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文体特点,改变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关注小说的特点,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的三要素展开教学,夯实小说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说特征;文体意识; 三要素
余映潮老师认为,着力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和阅读欣赏能力的提升,小说教学应当涉及“手法”和“章法”。所以,小说教学应该从文体特征出发,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文教学,着力于教出小说的特点。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须生活在特点的环境中。而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的形成,情感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的变化发展推动着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这样说,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认识小说的这一文本特性,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就能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经典课文。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的标志性动作,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让“两根手指”成了文化符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细节让人难忘?人物形象为什么那么深入人心?我想必须从小说的特点入手,剖析人物形象如何架构起来的。
一、 一读——认识文本环境
环境指人物所处的人为环境,生活背景、社会关系等,即社会环境。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先认识小说的环境对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严监生病得很重;这两个本来不矛盾的个体,恰恰是推动人物形象确立的关键因素。散落于文中看似不关联的几句“病重”却把严家的紧张气氛一步一步推向极致。之所以有情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前推进,也正是因为他的病重。因为病重,口不能言,只能通过动作(微弱)或者状况的轻微活动来表情达意,但是又无法准确表达意思,才有后来的诸亲六眷的三次猜测和严监生的三次摇头。其次,严监生家里很富有。“有钱”的环境因素,才会让人物形象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反差,吝啬的形象才能如此准确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初读课文,理顺这两点至关重要。
(一) 初识“病重”与“有钱”
1.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获得了哪些信息?(病重)你是从哪里找到依据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出示相关句子:
①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②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③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④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2. 指名四个学生朗读,师:从这些句子看出,严监生病得厉害,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严监生此时的状态?(批注: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板书:病重
学生1:严监生临终前家里来了很多人。
师:都有哪些人来到他们家,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来的有管庄的,侄儿们、小哥、奶妈……
学生2:从这些人中,除了是亲人,还有帮助他家干活的人,比如奶妈、管管庄的,說明他爱挺有钱。
学生3:从二侄子猜测是“两笔银子”来看,他有钱。因为是亲人,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财产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没钱人家,临死前亲人不会考虑他有没有遗产。
师:是啊,如果严监生家没钱,不可能有奶妈,不可能有管庄的,也不可能把医家请到家里来。(板书:有钱)
二、 二读——体验情节波折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到,故事是一种低级形式,而情节则是比较高级的。情节对强化递增人物性格,深化拓展人物形象起着至少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没有两个以上层次的情节谈不上情节。在这篇课文中,虽然文本不长,恰恰却在情节构思上有非常独到之处,也体现了很多古典小说在情节构思的共性——一波三折。所以,教学中,能从文本中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找到情节曲回延展的过程,也说明白了人物形象是如何强化、确立起来的。设计教学如下:
(一) 梳理情节
1. 师:他们面对这两个指头,做出了各种猜测,老师列了一个表格,我们来梳理一下。(师生配合完成梳理文章情节)
众人的猜测猜测的内容严监生的表现
大侄子两个亲人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两笔银子指得紧狠狠摇了几摇两眼睁的滴溜圆
奶妈两个舅爷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
2. 同样的动作——摇头,课文写了三次,读一读,想一想,这三次摇头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回到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读课文。
3. 再读这三次猜测。指名读,前后对比,严监生有动作有了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4. 总结:是啊,大家的猜测都是人之常情,站在身边的亲人们这么急,更急的是严监生,再这样下去,真要死不瞑目了啊! 但是吴敬梓就是不一般,终于在篇末告知我们答案。(出示结局)
这一片段教学,主人公的“三次摇头”是因为众人都无法猜测“两个手指”所包含的意味。可以看到,此时的严监生内心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伴随着焦灼、无奈、愤怒、绝望,严监生又心有不甘,一再摇头。故事情节并不是重复式的呈现,而是呈现递增性,直到无以复加。直到随着情节的突然转换,“两个手指”的细节反复渲染却是因为“两茎灯草”这个特殊的意角,情节出现突转,文学的讽刺效果在连续的情节递增性中强化,也令读者感慨成分。
(二) 探究写法
1. 质疑,感悟讽刺:你觉得这个结局怎么样?是不是很意外?这里,老师在反复读这篇课文时,一直有个思考,想问问大家。可以吗?作者如果逃过众人的猜测直接写赵氏好吗?就是不写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一下子就猜出了结果,严监生一下子就咽气了,好不好?为什么?(故事情节讲究一波三折) 2. 既然大家认为不能省略,我们继续思考:课文说严监生有五个侄子,我们假设三侄四侄都一起来猜,变成四猜、五猜好不好?这又是为什么?
3. 积累古典小说与“三”有关的故事,如“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
这一片段教学,主人公的“三次摇头”众人都无法猜测。可以看到严监生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焦灼、无奈、愤怒、绝望,先提炼主人公的动作到猜想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认识小说情节在结构上的特点,即小说用人物对标志性的动作“两个手指”的猜测,一波三折地推动情节发展,贯穿全文。初步领略作者运用顺势和递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使短短的355个字的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由此牵引到古典文学中众多故事情节“三”的特点,体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论。这也正是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
三、 三读——读出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是由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架构起来的。因此,辨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极为重要的,尤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是节约还是吝啬的判定上。所以,教学中,在必要在这里把初读课文时认识到环境认识——“有钱”再次提出,同时,出示原作中的相关句段,引导学生自学,从中发现问题。
出示片段:
(为妻子治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下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节选自《儒林外史》
对于严监生这个人来说,他家可以有“管庄”的,可以有奶妈,以及原作中关于他大肆花钱的举动可以看出,反衬出吴敬梓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极其吝啬的。原因有二:其一,“两茎灯草”的价值如此之小与严监生的财富如此之大形成巨大的落差。其二,一个临死前的人,关注的不是难以割舍的“亲人”,也不是“舅爷”,念念不忘的却是“一茎灯草”,所以,这已经超载了一般意义上的“节约”,而是吝啬。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也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体不同,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也不尽相同,运用的学习方法与确立的学习目标也不相同。陈先云老师在《增强六个意识 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强调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把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改变过来。所以,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的三要素,小说教学的目标也就落实到位了。
參考文献:
[1]杨宇鹏.抓住文体特征,体现小说教学特点——《羚羊木雕》活动式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参考:中旬刊,2013(6).
作者简介:
黄贞枝,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关键词:小说特征;文体意识; 三要素
余映潮老师认为,着力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和阅读欣赏能力的提升,小说教学应当涉及“手法”和“章法”。所以,小说教学应该从文体特征出发,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文教学,着力于教出小说的特点。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须生活在特点的环境中。而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的形成,情感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的变化发展推动着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这样说,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认识小说的这一文本特性,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就能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经典课文。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的标志性动作,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让“两根手指”成了文化符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细节让人难忘?人物形象为什么那么深入人心?我想必须从小说的特点入手,剖析人物形象如何架构起来的。
一、 一读——认识文本环境
环境指人物所处的人为环境,生活背景、社会关系等,即社会环境。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先认识小说的环境对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严监生病得很重;这两个本来不矛盾的个体,恰恰是推动人物形象确立的关键因素。散落于文中看似不关联的几句“病重”却把严家的紧张气氛一步一步推向极致。之所以有情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前推进,也正是因为他的病重。因为病重,口不能言,只能通过动作(微弱)或者状况的轻微活动来表情达意,但是又无法准确表达意思,才有后来的诸亲六眷的三次猜测和严监生的三次摇头。其次,严监生家里很富有。“有钱”的环境因素,才会让人物形象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反差,吝啬的形象才能如此准确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初读课文,理顺这两点至关重要。
(一) 初识“病重”与“有钱”
1.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获得了哪些信息?(病重)你是从哪里找到依据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出示相关句子:
①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②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③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④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2. 指名四个学生朗读,师:从这些句子看出,严监生病得厉害,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严监生此时的状态?(批注: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板书:病重
学生1:严监生临终前家里来了很多人。
师:都有哪些人来到他们家,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来的有管庄的,侄儿们、小哥、奶妈……
学生2:从这些人中,除了是亲人,还有帮助他家干活的人,比如奶妈、管管庄的,說明他爱挺有钱。
学生3:从二侄子猜测是“两笔银子”来看,他有钱。因为是亲人,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财产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没钱人家,临死前亲人不会考虑他有没有遗产。
师:是啊,如果严监生家没钱,不可能有奶妈,不可能有管庄的,也不可能把医家请到家里来。(板书:有钱)
二、 二读——体验情节波折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到,故事是一种低级形式,而情节则是比较高级的。情节对强化递增人物性格,深化拓展人物形象起着至少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没有两个以上层次的情节谈不上情节。在这篇课文中,虽然文本不长,恰恰却在情节构思上有非常独到之处,也体现了很多古典小说在情节构思的共性——一波三折。所以,教学中,能从文本中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找到情节曲回延展的过程,也说明白了人物形象是如何强化、确立起来的。设计教学如下:
(一) 梳理情节
1. 师:他们面对这两个指头,做出了各种猜测,老师列了一个表格,我们来梳理一下。(师生配合完成梳理文章情节)
众人的猜测猜测的内容严监生的表现
大侄子两个亲人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两笔银子指得紧狠狠摇了几摇两眼睁的滴溜圆
奶妈两个舅爷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
2. 同样的动作——摇头,课文写了三次,读一读,想一想,这三次摇头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回到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读课文。
3. 再读这三次猜测。指名读,前后对比,严监生有动作有了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4. 总结:是啊,大家的猜测都是人之常情,站在身边的亲人们这么急,更急的是严监生,再这样下去,真要死不瞑目了啊! 但是吴敬梓就是不一般,终于在篇末告知我们答案。(出示结局)
这一片段教学,主人公的“三次摇头”是因为众人都无法猜测“两个手指”所包含的意味。可以看到,此时的严监生内心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伴随着焦灼、无奈、愤怒、绝望,严监生又心有不甘,一再摇头。故事情节并不是重复式的呈现,而是呈现递增性,直到无以复加。直到随着情节的突然转换,“两个手指”的细节反复渲染却是因为“两茎灯草”这个特殊的意角,情节出现突转,文学的讽刺效果在连续的情节递增性中强化,也令读者感慨成分。
(二) 探究写法
1. 质疑,感悟讽刺:你觉得这个结局怎么样?是不是很意外?这里,老师在反复读这篇课文时,一直有个思考,想问问大家。可以吗?作者如果逃过众人的猜测直接写赵氏好吗?就是不写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一下子就猜出了结果,严监生一下子就咽气了,好不好?为什么?(故事情节讲究一波三折) 2. 既然大家认为不能省略,我们继续思考:课文说严监生有五个侄子,我们假设三侄四侄都一起来猜,变成四猜、五猜好不好?这又是为什么?
3. 积累古典小说与“三”有关的故事,如“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
这一片段教学,主人公的“三次摇头”众人都无法猜测。可以看到严监生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焦灼、无奈、愤怒、绝望,先提炼主人公的动作到猜想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认识小说情节在结构上的特点,即小说用人物对标志性的动作“两个手指”的猜测,一波三折地推动情节发展,贯穿全文。初步领略作者运用顺势和递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使短短的355个字的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由此牵引到古典文学中众多故事情节“三”的特点,体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论。这也正是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之处。
三、 三读——读出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是由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架构起来的。因此,辨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极为重要的,尤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是节约还是吝啬的判定上。所以,教学中,在必要在这里把初读课文时认识到环境认识——“有钱”再次提出,同时,出示原作中的相关句段,引导学生自学,从中发现问题。
出示片段:
(为妻子治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下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节选自《儒林外史》
对于严监生这个人来说,他家可以有“管庄”的,可以有奶妈,以及原作中关于他大肆花钱的举动可以看出,反衬出吴敬梓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极其吝啬的。原因有二:其一,“两茎灯草”的价值如此之小与严监生的财富如此之大形成巨大的落差。其二,一个临死前的人,关注的不是难以割舍的“亲人”,也不是“舅爷”,念念不忘的却是“一茎灯草”,所以,这已经超载了一般意义上的“节约”,而是吝啬。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也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体不同,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也不尽相同,运用的学习方法与确立的学习目标也不相同。陈先云老师在《增强六个意识 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强调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把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改变过来。所以,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的三要素,小说教学的目标也就落实到位了。
參考文献:
[1]杨宇鹏.抓住文体特征,体现小说教学特点——《羚羊木雕》活动式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参考:中旬刊,2013(6).
作者简介:
黄贞枝,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