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為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学科也是如此。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阔视野,激发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2.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于高中思想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不一,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不太明朗,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应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评价学生?高考怎么考?……都是教师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这就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的状态。因此,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确定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是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设置了三个模块,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地而且很好地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还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面对新课程,一些教师仍“旧情难忘”,热衷于把新旧课程对比,甚至把旧课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着力介绍新旧课程中有关观点的异同,而且将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4.优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各要素、环节进行分析、描述、规划,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行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是本学科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协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突出思想观点教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认识当然就要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高思想认识,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对教学进行设计当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有效时机和条件,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说,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两个方向,而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传播理论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理论中有关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5.完善评价机制,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考试的评价方式,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然用学生的考试成绩量化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学习成绩好作为评选“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忽视新课程标准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单一的评价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有的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在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找回了自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阔视野,激发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2.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于高中思想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不一,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不太明朗,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应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评价学生?高考怎么考?……都是教师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这就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的状态。因此,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确定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是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设置了三个模块,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地而且很好地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还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面对新课程,一些教师仍“旧情难忘”,热衷于把新旧课程对比,甚至把旧课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着力介绍新旧课程中有关观点的异同,而且将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4.优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各要素、环节进行分析、描述、规划,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行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是本学科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协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突出思想观点教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认识当然就要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高思想认识,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对教学进行设计当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有效时机和条件,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说,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两个方向,而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传播理论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理论中有关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5.完善评价机制,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考试的评价方式,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然用学生的考试成绩量化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学习成绩好作为评选“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忽视新课程标准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单一的评价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有的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在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找回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