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堰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是丽水主推的旅游景点之一。景区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长期沉淀形成了戏曲、曲艺、民歌、民俗及各类祭祀活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本文从“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将传统表演艺术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促进具有丽水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与开发   古堰画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65-03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八百里瓯江莲都段,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景区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镇区、堰头、坪地、保定等范围,面积为3.91平方千米。“古堰”是指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的通济堰,延用迄今已有1500余年,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是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我国五大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建筑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摄影家前来碧湖、大港头等地写生创作,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画乡”便由此得名。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表现形式来表达演出者内心世界的演出活动,包括有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等各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艺术与文化,展现自身才艺的重要手段[1]。古堰画乡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在千年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艺术,它们通过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体育竞技等不同形式流传下来,透过舞台表演诉说它们的故事。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到来。2012年11月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的“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古堰画乡拥有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通过建立“互联网+传统表演艺术”模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的规则,改变传统表演艺术的现状,助力其更好地保护与开发。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现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主要由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体育四大资源类型组成,其中包括了瓯江号子、处州板龙、鼓词、翻龙泉、提线木偶、畲族叙事歌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中,丽水鼓词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乱弹、吹打等5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省级非遗名录,马灯舞、问凳等4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厦河门十翻、荷花灯等6项传统表演艺术进入区级非遗名录①。近年来丽水市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力度,但仍有2/5左右的传统表演艺术处于无人保护、自生自灭的境遇之中。
   (二)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当前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笔者随机对120名丽水市莲都区内的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结合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现状可以得出以下问题:
   1.开发程度低,影响范围窄
   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古堰”和“画乡”这两大品牌,并未将传统表演艺术这一传统非遗列入景区的主体项目之中。传统表演艺术仅在节日庆典时才能走上舞台进行演出,如“双龙庙会活动期间”,在开发过程中景区只借用了传统表演艺術的“形”来吸引游客,并未深入到传统表演艺术的“魂”,促使其成为景区的另一大品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仅有32.5%的大学生部分了解景区内的传统表演艺术,34.17%的大学生在景区内看到过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出,可以看出景区管理方对知名度较低的传统表演艺术宣传开发较少,景区的影响的范围也很有限。绍兴市在非遗开发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开发大多仅是停留在旅游节庆、名人故里、博物馆展示上,对“莲花落”“西路乱弹”等传统表演艺术较少甚至忽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3]。
   2.保护机制不健全,传承效果不理想
   2007年浙江省出台地方性非遗保护法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未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论述。随后,丽水市也相继出台《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但同样没有对非遗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的阐释论述。由于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种类繁多,保护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再加上非遗保护机制不健全,开发模式单一,当前丽水市非遗保护主要依靠非遗名录申报、非遗传承人认定及非遗展示三个方面来进行,传承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很大的断承风险。
   3.专业人才匮乏,保护理念落后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保护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剧种类368个,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至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4]。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迫使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份额减少;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少,导致非遗保护理念落后,只对非遗进行“形象”保护,后续的传承、开发并未涉及。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新媒体平台,开创多元发展格局
   我们当前正处于“全民直播时代”,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直播软件为代表的新媒体处于蒸蒸日上的地位,传统表演艺术这个古老的群体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必须要顺应当前的时代潮流。笔者以相声为例,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结合,阐述其开发理念。
   相声是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一员,2006年12月进入北京市第一批非遗名录,2008年6月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初,随着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逝世,相声曾一度没落,后由郭德纲等人把相声带入小剧场,促使相声重回公众视野之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郭德纲联手爱奇艺出品的中国首档大型单口相声体验式综艺节目——“坑王驾到”,该节目以小剧场茶馆实景播讲的形式呈现,采用“VIP会员制”,观众通过充值会员观看节目,既解决了演出难的问题,也提高了表演者的知名度,还实现了创收。
   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可以借鉴“相声”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在线下继续进行演出,培育传承人;另一方面在线上即与当地的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推出“画乡系列”微电影、微动漫,既为古堰画乡进行品牌宣传,又推广了传统表演艺术,此外还能创造收益,解决传承资金问题。
   (二)建立活态传承机制,改善当地保护现状
   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保护主体和传承群体是进行活态传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保护主体主要由政府、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等组成,传承群体由一个个的非遗传承人组成,二者构成了活态传承的主要脉络。保护主体主要负责传承机制的建立、传承动态的观察以及传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传承群体主要负责把传承的内容原汁原味的教授给下一位传承人,传承群体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外在,内在的要求、涵养也要传承给传承人,最大可能的保留传承内容的原始韵味。
   古堰画乡拥有鼓词、乱弹、吹打等二十多种传统表演艺术,以政府为代表的保护主体应自觉承担保护责任。政府通过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将传承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扩充,推动传统表演艺术数字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传统表演艺术数据库分为五大主库[5],分别为传统音乐数据库、传统戏剧数据库、传统曲艺数据库、传统舞蹈数据库、体育竞技数据库,在五大主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四个子库,分别为传承人、传承现状、音视频、传承人考核结果,以此提高传承的质量,促进传统表演艺术的发展。政府还可以在政府网络公共平台上公开征集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意见和建议,网民通过平台提出自己的想法,再经专家学者的整理归纳建立起一整套合理可行的传承保护制度,让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有制可依。此外,政府也要通过专家学者遴选确定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或群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传承活动。
  
   (三)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补齐人才短板
   地方高校是地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都在高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景区自身改革来完成,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與地方高校的合作来解决。
   1.开放科研项目,对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其长久性发展出谋划策。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拥有大批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田中娟教授曾对“古堰画乡非遗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提出开发路径;陈乐燕教授曾对“浙西南民间现存剧种的生态现状与保护”进行研究;蓝天棉副教授曾对“平阳县民间单档布袋戏活态现状调查及传承创新”进行探讨;吕华珍老师曾对“瓯江流域民间音乐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提出对策。古堰画乡景区可以通过开放科研项目的形式,促使专家教授申报科研项目,提出解决对策。
   2.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普及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理念。丽水学院田中娟教授开设的《走进非遗》系列选修课,通过课程促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范围、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的主要方法及普及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表演,提高大学还是能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推进非遗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线上课程。丽水学院程琳副教授在超星泛雅平台开设《畲族舞蹈》课程,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课程进行讲解。课程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从畲族的历史出发对畲族舞蹈的各种基本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既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开展传统表演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推广非遗文化。“缙云松柏戏剧联谊会”“丽水各县市木偶戏剧团”“丽水市莲都区京剧协会”等社团均在丽水学院开展过非遗演出活动,推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堰画乡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开发要靠多方面、多主体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既要建立起活态传承机制对其进行传承保护,也要顺应当下时代潮流,自觉投入“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改善当前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现状,拓宽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堰画乡不仅可以看到“船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景,还可以遇见传统表演艺术的身影。
  注释:
  ①非遗名录数据来自于丽水市文化馆及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Z].2015.
  [3]高寿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绍兴为例[J].对外经贸,2013,(06):77.
  [4]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朱依群.宁波东海渔歌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01):84.
其他文献
摘要:意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身心合一”“中和之美”“象外之境”的体悟,本文将以舞剧《孔子》为例来具体讨论肉身化意境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古典舞 《孔子》 意境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63-02   每当
期刊
摘要:静宁阿阳民歌是静宁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智慧结晶,阿阳民歌从歌词到曲调,都散发着浓郁的静宁气息,代代相传,不绝于耳。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阿阳民歌从演唱人数到演唱环境,从演唱曲目到演唱风格都有不少质的变化。  关键词:静宁 阿阳民歌 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22-02  阿阳民歌,
期刊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 艺术歌曲 美学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
期刊
摘要:崇明派是继20世纪以来,作为琵琶传统流派之一,其细腻、文静。文章中选取了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飞花点翠》《狮子滚绣球》这两首乐曲,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对这两首乐曲诸多版本的演奏方式进行了比较,及对于这两首乐曲分析比较之后进行思考,逐渐挖掘出各版本之间在技法与音乐上的差异性。  关键词:《飞花点翠》 《狮子滚绣球》 崇明派琵琶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潮汕英歌舞被群众誉为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浓厚,古朴、雄浑、威猛的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潮汕英歌舞包括了戏剧、舞蹈、武术等元素,具有强烈的潮汕民族文化特色。“武”和“舞”的融合,表现“力”与“势”的艺术之美,体育与艺术相互交织,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展现出中国战舞的气势磅礴和阳刚之美,弘扬了战舞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 艺术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首先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介绍,从爱情诗的情感内涵的角度,选取其中四首代表作品《关雎》《子衿》《桃夭》《女曰鸡鸣》进行解读,用二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富有趣味性的设计,以使当代大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民风之美、文学之美。重点关注了动画中的剧本创作、人物与场景设计、趣味性设计以及音乐的设计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动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期刊
摘要:陈素真,原名王若瑜,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祥符调流派代表人物,祖籍陕西,生于河南开封,成名于河南杞县。笔者在对相关历史文献、史料进行研究之后,深感其成名离不开异于常人的天赋、努力,和生逢其时遇贵人的幸运。出生、成名在豫剧改良变革期可谓“天时”;生长在豫剧摇篮、河南戏曲文化中心开封为其“地利”;遇良师孙延德,得益友樊粹庭乃其“人和”。本文主要从机遇和天赋两方面着手,分析研究陈素真大师历经坎坷难
期刊
摘要:当今艺术风格多样,将传统水墨形式引入现代创作方法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本文主要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进行分析,以三个“和”来看中国水墨精神在现代的呈现。  关键词:融“和” 协“和” “和”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40-02   谈及中国的文化精神,很难完整地概括出来,但寻其内在,各
期刊
摘要:绘画与摄影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理性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各自优势,才能更好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绘画与摄影的时间性、透明性、表现性以及灵光,进而认识到两者的异同,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绘画 摄影 比较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59-0
期刊
摘要:现代主义改变了视觉习惯与创作方式,分析其发展原理可以从现代艺术对艺术审美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这里的艺术审美指的是艺术家创作审美与观众欣赏审美两个方面。基于索绪尔提出的意指过程理论,将意指作比代入现代艺术史的讨论,可以将其归纳为意指明确、意指模糊、意指上升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探讨现代艺术作品内部的可读性与不可读性,即研究作品内容与实际的作品本身之间的关系,来回答现代艺术中的作品含义为何走向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