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几点建议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198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让人担忧的趋势,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倾向明显。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起诉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等职责。如何既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始终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准确适用刑事政策,建立有效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机制。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暴力性犯罪突出。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2、涉嫌罪名集中。从我院审理案件的情况来看,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中侵犯财产罪居多,这是由未成年人经济和生活上的非独立性所决定的,即主观上有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和需要,客观上又没有独立的经济生活。因此犯罪类型主要集中于盗窃、抢劫、杀人、绑架、强奸等暴力犯罪。
  3、团伙犯罪不容忽视。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中团伙犯罪在数量上和所占整个犯罪比重上迅速增加。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中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恶势力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生理、心里不成熟,是非意识淡薄。未成年人由于处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盲目的模仿或偏激的冲动很容易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在近几年侦破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因家庭原因造成犯罪的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24.3%。这些人员中有的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不合;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3、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一些西方不健康的东西也在社会上蔓延。许多未成年人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辨别能力,对各种社会现象全盘接收,再加上自律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和模仿,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存在偏差,法制意识相对弱化。近年来,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等硬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未成年人不学法、不懂法。特别是一些学校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自尊心受挫,丧失了自信,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二、我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经验做法
  我院始终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努力探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新思路,将挽救失足青少年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依法办案、重点打击,做到结合检察职能抓维权、延伸帮教抓预防,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营造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我院的主要做法是:
  (一)指定专人,创新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模式。我院指定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检察官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承担未成年人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感化挽救、预防犯罪等职责。
  (二)对症下药,创立特别刑事检察工作程序。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我院以刑诉法为依据,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过程中创立了特别程序。
  (三)未成年人犯罪轻刑化理念贯彻办案始终。未成年人因生理成长、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与成年人在经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明确犯罪意图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相比有明显不同,对于未成年犯采用更轻缓的刑罚措施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走出犯罪阴影,重新返回社会。因此,我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始终贯彻轻刑化的理念,落实慎捕慎诉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坚持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这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四、检察机关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制度还存在独立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重构。
  (一)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机构。成立机构往往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检察机关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设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构。
  1.应在全国检察系统自上而下统一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机构。最高检应设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厅,省、市院应设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处,基层院应设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
  2.在检察机关内设立一个独立建制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机构。这一机构必须是“独立”的机构,是隶属于检察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该机构和检察机关其他部门是一种平行关系,而不是依附于侦查监督部门或其它任何一个部门。
  (二)培育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专业人员。要搞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关键在于人。没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是不可能搞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在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构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必须以人为本,着重培育一大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专业人员。
  1、严格任职资格。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和其它检察工作相比,有着更高的职业要求,因而,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专门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资格要求。一是要求具有较强的检察业务能力。一直以来,检察机关对从事批捕、起诉工作的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既包括批捕工作,又包括起诉工作,因而,对从事该项工作的检察人员业务素质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二是要善于做思想工作。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及适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检察专门人员必须要有爱心、有耐心,擅长和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沟通。   2、加强学习培训。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职业要求较高,因而必须对从事该项工作的检察人员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培训,以利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强化心理矫正,凸显防范效果。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其中,心理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要使未成年犯罪人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不受歪曲形态的影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就必须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否则,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保证其不再重新犯罪。
  1.做好无业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无业未成年人占绝大多数。他们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常与社会不良青年在一起,在其怂恿下,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帮凶,走上犯罪的道路。为做好无业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检察机关应与共青团、妇联、各办事处共同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青少年维权岗进社区网络,及时接收和处理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举报、控告。对社区内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协调社区工作人员、辖区民警,定期走访其家庭,与未成年人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共同加强对其的管理,从家庭、社会各方面保证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2.做好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帮教工作。一是建立服刑期的未成年人回访帮教措施。对已经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在服刑期间对其实行跟踪调查。采取到少年罪犯服刑场所调查、与少年罪犯的管教定期联系的方式,了解少年罪犯的服刑情况和思想动态;每半年与少年罪犯进行一次访谈,由未成年人犯写一份活动和思想情况汇报。对于未成年外执犯,及时与其本人及家长、所在社区或者单位保持联系,开展三方座谈的形式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情况。二是建立被不起诉、服刑完毕的未成年人回访帮教措施。对于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或辖区内服刑完毕的少年犯,与所在社区结合,确定完善的帮教渠道,签订帮教协议,使帮教工作落在实处。协调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区,建立由检察机关、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帮教小组。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参照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性质,制定帮教措施,签订一定时期的帮教协议。帮教期间,采取与未成年人座谈、思想汇报、提供公益服务、观看宣传教育片等形式,提高帮教的效果。帮教期限结束后,办案人定期到未成年人的家中、社区进行走访,及时发现不良苗头,进行教育,对未成年人遇到的困难,尽己所能帮助解决,保证少年犯重新犯罪率为零。
  (作者通讯地址:鲁山县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300)
其他文献
近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特别强调了稳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将涉法涉诉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努力把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从信访源头避免实践中常见的“以访压法”的发生。笔者结合基层涉法涉诉工作中的经历,对贯彻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何为涉法涉诉信访?  涉法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等权力部门在案件或问题处理上不满,认
期刊
案情:  犯罪嫌疑人杨某、徐某骑摩托车进入一自行车停车场内,在四处张望找好下手目标后,偷走一电动自行车车上的电瓶(经鉴定价值人民币150元),保安吴某发现后进行拦截。杨某、徐某为抗拒抓捕,分别用大力钳、拳头对吴某实施殴打,杨某挣脱保安吴某的抓捕后逃逸,徐某在逃跑途中被抓获,遗留在现场的摩托车和电瓶被公安机关扣押。吴某的伤势经鉴定构成轻微伤。  分歧:  本案中,杨某、徐某盗窃电瓶,但在被保安吴某发
期刊
近年来,关于公车使用在社会上议论沸沸扬扬,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焦点。传统的公车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不能很好解决当前公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做好公车管理,已经成为我们从事公务车辆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难题和挑战。近年来,有些单位针对现行公车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车辆管理方面的新技术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今年以来,我们对现代新技术条
期刊
修改后民诉法第208条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由此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审判人员审判违法行为的监督,成为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这一规定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彰显了民事诉讼价值取向,是对检察机关近几年来探索开展多元化法律监督成果的肯定,也对民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以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身份,浅谈几点民行检
期刊
刑诉法修改一方面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的法律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检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刑诉法强制措施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及其应对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强制措施修改的主要内容  刑诉法就强制措施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了逮捕的条件以及审查逮捕程序。首先细化了“社会危险性”的情形,其次增加了“应当逮捕”的适用情形,最后将逮捕的适用区分为“应当逮捕”与“可以逮捕”两种;完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检察人员管理模式极具行政化色彩,存在着检察人员职责定位混乱、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不合理、检察人员考核晋升标准粗放化等种种弊端。应探索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即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该制度具有管理理念先进性、管理模式规范性以及工作效能倍增性等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着诸多现实制约因素,但该制度的全面实施已为期不远。  关键词: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现实
期刊
从现在的情况看,预防职务犯罪机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地方的做法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大预防机制。即以依靠同级党委,若干同级党委、政府部门领导为组员的跨部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可以总结为“依靠党委领导,形成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参与、依靠群众支持参与、上下联动的预防工作格局”。二是行业预防机制。即在部门系统内建立起的一种职务犯罪预防。有关的经验将此形式称之为“
期刊
我国刑事立法和其它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前科规定,从而导致犯罪人一次犯罪终生背着“犯罪人”的标签,导致其某些权益的丧失、资格的限制和名誉的损害。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特殊权益,建立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是世界普遍化的趋势,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消灭的方式、消灭的条件、消灭的法律程序、法律效果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 前科消灭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未成年
期刊
摘 要:  刑事证据,是指能够证明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根据,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调查、收集的与案件有关、能够帮助查明事实真相的一切事实根据。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讲的是证据的内容,而合法性主要讲的是证据的形式,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三性的基础和保障,是证据审查的核心。故本文从判断刑事证据合法性的方法和规则入手,浅谈下证据合法性的审查。  关键词:刑事证据;合
期刊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与民事赔偿诉讼的结合,是我国司法审判体制中一种独特的诉讼制度,旨在审理刑事案件的同时一并审理和解决由于刑事犯罪造成的被害人人身及财产的损害赔偿问题。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具有民事案件的客观特点,只是因为其起因是刑事犯罪问题,所以,民事制度中的平等、自愿、意思自治及调解、和解原则均适用于附带民事案件的解决中,而且随着我国司法政策向和谐化及恢复性司法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