥客户的终身价值。
  这正是孩子王的核心经营逻辑:从经营商品转为经营顾客,从简单的规模增长转向对单客增长的追求。
  ARPU值(单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是孩子王最看重的经营指标,这个在互联网行业常用的指标在许多传统零售从业者看来比较陌生,强调的正是单客增长。
  孩子王CEO徐伟宏提出过一个知名的“关注2万块,不关注2万亿”的说法。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一个0~3岁的宝宝一年消费总额在2万元左右,实物消费约占一半,为1万元左右。孩子王关注的是每一位消费者在自己这里的消费额占1万块的比例。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孩子王核心会员2012年的人均消费额在1 400~1 500元,占该额度的14%~15%;2016年,这一比例提升到45%左右。据统计,孩子王的ARPU值是资本市场同行业企业的2~7倍。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到?针对每一位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最大化地挖掘其价值,多数传统零售商既没意识也没能力做到这一点。
  技术创新与极致服务是孩子王经营用户的两大杀手锏。孩子王98%以上的生意都来自1 000多万名会员,在每一个会员身后孩子王放置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育儿师,前者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效响应用户需求,后者则通过服务与会员建立情感上的深度连接。
  一是技术。与传统实体连锁相比,2009年成立的孩子王对底层技术极其重视。孩子王有一套非常完整的IT系统,能够实现员工、产品、客户、管理全部在线。一款名为“人客合一”的移动端软件将孩子王的CRM系统、商品库、HR系统全部打通,一线员工一个人能轻松管理两三千名会员。
  其中,数字化是核心。阿里新商场事业部负责人、银泰百货CTO三七打过一个比方,互联网是汽车引擎,数据是汽油,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传统商场之所以迟迟无法拥抱互联网,正是因为其远未实现商品、顾客等的数字化。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孩子王,则可以基于数据对顾客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基于数据定位需求形成规模的某一用户群体,向供应商反向定制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效率。
  二是服务。实现单客收入持续增长,意味着顾客必须拥有极强的黏性,单凭差异化不大的母婴类商品很难做到,为此,孩子王的做法是叠加重度服务。
  近6 000人的一线注册育婴师团队是孩子王的一大特色,占了所有一线员工的85%左右。育婴师的服务将员工与用户的关系转化为了顾问与粉丝的关系。信任度极高的一对一服务关系创造的价值相当惊人。顶尖育儿顾问一年创造的营收能达到1 000万元,普通非育婴师员工只有百万元左右。
  在孩子王门店,平均每天都有至少2场活动,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创造吸纳潜在会员的有效场景,也通过互动进一步增强了会员的黏性。
  目前服务已成为驱动单客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孩子王有相当数量的會员获取成本为零,甚至为负,一些金牌育儿顾问的过半会员都由推荐发展而来。
  刘强东曾说,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关键词无非成本、效率和体验,但与此同时,零售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正在剧烈地重塑这一行业,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必然要进行升级。孩子王的探索是这句话的绝佳注脚。
其他文献
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业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2013年前后,中国市场O2O创业热潮爆发,上门按摩、上门送餐、上门生鲜等模式层出不穷。由于资本的推波助澜而产生了泡沫。2015年,喧嚣了两年之久的O2O热潮逐渐褪去光环。风险资本不愿再为各类O2O项目无限制地提供资金支持,一批O2O项目相继倒下,O2O被讥为“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二”。  在O2O盛行之际
期刊
“一块钱已经是‘地板价’了,现在市值220亿港币(编者注:2017年10月底),也就是不到200亿人民币,账上光现金就160亿人民币。”作为国美系主要上市板块国美零售的首席财务官,加入公司12年之久的方巍觉得国美被低估了。  但资本市场对财务报表试图传达的商机无动于衷。尽管国美在过去两年已经不下10次、累計耗资超过三亿港币回购自家股份,股价自去年10月重回一港币之后又被迅速击穿,港股市值按人民币计
期刊
2010年,百度、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平台开放”,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开放元年”。2012年开始,传统组织进入转型焦虑期,一股打破组织边界的动力从互联网巨头蔓延至传统企业。一些组织用情怀来驱动员工的无边界协作;另一些则用金钱来驱动员工成为创客。有学者将这种无边界的组织形态称为“云组织(Cloud Organization)”。  在本刊2010年7月封面策划《隔壁的怪兽》中,我们首先捕
期刊
1981年,杰克?特劳特与艾?里斯合作出版《定位》一书,“定位理论”从此展露锋芒,一举成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此后定位理论不断升级,寻求新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效用。特劳特指出,在竞争对手如云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令自己与众不同,成为第一。这意味着抢先攻占顾客的心智。定位理论早已跨越了十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企业中大规模的运用实践,包括互联网时代之后,企业界对于定位理论的重新反思和
期刊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将新零售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一起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五新战略对外界作了阐述。国内的“新零售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2017年3月刊,本刊封面深度解析新零售概念,并采訪阿里巴巴CEO张勇。他坦言,这个世界本来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创造出来的。目前是新零售最好的时代。首先中国消费者可能5年之后都会变成互联网人口,互联网已经
期刊
2012年,美国投资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一书出版,精益创业的理念成为热潮。恰逢当时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精益创业》的理念迅速在创业者群体中弥散。创业者们认为,整本书传递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创业者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承认自己探索的市场是未知的。承认这些之后,就要以探索而不是执行的态度来做事情。你如果知道前面是一片迷宫般的森林,那
期刊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沉浸其中无非是琐碎嘈杂的碎片画面。但当十年连点成线,退后半步看画面就会发现,时间脉络下潮流涌动,泾渭分明。  互联时代让纯然的“孤立事件”变得没有可能。观察我们总结的“十年十大风潮”话题就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孤立的浪潮其实有着一致性的内在脉络,离不开万物互联、开放创新、消费升级、人性回归的若干主线。  很难想象,若没有移动互联网在这十年的狂飙突进,O2O、共享经济、新媒体营销以
期刊
2010年以来,营销主战场有逐渐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搜索以及社交化领域的新营销实现突破。数字时代催生了营销思维的升级,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于2010年提出营销3.0概念。他认为,营销1.0只是有关销售产品和服务,无关重复购买、客户忠诚等;到了2.0阶段,卖方希望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心;营销3.0不但要影响市场,还要通过识别人们关心的问题而对
期刊
“企业升级”最早见于1986年7月 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企业上等级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引导企业瞄准不同等级目标,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深化,“企业升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赋予了新的
期刊
2012年开始,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推行合伙人模式,希望改变员工身份,从雇佣与被雇佣的劳资关系转变为共同创业的合伙关系。合伙人制瞬间成为了热门词汇。2014年初,万科试水合伙人机制;华润万家、苏果、永辉超市等在一线人员中推广全员合伙人机制;餐饮行业的西贝、海底捞将合伙人的理念用于员工文化氛围的打造;德邦和顺丰通过员工合伙来扩大事业版图;此外,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海尔也推出了具备合伙人机制精髓的小微生态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