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众是巴西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最大受益者,同时,百姓收入状况的极大改善又成为巴西国内的消费引擎。
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标准普尔等国际三大著名评级机构下调诸国信用级别的声音不绝于耳,即使连历来受到全球投资人青睐的美国也未能幸免。不过,就在日前,标准普尔格外慷慨地宣布将巴西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由之前的“稳定”调高到“正面”,与此同时,穆迪公司和惠誉国际也毫不吝啬地对巴西主权信用给出了“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三大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唱多巴西,无疑成为了时下国际金融环境中的罕见现象,同时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个拉丁美洲的最大经济体刮目相看。
“美洲豹”的精彩跳跃
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四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十分凌厉,乃至成为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而在这一极其活跃的经济阵营中,人称“美洲豹”的巴西经济表现得格外靓丽,而且动态来看,巴西经济未来还将继续保持亢奋增长状态。因此,标普们一致看好巴西并非空穴来风。
资料显示,从2003年至2010年底,巴西经济累计增长了37.3%。作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后一批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之一,巴西也是第一批脱离经济衰退的国家。尤其是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创造了198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仅低于中国和印度,位于第三位,并且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的增长水平,在二十国集团中位列第五。如果按GDP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巴西已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进入2011年以来,巴西经济继续高歌猛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巴西经济增幅将达到4.5%。
流光溢彩的经济基本面令国外资本纷至沓来。据巴西中央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头4个月外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FDI)达到229.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8.8亿美元几乎增长了近3倍,相当于2010年全年投资额(484.62亿美元)的近一半,并且达到了政府预计的今年全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50亿美元)的42%。
作为经济改善的另一个标志性成果,巴西的外汇储备日渐丰盈,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资料显示,2001年巴西负债占GDP的 55%,而2010年这个数字已降为40%;与此同时,巴西还一举从负债国变成债权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大股东国之一。令巴西人骄傲的是,作为对自己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提升的肯定,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双双花落家园门前。
出色的调控“组合拳”
与其他新兴市场体一样,巴西面临着后危机时代一系列复杂的疑难杂症。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不断高企的影响,巴西遭遇了输入型通胀的冲击;另一方面,受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的影响,巴西承受着贸易赤字上升的巨大压力。资料显示,自2010年以来,雷亚尔对美元已升值近45%,而2011年头4个月,巴西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81.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4%。不仅如此,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巴西的财政开支迅猛增长,目前其预算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85%,公共财政透支的压力十分明显。
幸运的是,巴西政府面对复杂的经济状况显示出了坚定的调控决心,各种富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局势,巴西中央银行今年以来已连续三次提高基准利率,使目前的利率水平升至12%,从而使巴西成为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中基准利率最高的国家。另外,为抵挡弱美元和套息交易对巴西经济的冲击,巴西财政部宣布,今年3月对该国银行及企业的一年期以内短期外债征收6%的金融交易税,4月将征税种类扩大至两年期的中期贷款。而为了限制外汇市场投机活动,巴西央行今年年初规定,凡在外汇市场上建立超过30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必须将相当于其头寸额度60%的资金存入央行。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宣布,将2011年财政预算削减500亿雷亚尔(约合290亿美元),力求把财政赤字规模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
令人欣喜的是,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已经彰显出了明显的市场效果。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了初步的缓冲。由巴西地理统计局统计的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INPC)通常被视为巴西官方物价指数,这项指数在今年4月的上涨幅度是0.53%,回到了去年9月份的水平,分别低于今年3月份的0.57%、2月份的0.59%和1月份的0.94%。其次,外汇市场投机得到了进一步遏制。根据巴西中央银行的数据,今年前4月进入该国金融市场的外资即间接投资(FII)减少了86.37亿美元,只相当于去年同期166.25亿美元的一半。第三,巴西政府的财政状况正在趋于改善。巴西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巴西名义基本预算盈余涨到136亿雷亚尔(合86.6亿美元),名义基本预算盈余额相当于截至3月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3.23%,创造了巴西历史上所有3月预算盈余额的最高值。
经济改革与转型之力
应当承认,巴西政府的宏观调控消除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并使增长态势得以维持,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营造巴西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力量还是来源于过去10年中巴西政府所持续进行的经济改革与转型。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矿业和农业等初级产品的出口,铁矿石、石油、大豆、蔗糖、橙汁、肉鸡、牛肉等产品或半成品的出口几乎占巴西总出口的一半,特别是随着巴西东南部沿海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这种出口增长方式更是愈演愈烈。在依赖初级品出口的同时,巴西还实施“进口替代”政策。的确,上述增长模式一度创造了“巴西奇迹”,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工业体系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制造业陷入停滞或萎缩的窘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国内两极分化趋势日渐加剧。
基于以上经济增长模式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巴西政府开始毅然放弃“进口替代”政策,转而实施以开放市场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特征的“可持续、适度增长”方针。为此,除继续对进口工业品维持一定关税之外,政府还在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将“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另外,巴西还在法律上限制外商对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投资,鼓励它们投资于制造业并要求技术转让;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国有与民间资本加强对炼钢厂、石油精炼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投资,使初级产品的出口实现增值。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巴西政府推行了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如在详细统计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的基础上,政府将救助计划与青少年的就学挂钩,凡不能保证就学的家庭将失去政府的援助;同时,政府大力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众多低学历的人通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由此来改变他们的收入与生活状况。与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相同时,巴西政府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次就业计划”,政府提供资助,鼓励企业雇佣年轻人,获政府资助的企业须保证一年内不辞退年轻就业者,并向年轻人提供低息创业贷款,并提供经营指导和培训等。
民众是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最大受益者。据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公布的研究数据,过去10年间,占巴西人口10%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69.08%,占全国人口10%的富裕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12.58%,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5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52.59%,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富裕家庭的311%。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从2002-2010年,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64%,巴西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的25年内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目前,巴西国内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当然,百姓收入状况的极大改善无疑点燃了巴西国内的消费引擎。资料显示,2010年巴西居民消费增长率超过10%,创下了最近几年来的新高,乃至去年巴西就有40万人首次购买了新车,这相当于哥伦比亚、智利和委内瑞拉等三个拉美邻国去年汽车销售量的总和。
近忧与远虑
应当肯定,近10年的经济改革与转型为巴西经济的继续扩张做好了铺垫,同时适时推出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但是,历史问题的遗留和现实因素的约束又必然使未来巴西经济前行的脚步并不会十分轻松。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直是巴西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由于过去25年里巴西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巴西目前的港口、公路、铁道、机场等日显拥堵,能源供应也呈现严重不足。据世界银行发布的 《全球经商环境报告》显示,巴西的综合经商环境指标去年在183个国家中名列第129位。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不足,形成了对巴西未来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张的强大约束。
教育的落后构成了巴西经济增长的最深层制约。目前,巴西全国劳动力中只有11%的人受过高等教育,43%的人受过中等教育。经合组织对全球57个国家进行的测试表明,巴西15岁儿童的各项成绩均位后列:数学成绩名列53位,科学是52位,阅读是48位。教育质量的低下意味着巴西在寻求新投资和经济增长机会的道路上可能落后于其他经济体。
贫富悬殊依然是巴西政府必须攻克的难题。尽管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在巴西逐步下降,但该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最新资料表明,巴西目前仍有1627万赤贫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5%。巴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至少还需要30年的努力。未来巴西政府将在原有“零饥饿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巴西无贫困”计划,而这一举措无疑对巴西政府的财政供给与承受能力构成了重大考验。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显现是巴西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尽管宏观调控之后巴西的物价水平出现了下降,但截至4月中旬巴西通胀率指标CPI按年率计算仍升至6.44%,逼近巴西央行通胀目标区间上限——6.5%,且创自2008年11月份以来最大增幅。据《经济学人》预测,如果持续过热的经济不“降温”,巴西的通货膨胀不久将突破央行所制定的6.5%的调控上限。需要注意地是,物价的上涨已经开始侵蚀国内消费信心与能力。资料显示,今年5月巴西消费信心指数已由4月的118.2下滑至115.4,为连续第3个月环比下滑,其中,消费者预期指数由106.3下滑至103.8,为两年来的最低点。特别要强调是,按照巴西中央银行的预计,未来 4年需要至少6500亿雷亚尔 (约合3800亿美元)投资才能维持巴西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出于抑制经济过热的需要,巴西政府必然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而收缩的结果必然造成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标准普尔等国际三大著名评级机构下调诸国信用级别的声音不绝于耳,即使连历来受到全球投资人青睐的美国也未能幸免。不过,就在日前,标准普尔格外慷慨地宣布将巴西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由之前的“稳定”调高到“正面”,与此同时,穆迪公司和惠誉国际也毫不吝啬地对巴西主权信用给出了“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三大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唱多巴西,无疑成为了时下国际金融环境中的罕见现象,同时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个拉丁美洲的最大经济体刮目相看。
“美洲豹”的精彩跳跃
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四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十分凌厉,乃至成为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而在这一极其活跃的经济阵营中,人称“美洲豹”的巴西经济表现得格外靓丽,而且动态来看,巴西经济未来还将继续保持亢奋增长状态。因此,标普们一致看好巴西并非空穴来风。
资料显示,从2003年至2010年底,巴西经济累计增长了37.3%。作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后一批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之一,巴西也是第一批脱离经济衰退的国家。尤其是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创造了198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仅低于中国和印度,位于第三位,并且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的增长水平,在二十国集团中位列第五。如果按GDP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巴西已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进入2011年以来,巴西经济继续高歌猛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巴西经济增幅将达到4.5%。
流光溢彩的经济基本面令国外资本纷至沓来。据巴西中央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头4个月外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FDI)达到229.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8.8亿美元几乎增长了近3倍,相当于2010年全年投资额(484.62亿美元)的近一半,并且达到了政府预计的今年全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50亿美元)的42%。
作为经济改善的另一个标志性成果,巴西的外汇储备日渐丰盈,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资料显示,2001年巴西负债占GDP的 55%,而2010年这个数字已降为40%;与此同时,巴西还一举从负债国变成债权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大股东国之一。令巴西人骄傲的是,作为对自己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提升的肯定,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双双花落家园门前。
出色的调控“组合拳”
与其他新兴市场体一样,巴西面临着后危机时代一系列复杂的疑难杂症。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不断高企的影响,巴西遭遇了输入型通胀的冲击;另一方面,受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的影响,巴西承受着贸易赤字上升的巨大压力。资料显示,自2010年以来,雷亚尔对美元已升值近45%,而2011年头4个月,巴西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81.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4%。不仅如此,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巴西的财政开支迅猛增长,目前其预算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85%,公共财政透支的压力十分明显。
幸运的是,巴西政府面对复杂的经济状况显示出了坚定的调控决心,各种富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局势,巴西中央银行今年以来已连续三次提高基准利率,使目前的利率水平升至12%,从而使巴西成为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中基准利率最高的国家。另外,为抵挡弱美元和套息交易对巴西经济的冲击,巴西财政部宣布,今年3月对该国银行及企业的一年期以内短期外债征收6%的金融交易税,4月将征税种类扩大至两年期的中期贷款。而为了限制外汇市场投机活动,巴西央行今年年初规定,凡在外汇市场上建立超过30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必须将相当于其头寸额度60%的资金存入央行。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宣布,将2011年财政预算削减500亿雷亚尔(约合290亿美元),力求把财政赤字规模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
令人欣喜的是,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已经彰显出了明显的市场效果。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了初步的缓冲。由巴西地理统计局统计的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INPC)通常被视为巴西官方物价指数,这项指数在今年4月的上涨幅度是0.53%,回到了去年9月份的水平,分别低于今年3月份的0.57%、2月份的0.59%和1月份的0.94%。其次,外汇市场投机得到了进一步遏制。根据巴西中央银行的数据,今年前4月进入该国金融市场的外资即间接投资(FII)减少了86.37亿美元,只相当于去年同期166.25亿美元的一半。第三,巴西政府的财政状况正在趋于改善。巴西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巴西名义基本预算盈余涨到136亿雷亚尔(合86.6亿美元),名义基本预算盈余额相当于截至3月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3.23%,创造了巴西历史上所有3月预算盈余额的最高值。
经济改革与转型之力
应当承认,巴西政府的宏观调控消除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并使增长态势得以维持,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营造巴西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力量还是来源于过去10年中巴西政府所持续进行的经济改革与转型。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巴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矿业和农业等初级产品的出口,铁矿石、石油、大豆、蔗糖、橙汁、肉鸡、牛肉等产品或半成品的出口几乎占巴西总出口的一半,特别是随着巴西东南部沿海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这种出口增长方式更是愈演愈烈。在依赖初级品出口的同时,巴西还实施“进口替代”政策。的确,上述增长模式一度创造了“巴西奇迹”,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工业体系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制造业陷入停滞或萎缩的窘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国内两极分化趋势日渐加剧。
基于以上经济增长模式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巴西政府开始毅然放弃“进口替代”政策,转而实施以开放市场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特征的“可持续、适度增长”方针。为此,除继续对进口工业品维持一定关税之外,政府还在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将“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另外,巴西还在法律上限制外商对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投资,鼓励它们投资于制造业并要求技术转让;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国有与民间资本加强对炼钢厂、石油精炼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投资,使初级产品的出口实现增值。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巴西政府推行了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如在详细统计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的基础上,政府将救助计划与青少年的就学挂钩,凡不能保证就学的家庭将失去政府的援助;同时,政府大力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众多低学历的人通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由此来改变他们的收入与生活状况。与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相同时,巴西政府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次就业计划”,政府提供资助,鼓励企业雇佣年轻人,获政府资助的企业须保证一年内不辞退年轻就业者,并向年轻人提供低息创业贷款,并提供经营指导和培训等。
民众是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最大受益者。据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公布的研究数据,过去10年间,占巴西人口10%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69.08%,占全国人口10%的富裕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12.58%,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5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52.59%,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富裕家庭的311%。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从2002-2010年,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64%,巴西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的25年内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目前,巴西国内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当然,百姓收入状况的极大改善无疑点燃了巴西国内的消费引擎。资料显示,2010年巴西居民消费增长率超过10%,创下了最近几年来的新高,乃至去年巴西就有40万人首次购买了新车,这相当于哥伦比亚、智利和委内瑞拉等三个拉美邻国去年汽车销售量的总和。
近忧与远虑
应当肯定,近10年的经济改革与转型为巴西经济的继续扩张做好了铺垫,同时适时推出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但是,历史问题的遗留和现实因素的约束又必然使未来巴西经济前行的脚步并不会十分轻松。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直是巴西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由于过去25年里巴西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巴西目前的港口、公路、铁道、机场等日显拥堵,能源供应也呈现严重不足。据世界银行发布的 《全球经商环境报告》显示,巴西的综合经商环境指标去年在183个国家中名列第129位。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不足,形成了对巴西未来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张的强大约束。
教育的落后构成了巴西经济增长的最深层制约。目前,巴西全国劳动力中只有11%的人受过高等教育,43%的人受过中等教育。经合组织对全球57个国家进行的测试表明,巴西15岁儿童的各项成绩均位后列:数学成绩名列53位,科学是52位,阅读是48位。教育质量的低下意味着巴西在寻求新投资和经济增长机会的道路上可能落后于其他经济体。
贫富悬殊依然是巴西政府必须攻克的难题。尽管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在巴西逐步下降,但该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最新资料表明,巴西目前仍有1627万赤贫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5%。巴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至少还需要30年的努力。未来巴西政府将在原有“零饥饿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巴西无贫困”计划,而这一举措无疑对巴西政府的财政供给与承受能力构成了重大考验。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显现是巴西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尽管宏观调控之后巴西的物价水平出现了下降,但截至4月中旬巴西通胀率指标CPI按年率计算仍升至6.44%,逼近巴西央行通胀目标区间上限——6.5%,且创自2008年11月份以来最大增幅。据《经济学人》预测,如果持续过热的经济不“降温”,巴西的通货膨胀不久将突破央行所制定的6.5%的调控上限。需要注意地是,物价的上涨已经开始侵蚀国内消费信心与能力。资料显示,今年5月巴西消费信心指数已由4月的118.2下滑至115.4,为连续第3个月环比下滑,其中,消费者预期指数由106.3下滑至103.8,为两年来的最低点。特别要强调是,按照巴西中央银行的预计,未来 4年需要至少6500亿雷亚尔 (约合3800亿美元)投资才能维持巴西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出于抑制经济过热的需要,巴西政府必然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而收缩的结果必然造成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