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是丽水主推的旅游景点之一。景区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长期沉淀形成了戏曲、曲艺、民歌、民俗及各类祭祀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将传统表演艺术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促进具有丽水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与开发 古堰画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65-03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八百里瓯江莲都段,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景区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镇区、堰头、坪地、保定等范围,面积为3.91平方千米。“古堰”是指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的通济堰,延用迄今已有1500余年,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是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我国五大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建筑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摄影家前来碧湖、大港头等地写生创作,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画乡”便由此得名。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表现形式来表达演出者内心世界的演出活动,包括有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等各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艺术与文化,展现自身才艺的重要手段[1]。古堰画乡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在千年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艺术,它们通过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体育竞技等不同形式流传下来,透过舞台表演诉说它们的故事。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到来。2012年11月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的“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古堰画乡拥有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通过建立“互联网+传统表演艺术”模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的规则,改变传统表演艺术的现状,助力其更好地保护与开发。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现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主要由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体育四大资源类型组成,其中包括了瓯江号子、处州板龙、鼓词、翻龙泉、提线木偶、畲族叙事歌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中,丽水鼓词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乱弹、吹打等5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省级非遗名录,马灯舞、问凳等4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厦河门十翻、荷花灯等6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区级非遗名录①。近年来丽水市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力度,但仍有2/5左右的传统表演艺术处于无人保护、自生自灭的境遇之中。
(二)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当前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笔者随机对120名丽水市莲都区内的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结合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现状可以得出以下问题:
1.开发程度低,影响范围窄
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古堰”和“画乡”这两大品牌,并未将传统表演艺术这一传统非遗列入景区的主体项目之中。传统表演艺术仅在节日庆典时才能走上舞台进行演出,如“双龙庙会活动期间”,在开发过程中景区只借用了传统表演艺術的“形”来吸引游客,并未深入到传统表演艺术的“魂”,促使其成为景区的另一大品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仅有32.5%的大学生部分了解景区内的传统表演艺术,34.17%的大学生在景区内看到过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出,可以看出景区管理方对知名度较低的传统表演艺术宣传开发较少,景区的影响的范围也很有限。绍兴市在非遗开发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开发大多仅是停留在旅游节庆、名人故里、博物馆展示上,对“莲花落”“西路乱弹”等传统表演艺术较少甚至忽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3]。
2.保护机制不健全,传承效果不理想
2007年浙江省出台地方性非遗保护法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未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论述。随后,丽水市也相继出台《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但同样没有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的阐释论述。由于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种类繁多,保护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再加上非遗保护机制不健全,开发模式单一,当前丽水市非遗保护主要依靠非遗名录申报、非遗传承人认定及非遗展示三个方面来进行,传承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很大的断承风险。
3.专业人才匮乏,保护理念落后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保护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剧种类368个,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至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4]。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迫使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份额减少;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少,导致非遗保护理念落后,只对非遗进行“形象”保护,后续的传承、开发并未涉及。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新媒体平台,开创多元发展格局
我们当前正处于“全民直播时代”,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直播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处于蒸蒸日上的地位,传统表演艺术这个古老的群体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必须要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笔者以相声为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结合,阐述其开发理念。
相声是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一员,2006年12月进入北京市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年6月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初,随着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逝世,相声曾一度没落,后由郭德纲等人把相声带入小剧场,促使相声重回公众视野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郭德纲联手爱奇艺出品的中国首档大型单口相声体验式综艺节目——“坑王驾到”,该节目以小剧场茶馆实景播讲的形式呈现,采用“VIP会员制”,观众通过充值会员观看节目,既解决了演出难的问题,也提高了表演者的知名度,还实现了创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可以借鉴“相声”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在线下继续进行演出,培育传承人;另一方面在线上即与当地的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推出“画乡系列”微电影、微动漫,既为古堰画乡进行品牌宣传,又推广了传统表演艺术,此外还能创造收益,解决传承资金问题。
(二)建立活态传承机制,改善当地保护现状
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保护主体和传承群体是进行活态传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保护主体主要由政府、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等组成,传承群体由一个个的非遗传承人组成,二者构成了活态传承的主要脉络。保护主体主要负责传承机制的建立、传承动态的观察以及传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传承群体主要负责把传承的内容原汁原味的教授给下一位传承人,传承群体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外在,内在的要求、涵养也要传承给传承人,最大可能的保留传承内容的原始韵味。
古堰画乡拥有鼓词、乱弹、吹打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以政府为代表的保护主体应自觉承担保护责任。政府通过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将传承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扩充,推动传统表演艺术数字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分为五大主库[5],分别为传统音乐数据库、传统戏剧数据库、传统曲艺数据库、传统舞蹈数据库、体育竞技数据库,在五大主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四个子库,分别为传承人、传承现状、音视频、传承人考核结果,以此提高传承的质量,促进传统表演艺术的发展。政府还可以在政府网络公共平台上公开征集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意见和建议,网民通过平台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经专家学者的整理归纳建立起一整套合理可行的传承保护制度,让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有制可依。此外,政府也要通过专家学者遴选确定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或群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传承活动。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补齐人才短板
地方高校是地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都在高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景区自身改革来完成,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與地方高校的合作来解决。
1.开放科研项目,对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其长久性发展出谋划策。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拥有大批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田中娟教授曾对“古堰画乡非遗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提出开发路径;陈乐燕教授曾对“浙西南民间现存剧种的生态现状与保护”进行研究;蓝天棉副教授曾对“平阳县民间单档布袋戏活态现状调查及传承创新”进行探讨;吕华珍老师曾对“瓯江流域民间音乐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提出对策。古堰画乡景区可以通过开放科研项目的形式,促使专家教授申报科研项目,提出解决对策。
2.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普及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理念。丽水学院田中娟教授开设的《走进非遗》系列选修课,通过课程促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范围、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的主要方法及普及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表演,提高大学还是能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推进非遗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线上课程。丽水学院程琳副教授在超星泛雅平台开设《畲族舞蹈》课程,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讲解。课程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从畲族的历史出发对畲族舞蹈的各种基本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既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开展传统表演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推广非遗文化。“缙云松柏戏剧联谊会”“丽水各县市木偶戏剧团”“丽水市莲都区京剧协会”等社团均在丽水学院开展过非遗演出活动,推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开发要靠多方面、多主体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既要建立起活态传承机制对其进行传承保护,也要顺应当下时代潮流,自觉投入“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改善当前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现状,拓宽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堰画乡不仅可以看到“船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景,还可以遇见传统表演艺术的身影。
注释:
①非遗名录数据来自于丽水市文化馆及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Z].2015.
[3]高寿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绍兴为例[J].对外经贸,2013,(06):77.
[4]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朱依群.宁波东海渔歌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01):84.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与开发 古堰画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65-03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八百里瓯江莲都段,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景区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镇区、堰头、坪地、保定等范围,面积为3.91平方千米。“古堰”是指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的通济堰,延用迄今已有1500余年,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是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我国五大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建筑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摄影家前来碧湖、大港头等地写生创作,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画乡”便由此得名。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表现形式来表达演出者内心世界的演出活动,包括有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等各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艺术与文化,展现自身才艺的重要手段[1]。古堰画乡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在千年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艺术,它们通过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体育竞技等不同形式流传下来,透过舞台表演诉说它们的故事。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到来。2012年11月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的“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古堰画乡拥有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通过建立“互联网+传统表演艺术”模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的规则,改变传统表演艺术的现状,助力其更好地保护与开发。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现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主要由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体育四大资源类型组成,其中包括了瓯江号子、处州板龙、鼓词、翻龙泉、提线木偶、畲族叙事歌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中,丽水鼓词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乱弹、吹打等5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省级非遗名录,马灯舞、问凳等4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厦河门十翻、荷花灯等6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区级非遗名录①。近年来丽水市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力度,但仍有2/5左右的传统表演艺术处于无人保护、自生自灭的境遇之中。
(二)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当前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笔者随机对120名丽水市莲都区内的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结合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现状可以得出以下问题:
1.开发程度低,影响范围窄
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古堰”和“画乡”这两大品牌,并未将传统表演艺术这一传统非遗列入景区的主体项目之中。传统表演艺术仅在节日庆典时才能走上舞台进行演出,如“双龙庙会活动期间”,在开发过程中景区只借用了传统表演艺術的“形”来吸引游客,并未深入到传统表演艺术的“魂”,促使其成为景区的另一大品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仅有32.5%的大学生部分了解景区内的传统表演艺术,34.17%的大学生在景区内看到过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出,可以看出景区管理方对知名度较低的传统表演艺术宣传开发较少,景区的影响的范围也很有限。绍兴市在非遗开发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开发大多仅是停留在旅游节庆、名人故里、博物馆展示上,对“莲花落”“西路乱弹”等传统表演艺术较少甚至忽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3]。
2.保护机制不健全,传承效果不理想
2007年浙江省出台地方性非遗保护法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未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论述。随后,丽水市也相继出台《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但同样没有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的阐释论述。由于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种类繁多,保护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再加上非遗保护机制不健全,开发模式单一,当前丽水市非遗保护主要依靠非遗名录申报、非遗传承人认定及非遗展示三个方面来进行,传承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很大的断承风险。
3.专业人才匮乏,保护理念落后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保护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剧种类368个,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至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4]。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迫使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份额减少;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少,导致非遗保护理念落后,只对非遗进行“形象”保护,后续的传承、开发并未涉及。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新媒体平台,开创多元发展格局
我们当前正处于“全民直播时代”,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直播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处于蒸蒸日上的地位,传统表演艺术这个古老的群体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必须要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笔者以相声为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结合,阐述其开发理念。
相声是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一员,2006年12月进入北京市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年6月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初,随着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逝世,相声曾一度没落,后由郭德纲等人把相声带入小剧场,促使相声重回公众视野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郭德纲联手爱奇艺出品的中国首档大型单口相声体验式综艺节目——“坑王驾到”,该节目以小剧场茶馆实景播讲的形式呈现,采用“VIP会员制”,观众通过充值会员观看节目,既解决了演出难的问题,也提高了表演者的知名度,还实现了创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可以借鉴“相声”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在线下继续进行演出,培育传承人;另一方面在线上即与当地的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推出“画乡系列”微电影、微动漫,既为古堰画乡进行品牌宣传,又推广了传统表演艺术,此外还能创造收益,解决传承资金问题。
(二)建立活态传承机制,改善当地保护现状
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保护主体和传承群体是进行活态传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保护主体主要由政府、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等组成,传承群体由一个个的非遗传承人组成,二者构成了活态传承的主要脉络。保护主体主要负责传承机制的建立、传承动态的观察以及传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传承群体主要负责把传承的内容原汁原味的教授给下一位传承人,传承群体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外在,内在的要求、涵养也要传承给传承人,最大可能的保留传承内容的原始韵味。
古堰画乡拥有鼓词、乱弹、吹打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以政府为代表的保护主体应自觉承担保护责任。政府通过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将传承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扩充,推动传统表演艺术数字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分为五大主库[5],分别为传统音乐数据库、传统戏剧数据库、传统曲艺数据库、传统舞蹈数据库、体育竞技数据库,在五大主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四个子库,分别为传承人、传承现状、音视频、传承人考核结果,以此提高传承的质量,促进传统表演艺术的发展。政府还可以在政府网络公共平台上公开征集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意见和建议,网民通过平台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经专家学者的整理归纳建立起一整套合理可行的传承保护制度,让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有制可依。此外,政府也要通过专家学者遴选确定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或群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传承活动。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补齐人才短板
地方高校是地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都在高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景区自身改革来完成,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與地方高校的合作来解决。
1.开放科研项目,对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其长久性发展出谋划策。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拥有大批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田中娟教授曾对“古堰画乡非遗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提出开发路径;陈乐燕教授曾对“浙西南民间现存剧种的生态现状与保护”进行研究;蓝天棉副教授曾对“平阳县民间单档布袋戏活态现状调查及传承创新”进行探讨;吕华珍老师曾对“瓯江流域民间音乐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提出对策。古堰画乡景区可以通过开放科研项目的形式,促使专家教授申报科研项目,提出解决对策。
2.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普及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理念。丽水学院田中娟教授开设的《走进非遗》系列选修课,通过课程促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范围、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的主要方法及普及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表演,提高大学还是能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推进非遗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线上课程。丽水学院程琳副教授在超星泛雅平台开设《畲族舞蹈》课程,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讲解。课程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从畲族的历史出发对畲族舞蹈的各种基本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既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开展传统表演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推广非遗文化。“缙云松柏戏剧联谊会”“丽水各县市木偶戏剧团”“丽水市莲都区京剧协会”等社团均在丽水学院开展过非遗演出活动,推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开发要靠多方面、多主体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既要建立起活态传承机制对其进行传承保护,也要顺应当下时代潮流,自觉投入“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改善当前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现状,拓宽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堰画乡不仅可以看到“船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景,还可以遇见传统表演艺术的身影。
注释:
①非遗名录数据来自于丽水市文化馆及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Z].2015.
[3]高寿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绍兴为例[J].对外经贸,2013,(06):77.
[4]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朱依群.宁波东海渔歌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