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持久的参与热情、缺乏有效地合作经验、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同时缺乏指导老师对他们有效地指导,使得“折扣现象”屡屡出现。面对这些现象,作为指导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另辟蹊径,理性面对。
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想上的懈怠或行为上的懈怠。所谓思想上的懈怠,是指学生在活动不断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就如一堆燃燒的干柴,其火焰会由旺逐渐变小、变弱。而行为上的懈怠,是指有些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虽有参与的热情,但在行为表现上不够积极,缺乏主观能动性。我们称上述现象为“折扣现象”。
一、“折扣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时“打折扣”的原因通常如下:
(一)缺乏持久的热情。
经过实践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拨学生,他们在活动初期能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热情会越来越低,表现出敷衍了事、不讲求效率,完成任务懈怠等现象。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
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往往只考虑平日彼此相处的感情、自己的兴趣这两个因素,而很少顾及彼此能力的互补,所以很容易出现小组之间综合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小组在合作时,不能得心应手,不能实现合作的有效性。
(三)缺乏相应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求每个孩子都得到相同程度的提高,也不要求每个孩子在参与中各种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活动具有连贯性,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少少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力一般的合作小组,面对较有难度的活动任务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没有一定实践方法的支撑,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的,各项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二、理性面对“折扣现象”的措施
面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改变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出现“折扣现象”。
(一)坚持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活动中,教师应将主动权回归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指导教师应满怀一颗等待之心,一颗信任之心,给予学生活动适当地、适时地指导,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他们突破困扰,并且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认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是有所不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质有所不一,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迥异,每一个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客观地对待、处理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在差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作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改变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展现个人的魅力。
(四)加强过程指导,降低活动难度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也是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会给学生指明活动的方向,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降低活动的难度,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实践的兴趣。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五)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通力合作的局面
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合作学习越来越显得重要。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是显得格外的重要。其中,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需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合作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浦区解放路小学 江苏】
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想上的懈怠或行为上的懈怠。所谓思想上的懈怠,是指学生在活动不断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就如一堆燃燒的干柴,其火焰会由旺逐渐变小、变弱。而行为上的懈怠,是指有些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虽有参与的热情,但在行为表现上不够积极,缺乏主观能动性。我们称上述现象为“折扣现象”。
一、“折扣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时“打折扣”的原因通常如下:
(一)缺乏持久的热情。
经过实践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拨学生,他们在活动初期能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热情会越来越低,表现出敷衍了事、不讲求效率,完成任务懈怠等现象。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
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往往只考虑平日彼此相处的感情、自己的兴趣这两个因素,而很少顾及彼此能力的互补,所以很容易出现小组之间综合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小组在合作时,不能得心应手,不能实现合作的有效性。
(三)缺乏相应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求每个孩子都得到相同程度的提高,也不要求每个孩子在参与中各种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活动具有连贯性,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少少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力一般的合作小组,面对较有难度的活动任务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没有一定实践方法的支撑,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的,各项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二、理性面对“折扣现象”的措施
面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改变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出现“折扣现象”。
(一)坚持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活动中,教师应将主动权回归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指导教师应满怀一颗等待之心,一颗信任之心,给予学生活动适当地、适时地指导,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他们突破困扰,并且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认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是有所不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质有所不一,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迥异,每一个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客观地对待、处理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在差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作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改变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展现个人的魅力。
(四)加强过程指导,降低活动难度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也是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会给学生指明活动的方向,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降低活动的难度,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实践的兴趣。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五)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通力合作的局面
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合作学习越来越显得重要。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是显得格外的重要。其中,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需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合作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浦区解放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