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保护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弘扬传承乡土文化,就是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浚县地方戏曲大平调是具有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河南西路大平调的代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浚县乡土文化的代表。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浚县大平调,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协调好浚县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乡土文化   地方戏曲   浚县大平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183-03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地区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很大一部分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被摧毁、被遗忘的境地,乡土文化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严重危机。城镇化进程中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上,不能简单地把城市文化当成先进,把乡土文化当成落后,让农村来的新市民全盘接受城市流行文化,或者仅仅让乡土以另类的姿态成为城市的点缀和陪衬。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专业化的唱腔,脸谱化的角色,故事化的情节,影视化的表演,辅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俗配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地方戏曲作为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区域的地方戏,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乡土味,体现的是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现今,“在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中,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文化自信”(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和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也随之渐受冷落。重视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是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浚(xun)县,1994年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平调是流行于豫北、豫东、冀南、鲁西南等地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有东路平、西路平、河东平三个支派。大平调用来伴奏的梆子长约50厘米,重约5斤,称为“大油梆”,大平调又俗称“大棒戏”“大梆戏”,分為三个流派,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浚县是大平调的主要发源地,浚县大平调是西路大平调的杰出代表,是浚县影响最大、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2011年5月23日浚县大平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表演粗犷豪放,音乐唱腔独树一帜,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锣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锣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种、百转回肠古到今”之说。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浚县大平调根植于浚县这片土地,根植于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曾经是浚县影响最大、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传统剧种,是浚县乡土文化的代表。
   在浚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国家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了浚县大平调保护与支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非遗传承人,拨付专项资金。但是近几年浚县大平调的生存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观众流失、剧目老化、技艺失传、演员缺少、服装道具破旧、演出少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大伾山、浮丘山、古运河、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黎阳仓以及优秀民间艺术如民间社火、泥塑都得到了大力开发及宣传,但是对地方戏曲浚县大平调的宣传却很少,作者在《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推介词》中没有看到关于浚县大平调的详细介绍,在古城游历中也没有关于浚县大平调的推介。
   积极探索浚县大平调的有效保护措施,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久保存与传承,是浚县城镇化建设中关于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作者对浚县大平调现状的实地调查,拟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整理、保护、传承:
   设立县级文化馆,积极收集和整理大量浚县大平调遗存,举办系列展览和宣传活动,包括濒临失传剧目、演出场地(古戏台)的保护、维修。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记录着我国传统戏曲演出的文化信息,是我国戏曲形成的见证,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繁荣,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浚县浮丘山广场南端的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它曾经是大平调演出的重要场所,如今年久失修,孤零零与山门遥遥相对,不复有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对古戏台进行合理保护、管理及维修,重新利用,是发扬传承大平调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传承乡土文化。浚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以传统的民俗节日为载体,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保护乡土文化。如依托浚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正月庙会,建立文化广场,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组织专场大平调演出,开展大平调宣传活动。浚县古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集体活动,时间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始于后赵,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又因规模大,会期长,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每年的正月,浚县都会汇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周围地区宗教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浚县大平调可以依托古庙会为载体,重新启用旧戏台,进行经典剧目的展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    在中小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与当地中、小学合作,组织大平调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讲授传统戏曲知识,赏析经典唱段,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
   对乡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数字化技术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数字影像技术来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具有永久性保存的优点。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多媒体与宽带网络,建立大平调专业网站,建立具有检索功能的信息数据库,对大平调文字知识及视频资料进行汇总,供人们查阅、认识、了解,实现资源互享。扩大大平调的宣传空间,促进大平调的保护与广泛传播。
   乡土文化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保护乡土文化就是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来源,更是爱国主义的实际表现。城镇化也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我们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大力弘扬乡土文化,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城镇化进程中精神世界富足,有强烈的归属感及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城镇化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朱中月,李壮丽.浚县大平调[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温素威.农村文化,怎样耕耘[N].人民日报,2011-04-06:(001).
  [3]仁宗.农村文化,如何根植沃土[J].信息导刊,2005,(38).
  [4]迟晓蕾.乡土文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J].农业经济,2017,(10):56-58.
  [5]荣豫川.论浚县西路大平调的生存困境与保护策略[J].天中学刊,2014,29(05):57-60.
  [6]王亚兵.浚县大平调 不应没落的艺术瑰宝[J].中国戏剧,2012,(08):74-75.
  [7]朱明慧.河南大平调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8]王慧敏.乡土文化,哪儿去了?[N].人民日报,2000-07-31:(009).
  [9]高小康.内卷化:乡土文化复兴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0:(011).
  [10]于俊魁,张海洋.浅析大平调的表演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5,(12):36.
  [11]直爱妩.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J].戏剧之家,2016,(23):36.
  [12]杨芳.新乡市延津县大平调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J].戏剧之家,2016,(06):15-16.
其他文献
摘要: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是丽水主推的旅游景点之一。景区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长期沉淀形成了戏曲、曲艺、民歌、民俗及各类祭祀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将传统表演艺术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促进具有丽水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与开发 古堰画乡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从欣赏教学设计这一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的不同方法:规范版教学设计,个性版教学设计。从引言和过渡语、示范和活动、过程和板书、音乐要素和风格体验、重板块欣赏、重整体聆听、重取重舍轻等方面详细阐述比较两者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欣赏教学设计 规范版欣赏教学设计 个性版欣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在传统的手风琴伴奏形式因其较为单调而逐步被边缘化的現实形势下,著名手风琴演奏家龚易男老师创新并推广了手风琴伴奏。他坚持以作品为中心,形成了契合歌曲的神韵、升华歌曲的情感、配合演唱的形式、发挥手风琴的特点、重视伴奏表演性的独特而创新的手风琴伴奏风格。他的手风琴伴奏艺术成就将对中国手风琴伴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手风琴伴奏 以作品为中心 龚易男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摘要:鲁艺音乐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抗战音乐工作者,更成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摇篮。为适应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鲁艺音乐系初始时期在教学方面所作出的尝试与探索,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仍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延安 鲁艺音乐系 教学活动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的秘密》《城市姑娘》等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文艺创造中的典型塑造的理论,在艺术创造方面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本文通过马恩“典型”理论来分析列宾的油画作品,主要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个性描写对典型创作的意义、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列宾的油画创作。  关键词:马克思 典型理论 列宾 油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期刊
摘要:“傩戏”一词对于当代的我们显得尤为陌生,并且给人感觉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当然,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绝对有它曾经的功能与需求,若是学习“傩戏”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运用现代的作曲思维加上技术手段,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声响效果。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创作环境下,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好、发展好、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傩戏的表现方式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是否需要继承发展。想要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是一种极其困难
期刊
摘要:20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被誉为20世纪的节奏大师。《布兰诗歌》是奥尔夫的代表作品,以独特的音乐创作理念,大量的复杂节奏,伴随渐快渐慢等速度的变化,给指挥的排练与乐队演出造成一定的困难。笔者拟对第18首作品《在我的心中》进行复杂节奏的分析,运用总谱读法及指挥法知识,针对其速度的渐进和转换、节奏的变化、歌词的含义以及配器的特点等,作出具体合理的挥拍方案。  关键词:奥尔夫 节奏 速度 指挥
期刊
摘要:舞蹈影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以摄像机记录的形式出现,而后镜头语言逐渐作为创作要素参与到舞蹈作品呈现中,其作为一种交融的艺术,丰富了舞蹈呈现形式、扩充了舞蹈肢体语言、拓宽了舞蹈传播途径、也创生出独特的创作手法。本文以当代芭蕾舞蹈影像作品《烟》为切入点,在阐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镜头语言在舞蹈中的运用、蒙太奇对舞蹈空间的解构与重塑、镜头对舞台道具的多意解读这三方面对舞蹈影像的创作特征进行
期刊
摘要:在欧洲歌剧史上,意大利歌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甚至具有称霸欧洲歌剧之势,随后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法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本文将阐述早期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两国歌剧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对观众的影响。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 法国歌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143-03 
期刊
摘要:农村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村民文化修养,丰富群众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论述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及作用出发,分析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继承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农村社区音乐教育模式、倡导农村社区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三方面的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常州地区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 社区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