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降低微量泵注射条件下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的机率;方法:通过应用50%硫酸镁溶液及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留置针穿刺处;结果:该方法减少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的机率;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湿敷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疾病,减轻血管損伤。
【关键字】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微量注射泵、湿敷;
一、前言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血管收缩状态,改善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从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一类药物。它分为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收缩剂,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明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治疗中根据使用剂量以及患者的血管状况的不同,导致血管外渗的几率大大增加,微量注射泵使血管活性药性的量化使用已经成为现实;外渗现象的发生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损伤,既加重了患者的病痛,又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药物外渗的原因及临床应用湿敷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二、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自身的理化因素血管收缩药收缩皮肤、粘膜血管和内脏血管,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回升,从而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注。在危机状态下进行大剂量的应用,并和血管扩张药物的联合应用,本身会对血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药物的自身影响不可避免;2:患者因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中,根据年龄的不同,用药前的皮肤状况有所不同;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中老年患者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受阻,并合并其它病发症的发生,患者一般血管状况较差;在大多数患者中,由于长期输液,对血管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血管及周围皮肤青紫,血管缺少弹性,血管发硬。在此基础上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大大加重了对血管的损伤;昏迷及敏感度低的患者,对药物外渗后的疼痛感觉较差,到血管及周围皮肤发生异常时,药物外渗情况已经非常严重;3:技术操作因素:进行留置针穿刺时,没有对血管进行良好的评估,缺乏对血管的选择;在同一个位置进行反复穿刺,增加药物外渗的机率;用药中没有进行密切观察,没有及时发现血管的变化;其它:缺少对患者及家属药物外渗知识的宣教。
三、护理预防措施
(1)在输注药物时,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机皮肤状况。穿刺血管要选择较为粗大的血管,此类血管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强;(2)使用药物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告知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及外渗的不良反应;(3)在患者输注时就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虽然有不可避免的药物因素,但进行有效的干预后,会大大降低外渗的机率;(4)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正确使用微量泵,在临床实践中,用50%的硫酸镁溶液及0.02%呋喃西林溶液进行湿敷,在血管穿刺的上方纱布块覆盖。50%的硫酸镁溶液长时间裸露会有结晶的出现,影响湿敷效果。0.02%呋喃西林溶液会造成颜色的侵染,在临床中我们将输液袋剪至成所需的大小,包裹纱布块进行湿敷。减少了湿敷药物结晶及侵染的发生,达到有效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加上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微量泵输注药物血管发生外渗的情况有所好转,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在有效期内延长。
参考文献
[1]
李娟.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10,21(5);140-141.
[2] 张晓琳.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泵入血管活性药时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4);1283-1284.
[3] 姜 虹 ,韩雪玲 ,陶永虹.静脉注射药物外渗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5,7(9);541-542.
[4] 吴蔚琦;微量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探究[J].《天津护理》,2005,3;170.
[5] 胡惠平,高梅仙.微泵推注血管活性药物的针筒跟换方法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54.
【摘要】目的:降低微量泵注射条件下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的机率;方法:通过应用50%硫酸镁溶液及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留置针穿刺处;结果:该方法减少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外渗的机率;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湿敷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疾病,减轻血管損伤。
【关键字】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微量注射泵、湿敷;
一、前言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血管收缩状态,改善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从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一类药物。它分为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收缩剂,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明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治疗中根据使用剂量以及患者的血管状况的不同,导致血管外渗的几率大大增加,微量注射泵使血管活性药性的量化使用已经成为现实;外渗现象的发生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损伤,既加重了患者的病痛,又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药物外渗的原因及临床应用湿敷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二、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自身的理化因素血管收缩药收缩皮肤、粘膜血管和内脏血管,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回升,从而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注。在危机状态下进行大剂量的应用,并和血管扩张药物的联合应用,本身会对血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药物的自身影响不可避免;2:患者因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中,根据年龄的不同,用药前的皮肤状况有所不同;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中老年患者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受阻,并合并其它病发症的发生,患者一般血管状况较差;在大多数患者中,由于长期输液,对血管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血管及周围皮肤青紫,血管缺少弹性,血管发硬。在此基础上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大大加重了对血管的损伤;昏迷及敏感度低的患者,对药物外渗后的疼痛感觉较差,到血管及周围皮肤发生异常时,药物外渗情况已经非常严重;3:技术操作因素:进行留置针穿刺时,没有对血管进行良好的评估,缺乏对血管的选择;在同一个位置进行反复穿刺,增加药物外渗的机率;用药中没有进行密切观察,没有及时发现血管的变化;其它:缺少对患者及家属药物外渗知识的宣教。
三、护理预防措施
(1)在输注药物时,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机皮肤状况。穿刺血管要选择较为粗大的血管,此类血管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强;(2)使用药物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告知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及外渗的不良反应;(3)在患者输注时就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虽然有不可避免的药物因素,但进行有效的干预后,会大大降低外渗的机率;(4)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正确使用微量泵,在临床实践中,用50%的硫酸镁溶液及0.02%呋喃西林溶液进行湿敷,在血管穿刺的上方纱布块覆盖。50%的硫酸镁溶液长时间裸露会有结晶的出现,影响湿敷效果。0.02%呋喃西林溶液会造成颜色的侵染,在临床中我们将输液袋剪至成所需的大小,包裹纱布块进行湿敷。减少了湿敷药物结晶及侵染的发生,达到有效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加上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微量泵输注药物血管发生外渗的情况有所好转,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在有效期内延长。
参考文献
[1]
李娟.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10,21(5);140-141.
[2] 张晓琳.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泵入血管活性药时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4);1283-1284.
[3] 姜 虹 ,韩雪玲 ,陶永虹.静脉注射药物外渗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5,7(9);541-542.
[4] 吴蔚琦;微量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探究[J].《天津护理》,2005,3;170.
[5] 胡惠平,高梅仙.微泵推注血管活性药物的针筒跟换方法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