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存在主义哲学反映和表现资本主义文明下的一种危机意识。本文从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应运而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生存危机、精神危机而产生的存在主义成了非常应时的理论。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沦为工具的奴隶。战争的爆发,使人们丧失安全感,人们普遍感觉社会存在无意义。孤单、悲观,精神无所皈依、心靈无所安放成为西方人的普遍感受。由于理性和科学受到了质疑,从非理性角度研究个体人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给迷茫、痛苦中的西方社会提供了一条自我拯救之路。“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个人如何达到真实的存在,获得真正的本我。”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传播到法国并成为法国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派别,主要涵盖基督教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基督教的存在主承认上帝的存在,克尔凯郭尔、马塞尔、雅斯贝尔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信仰上帝获得自由和拯救,批判理性。由此产生的文学往往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人物角色常常在无助中恳切上帝的拯救。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上帝死了”。他们认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宇宙是无意义的,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没有上帝人只能自救。萨特作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抛弃了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并继承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选择”三个存在主义基本原则。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目的在于要达到一个真正的选定机构,使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人,使这个集合体富有人性,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极具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萨特将这种存在主义称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这种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大动乱中肉体和心灵都受到巨大伤痛的人们提供一条出路。
从德国到法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到第二次大战兴盛,从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尼采,到现代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存在主义发展之广、延续时间之长、代表人物之多、理论之丰富。但是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把存在主义的根本是非问题说清楚。就像马塞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一样:“对于存在主义,人们能做的只是设法阐明它的要旨,而不是提出定义”。
二、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
(一)存在主义的本源论
这里的本源主要是针对海德格尔和萨特的理论而言,可以理解为研究一切存在的本源。研究这个的前提是只有人才能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并试图回答它,那么对存在论的阐释就转化成对人的存在的阐释,即独立的个体才是世界上的唯一实在。思考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也是存在主义的根本问题。
(二)存在主义的存在状态论
人往往在极端状况下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心理体验,这种极端状况通常指痛苦、绝望。存在主义者们在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时会不约而同的将注意力放在孤独者身上。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孤独的个人才能在其内心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和萨特也承袭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人在孤独无依的悲凉境地才能领悟的人的本质,独自肩负命运。
(三)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
“人孤独地处在一个从根本上荒诞的不可理解的世界上,他毫无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因而人的存在本身也是荒诞和虚无的。”存在主义强调人要在孤独、虚无、荒诞之中进行自由的选择。萨特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他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发挥到极致。他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从自由和处境的关系上论证了自由选择的绝对性。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状态的产物,是他们摆脱经济危机、信仰危机和生存危机的精神支撑。
(四)存在主义的在世关系论
“这里的在世关系实际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存在主义强调孤独个人的主体地位,所以这里的在世关系就与我们以往理解的社会关系有所不同了。存在主义者认为孤独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是对立冲突的关系。外部的社会关系会使单一个体堕落、平庸、异化,失去本真。就如同萨特所说的“地狱即他人”。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战后法国甚至西方那些精神陷于“瓦解状态”的知识分子中间,一度是具有相当深刻而广泛影响的思潮。不仅如此,随着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西学东渐,存在主义的哲学光辉也漂洋过海来到东方世界的上空。
参考文献
[1]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杨文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J].中国报道电子杂志,2003(1).
作者简介
孙宇涵(1992—),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人,学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应运而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生存危机、精神危机而产生的存在主义成了非常应时的理论。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沦为工具的奴隶。战争的爆发,使人们丧失安全感,人们普遍感觉社会存在无意义。孤单、悲观,精神无所皈依、心靈无所安放成为西方人的普遍感受。由于理性和科学受到了质疑,从非理性角度研究个体人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给迷茫、痛苦中的西方社会提供了一条自我拯救之路。“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个人如何达到真实的存在,获得真正的本我。”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传播到法国并成为法国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派别,主要涵盖基督教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基督教的存在主承认上帝的存在,克尔凯郭尔、马塞尔、雅斯贝尔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信仰上帝获得自由和拯救,批判理性。由此产生的文学往往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人物角色常常在无助中恳切上帝的拯救。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上帝死了”。他们认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宇宙是无意义的,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没有上帝人只能自救。萨特作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抛弃了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并继承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选择”三个存在主义基本原则。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目的在于要达到一个真正的选定机构,使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人,使这个集合体富有人性,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极具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萨特将这种存在主义称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这种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大动乱中肉体和心灵都受到巨大伤痛的人们提供一条出路。
从德国到法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到第二次大战兴盛,从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尼采,到现代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存在主义发展之广、延续时间之长、代表人物之多、理论之丰富。但是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把存在主义的根本是非问题说清楚。就像马塞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一样:“对于存在主义,人们能做的只是设法阐明它的要旨,而不是提出定义”。
二、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
(一)存在主义的本源论
这里的本源主要是针对海德格尔和萨特的理论而言,可以理解为研究一切存在的本源。研究这个的前提是只有人才能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并试图回答它,那么对存在论的阐释就转化成对人的存在的阐释,即独立的个体才是世界上的唯一实在。思考人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也是存在主义的根本问题。
(二)存在主义的存在状态论
人往往在极端状况下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心理体验,这种极端状况通常指痛苦、绝望。存在主义者们在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时会不约而同的将注意力放在孤独者身上。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孤独的个人才能在其内心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和萨特也承袭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人在孤独无依的悲凉境地才能领悟的人的本质,独自肩负命运。
(三)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
“人孤独地处在一个从根本上荒诞的不可理解的世界上,他毫无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因而人的存在本身也是荒诞和虚无的。”存在主义强调人要在孤独、虚无、荒诞之中进行自由的选择。萨特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他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发挥到极致。他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从自由和处境的关系上论证了自由选择的绝对性。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状态的产物,是他们摆脱经济危机、信仰危机和生存危机的精神支撑。
(四)存在主义的在世关系论
“这里的在世关系实际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存在主义强调孤独个人的主体地位,所以这里的在世关系就与我们以往理解的社会关系有所不同了。存在主义者认为孤独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是对立冲突的关系。外部的社会关系会使单一个体堕落、平庸、异化,失去本真。就如同萨特所说的“地狱即他人”。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战后法国甚至西方那些精神陷于“瓦解状态”的知识分子中间,一度是具有相当深刻而广泛影响的思潮。不仅如此,随着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西学东渐,存在主义的哲学光辉也漂洋过海来到东方世界的上空。
参考文献
[1]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杨文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J].中国报道电子杂志,2003(1).
作者简介
孙宇涵(1992—),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人,学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