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生防灾避险意识,遇到险情妥善处置,通过支教培训方式,制定培训计划并有效实施,使农村小学学生受教颇深,达到了预期效果,对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有很好的推广借鉴意义。
【关键词】灾害;防灾避险;培训;安全;自我保护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自然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因不断适应而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变化表现在极端气候频发,诸如高温、洪涝、干旱、污染等。社会环境变化表现在交通拥堵、异地迁徙、家庭离散等。中小学生,因其涉世未深、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和防灾避险意识淡薄,面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对其进行宣传教育、集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必要责任。笔者参与了湖南汨罗一镇中心小学为期一周的防灾避险宣教活动,对如何树立和增强小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调查
(一)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对全校573名学生进行调查,1至3年级有学生177名,占31%,4至6年级有396名,占69%。与父母同住76名,占13.3%,与父或母生活的176名,占31%,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321名,比例高达56%。一半以上学生常年不与父母共同生活,他们受到的防灾避险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二)关于防灾避险知识了解程度调查
支教队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灾害险情的知识和印象,对550名学生的提问分三类:第一类为交通事故、中毒、打架斗殴,90%以上的学生较为熟悉;第二类为溺水、触电、着火,95%以上的学生较为熟悉;第三类为地震、雷暴、倒塌和泥石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甚了解。亲身经历或目睹过灾害险情的有85人,占15.5%;亲友邻居熟人遭遇过的180人,占32.7%;未曾经历和听说过285人,占51.8%。平时经常受到安全提醒和教育的86人,占15.5%;偶尔受到教育提醒的285人,占51.8%;从未受到过的179人,占32.5%。由此得知,大多数学生对发生在自己和相识人的险情事故记忆颇深,约一半学生对灾害险情不甚了解,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得到过安全提示和教育,这正是培训的着眼点。
二、培训
(一)分次集训
支教团队在一周内分三次对学生进行紧急集合训练,记录学生听到警报后到操场集合所用时间和撤离秩序。第一次集合用时15分30秒,忙乱缓慢无秩序;第二次用时10分50秒,有秩序较缓慢;第三次用时6分10秒,有序较快。通过集训,学生对集合令的反应速度和秩序提高很快,年龄大的学生对年龄小的照顾帮助,井然有序,老师在全体学生撤离完后才撤离。
(二)增强意识
支教老师按课程表进行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体育、音乐等课程的教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提问关于灾情险情问题,查看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答题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实时解答。此方式能提高反应灵敏度,加深学生防灾避险印象。
(三)图片视频展播
影像展示发生在现实中的实事实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灾情图片和视频展播,包括校车翻车、公路撞车、汽车着火、楼房浓烟、房屋倒塌、泥石掩埋、电器触电、少年溺水、儿童落井、人遭车撞、食物中毒等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和心灵,他们显露出宁静、惊骇甚至有些恐惧,这对于他们提高灾害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四)实地演练
消防员实施现场灭火,学生观摩并实际操作。指导学生急救包用具使用。带领学生到路口指导过马路,避让行车。查看附近村庄、家庭、公路、水塘等区域存在的险情隐患,指导家用电器正确使用方法,给学生布置作业,查看自己家里的电线、电器是否有老化、漏电、不正常现象,过马路、走小路是否安全,有隐患的地方是否有警示标识或防护措施。
三、总结
通过防灾演练,学生对灾情知识懂得多了,防灾避险意识明显提高。
(一)接受防灾避险教育培训愿望(被调查人数528人)提高,很愿意的515人,占97.5%,认为可有可无的13人,没有学生持反对意见。
(二)愿意接受防灾避险教育培训形式,包括家长教导、老师讲解、消防员宣讲、志愿者宣讲、图片视频、板报标识六种,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1%、58%、98.5%、78.6%、69.3%。支教形式得到了几乎全体学生的拥护。
农村小学生们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忍痛割爱,孩子们可能面临种种灾害险情,如何使学生们预防灾害、自我防范、趋吉避凶,普及安全知识,遇险救助本领培训非常必要。学生年龄越小,越愿意学习防灾避险知识。支教团队活动前的安排和集训,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重在日常,防灾避险警钟长鸣,预防为主查出隐患,措施得力灾而无险。
参考文献
[1] 孙贤举. 千方百计做好农村小学安全工作[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3,09.
[2] 陈志福.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3] 张健. 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07.
【关键词】灾害;防灾避险;培训;安全;自我保护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自然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因不断适应而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变化表现在极端气候频发,诸如高温、洪涝、干旱、污染等。社会环境变化表现在交通拥堵、异地迁徙、家庭离散等。中小学生,因其涉世未深、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和防灾避险意识淡薄,面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对其进行宣传教育、集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必要责任。笔者参与了湖南汨罗一镇中心小学为期一周的防灾避险宣教活动,对如何树立和增强小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调查
(一)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对全校573名学生进行调查,1至3年级有学生177名,占31%,4至6年级有396名,占69%。与父母同住76名,占13.3%,与父或母生活的176名,占31%,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321名,比例高达56%。一半以上学生常年不与父母共同生活,他们受到的防灾避险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二)关于防灾避险知识了解程度调查
支教队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灾害险情的知识和印象,对550名学生的提问分三类:第一类为交通事故、中毒、打架斗殴,90%以上的学生较为熟悉;第二类为溺水、触电、着火,95%以上的学生较为熟悉;第三类为地震、雷暴、倒塌和泥石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甚了解。亲身经历或目睹过灾害险情的有85人,占15.5%;亲友邻居熟人遭遇过的180人,占32.7%;未曾经历和听说过285人,占51.8%。平时经常受到安全提醒和教育的86人,占15.5%;偶尔受到教育提醒的285人,占51.8%;从未受到过的179人,占32.5%。由此得知,大多数学生对发生在自己和相识人的险情事故记忆颇深,约一半学生对灾害险情不甚了解,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得到过安全提示和教育,这正是培训的着眼点。
二、培训
(一)分次集训
支教团队在一周内分三次对学生进行紧急集合训练,记录学生听到警报后到操场集合所用时间和撤离秩序。第一次集合用时15分30秒,忙乱缓慢无秩序;第二次用时10分50秒,有秩序较缓慢;第三次用时6分10秒,有序较快。通过集训,学生对集合令的反应速度和秩序提高很快,年龄大的学生对年龄小的照顾帮助,井然有序,老师在全体学生撤离完后才撤离。
(二)增强意识
支教老师按课程表进行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体育、音乐等课程的教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提问关于灾情险情问题,查看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答题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实时解答。此方式能提高反应灵敏度,加深学生防灾避险印象。
(三)图片视频展播
影像展示发生在现实中的实事实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灾情图片和视频展播,包括校车翻车、公路撞车、汽车着火、楼房浓烟、房屋倒塌、泥石掩埋、电器触电、少年溺水、儿童落井、人遭车撞、食物中毒等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和心灵,他们显露出宁静、惊骇甚至有些恐惧,这对于他们提高灾害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四)实地演练
消防员实施现场灭火,学生观摩并实际操作。指导学生急救包用具使用。带领学生到路口指导过马路,避让行车。查看附近村庄、家庭、公路、水塘等区域存在的险情隐患,指导家用电器正确使用方法,给学生布置作业,查看自己家里的电线、电器是否有老化、漏电、不正常现象,过马路、走小路是否安全,有隐患的地方是否有警示标识或防护措施。
三、总结
通过防灾演练,学生对灾情知识懂得多了,防灾避险意识明显提高。
(一)接受防灾避险教育培训愿望(被调查人数528人)提高,很愿意的515人,占97.5%,认为可有可无的13人,没有学生持反对意见。
(二)愿意接受防灾避险教育培训形式,包括家长教导、老师讲解、消防员宣讲、志愿者宣讲、图片视频、板报标识六种,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1%、58%、98.5%、78.6%、69.3%。支教形式得到了几乎全体学生的拥护。
农村小学生们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忍痛割爱,孩子们可能面临种种灾害险情,如何使学生们预防灾害、自我防范、趋吉避凶,普及安全知识,遇险救助本领培训非常必要。学生年龄越小,越愿意学习防灾避险知识。支教团队活动前的安排和集训,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重在日常,防灾避险警钟长鸣,预防为主查出隐患,措施得力灾而无险。
参考文献
[1] 孙贤举. 千方百计做好农村小学安全工作[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3,09.
[2] 陈志福.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3] 张健. 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