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而显得相对薄弱,又受旧有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忽视了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机遇,面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面对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将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校体育多样化,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而且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 途径和对策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强调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1.2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人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则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决策权力进一步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体育教学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从小学学到大学,重复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具有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人类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3.1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
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习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唯教材是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我拥有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毽球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进入中小学体育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拿来主义”,取而代之的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将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只有广大体育教师该深刻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参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当中。
3.2建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为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来优选民族传统项目,最后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与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学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教师应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3.3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每一堂教学课上和其它教育活动中。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不学习提高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与实验改革,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化,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5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性强,所用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也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厂家在开发器材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并将其引入课堂,择优推广,另一方面要利用实施“课程标准”的契机,组织协调,尽可统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便于厂家的生产,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4]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08.
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 途径和对策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强调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1.2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人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则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决策权力进一步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体育教学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从小学学到大学,重复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具有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人类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3.1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
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习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唯教材是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我拥有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毽球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进入中小学体育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拿来主义”,取而代之的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将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只有广大体育教师该深刻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参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当中。
3.2建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为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来优选民族传统项目,最后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与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学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教师应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3.3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每一堂教学课上和其它教育活动中。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不学习提高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与实验改革,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化,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5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性强,所用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也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厂家在开发器材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并将其引入课堂,择优推广,另一方面要利用实施“课程标准”的契机,组织协调,尽可统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便于厂家的生产,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4]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