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教学方法,用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在一定时间内实施的,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它是一种非常具有实效价值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文章将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施多媒体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五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然处在认识的感性时期,所以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教师应尽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入、知识探究,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的是,凸显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而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合适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仍然以自身为主体,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失衡。当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一些问题时,无法在课堂中及时与教师交流,使得师生存在距离感。根据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基本意识,教师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授课,而学生也习惯于处于被动状态获取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形成枯燥性的刻板印象,无法形成学习主动性,也就难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为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授课。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处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接受到契合自身特点的数学教育。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记忆数学知识,省去了独立思考的过程。
二、以新课改为背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的体验情境
创设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当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去探究,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而努力。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问题情境的创设才会水到渠成,效果良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需求,利用身边有限的科学资源进行实验探究,营造良好合理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融入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
比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整数的简便运算”与科学实验活动,对实验进行类比与联想,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运算规律,就可以使计算化繁为简,准确快速。比如,学生看到25×4时,便会联想到100;而当看到85%时,其脑海中亦将自动转化成0.85,这便是学生受联想思维影响的结果。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教学活动真正以他们为中心,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时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也会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表收获和分享成果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为了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了相应的趣味练习题:
1/2=( )/4=( )/8;
1/2=2/( )=4/( );
2=( )/( )=( )/( );
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再如,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圆周率和直径的关系有更加直观地了解,并促进他们的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先用细绳绕圆一圈,得到其周长,然后再将周长和直径相比较,最后得出周长=直径×圆周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操作,由简及难、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与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高度契合。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
尽管基于新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3]。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环节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为学生构建翻转课堂,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空间得以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能够使得课堂时间得以高效利用,促进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例如,教师讲解到“圆”这个部分时,可以分别将圆的定义、直径与半径、周长与面积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其中融入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元素,供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一节微课为学生介绍教材中所没有的“圆周率与祖冲之”的故事,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掌握圆周率。学生可以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课堂中,教师侧重于详细讲解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帮助其突破学习难点,并督促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复习,对于数学知识形成扎实的记忆。
结论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运用有限的资源拓展课堂的空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與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往往不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周全,不注意学生的接收能力,对此,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认真备课,认真设计多媒体课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晓明.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
[2]徐玲.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置策略[J].新课程,2020(2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然处在认识的感性时期,所以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教师应尽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入、知识探究,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的是,凸显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而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合适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意义,仍然以自身为主体,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失衡。当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一些问题时,无法在课堂中及时与教师交流,使得师生存在距离感。根据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基本意识,教师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授课,而学生也习惯于处于被动状态获取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形成枯燥性的刻板印象,无法形成学习主动性,也就难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为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授课。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处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接受到契合自身特点的数学教育。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记忆数学知识,省去了独立思考的过程。
二、以新课改为背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的体验情境
创设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当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去探究,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而努力。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问题情境的创设才会水到渠成,效果良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需求,利用身边有限的科学资源进行实验探究,营造良好合理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融入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
比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整数的简便运算”与科学实验活动,对实验进行类比与联想,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运算规律,就可以使计算化繁为简,准确快速。比如,学生看到25×4时,便会联想到100;而当看到85%时,其脑海中亦将自动转化成0.85,这便是学生受联想思维影响的结果。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教学活动真正以他们为中心,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时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也会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表收获和分享成果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为了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了相应的趣味练习题:
1/2=( )/4=( )/8;
1/2=2/( )=4/( );
2=( )/( )=( )/( );
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再如,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圆周率和直径的关系有更加直观地了解,并促进他们的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先用细绳绕圆一圈,得到其周长,然后再将周长和直径相比较,最后得出周长=直径×圆周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操作,由简及难、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与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高度契合。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
尽管基于新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3]。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环节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为学生构建翻转课堂,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空间得以拓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能够使得课堂时间得以高效利用,促进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例如,教师讲解到“圆”这个部分时,可以分别将圆的定义、直径与半径、周长与面积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其中融入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元素,供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一节微课为学生介绍教材中所没有的“圆周率与祖冲之”的故事,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掌握圆周率。学生可以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课堂中,教师侧重于详细讲解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帮助其突破学习难点,并督促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复习,对于数学知识形成扎实的记忆。
结论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运用有限的资源拓展课堂的空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與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往往不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周全,不注意学生的接收能力,对此,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认真备课,认真设计多媒体课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晓明.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
[2]徐玲.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置策略[J].新课程,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