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傩戏”一词对于当代的我们显得尤为陌生,并且给人感觉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当然,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绝对有它曾经的功能与需求,若是学习“傩戏”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运用现代的作曲思维加上技术手段,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声响效果。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创作环境下,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好、发展好、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傩戏的表现方式是在封建社会下的产物,是否需要继承发展。想要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是一种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也都是有途径可以够解决的。本文将以创作电子乐《傩戏随想曲》为例来解读傩戏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如何运用“傩戏”的素材创作音乐而得出笔者对“傩戏”素材配器的思考与延展。
关键词:贵池傩戏 戏曲创新 电子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31-03
一、贵池傩戏的考察
贵池傩戏是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北麓贵池市境内的刘街、姚街一带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以宗教为演出组织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1]演出前后有隆重的迎神下架、送神上架、等仪典,演出中还有请神、朝庙等仪式。
贵池傩戏无职业班社,每年仅限于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于本族祠堂内搭台演唱几夜,平时不演,演员(业余)由本族男丁担任,演唱技艺大都是父子相传,本宗族内师承。各宗族之间无论在演出日程、剧目次序、唱本具体内容与情节以及唱腔、面具和服装等方面,皆有差异。傩戏面具俗称脸子,视为傩戏之神。有全面和半面,分通用与专用两种。[2]系用柳木或黄杨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各宗族所用成套面具数量不尽相同,常见的为36块,另有18块、24块、42块不等。由于贵池傩戏只在宗族内传承,从不相互交流,又甚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所以较多地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
傩戏的唱腔分傩腔、高腔两类。傩腔,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俗曲,曲调质朴流畅,有浓郁的乡土风味。高腔,据傩戏老演员介绍,高腔晚于傩腔,它是当地目连高腔兴起后,被傩戏所吸收的。经长期流传演变,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曲调高亢、激昂,音域较宽,旋律进行往往跳动很大,节奏富于变化。傩腔用本嗓演唱,高腔则以本嗓与小嗓(假嗓)结合,小嗓多出现在唱腔的高音区,演唱高腔时,其腔句的结束音下滑。
傩戏用锣鼓伴奏,高腔还多用人声帮腔。帮腔一般在唱词的后半句,帮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帮和。帮腔时,常加进锣鼓、傩腔一般不帮腔,只有个别宗族采用无锣鼓伴奏的帮和形式。贵池方言是贵池傩戏的语言基础,贵池话属北方话的次方言——江淮方言,其基本特点为四呼俱全,尖团音部不分,声调为五类,保留中古入声调。伴奏乐器只用打击乐,有大锣、筛金、小锣、铙钹(大小两种)、堂鼓、板鼓、扎板各一。锣鼓分三类:1.唱腔锣鼓,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又称靠腔)作用。高腔帮腔时一般不用大锣,仅以小锣、小铙钹、堂鼓(或板鼓)随腔伴奏。2.表演锣鼓,配合演员表演跳傩舞时所用。3.打闹台锣鼓,仅用于打闹台。
二、傩戏在新时期的发展
上述是传统的傩戏,在国家的支持下池州也成立了专业的傩戏演出团体,有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和池州市傩艺团。有了国家的专项基金,传统的文化就有条件去推陈出新,在池州市黄梅剧团的推动下大型舞台剧《千年傩》在池州剧院上演了。
传统的创作思维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傩戏创作发展需求,因此,作品在配器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进行民族乐器的配器,管弦乐铺底,宏大的交响乐给人带来听觉上宏伟的气势。但是纵观整个交响乐史,实际上它也是在悄悄地走向没落,因时间较长,演出条件较高而渐渐地为人们所不关注。如何发展是一定要借鉴的,现在什么最流行,那当属欧美的音乐,不管是流行还是爵士还是电子乐,一流的编曲更偏向于电子乐的运用。
从刚开始的使用交响乐当中的个别乐器比如大提琴、低音贝斯到后来的加入弦乐组再到后来的运用交响乐的配器来模仿组建中国式的民族交响乐团,这当中肯定有一定的求索与改进,因为中国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的和声体系并不完全合适,这当中配器方法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其实有一点尤为重要,那便是人们对声场的需求。传统戏曲在配器上面的配置并不多,锣鼓、丝弦乐器各一,因此,在场面上是无法与西方交响乐所媲美的。池州黄梅剧院排演的大戏《千年傩》运用了以西方作曲技术来进行民族乐器配器的方法,人们的听力需求已经上升、改变,因此传统的民乐想要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与西方管弦乐结合,需用交响乐的作曲思维去发展传统的民乐、传统的戏曲或者是传统的民歌。这是在配器方面。
声场方面。较为宏大的声场与新的音色是人们尤为青睐的,因此在声场的求索方面我们该如何去实验。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上述所说,与西方管弦乐的结合用西方作曲技术来进行传统音乐的配器,但是传统音乐真的能够得到人们真正的喜爱吗?答案并不明显,仍是需要国家的支持。传统的音乐需要这么宏大的配器吗?是否将会把传统音乐的单线条美给抹杀掉,人们听到的将是庞大的躯体,内核是什么?内核能够撑起庞大的身躯吗?显然是不能够的。那么传统的音乐该如何发展,该如何自保。下面将从创作《傩戏随想曲》为例来表达笔者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所想到的一些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尝试,成功与否并未可知。
三、对传统艺术“功能”的思考——以“傩戏”为例
对艺术的产生有一句简单易懂的说法,那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从这句话可以理解出,真正艺术的取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来源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何还要说时代背景呢?社会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生活习惯,这点很好说明,就像今天你可以喝到来自新西兰的牛奶,听到地球另一面一个陌生人上传到网络上的音乐,而在过去这是难以想象的,无法实现的事情,因此,时代背景必须要提及。然而傩戏确是封建社会的艺术产物,闭塞的交通、文化等因素决定了傩戏的发展与功能受到种种限制。因为农业社会时期和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还必须要靠天吃饭。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对神的崇拜是尤为依赖的,旱涝灾害只能祈福上天,渴望农业丰收而不会颗粒无收以至于饿死。由此可见,傩戏的功能在于祈福,因此,在封建社会下如何会产生傩戏就变得非常能够理解。那么,为何现在的人们不再喜欢傩戏了,是因为不需要了还是因为观念改变了,它已经不能成為我们的精神寄托了吗?现在的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呢?我们需要什么就是将要探索的方向。 四、创作电子乐《傩戏随想曲》的制作过程
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是对观点陈述的最好表达,最好证明。创作必须扎根土地,扎根于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作品,服务于本民族的人们。
傩戏的本体来源。笔者对本体的理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此时需要的是,当走在池州土地上能听到具有傩戏风格的音乐,是优美的,是沁人心脾的,是轻松的。那么,有人该有疑问了,傩戏本身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娱乐而是一种仪式音乐。既然我们讲的是传承与创新,那么就不能够忽略我们所需要的功能,当然传统的傩戏也需要保留一部分,历史的产物不应完全否决,而是当作一种文化的展览,篇幅也不应太多。音乐是一种语言,我们学会了文字,那么我们就需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既然有传承,更要有创新,创新是什么呢?那便是创作出我们喜爱的我们乐于去听的,能够成为表达我们情绪的一种载体,一种方式。当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们能唱上一段,哼上一段,因此,笔者选用和将要创作的素材是具有傩戏风格的表达欢快情绪的背景音乐。
选择的乐器是传统的傩戏乐器。打击乐器有锣、鼓、筛金、小锣、铙钹(大小两种)、堂鼓、板鼓、扎板、吊镲。丝弦乐器是:琵琶、古筝、扬琴、二胡、高胡、中胡、中阮。管弦乐器:竹笛、萧、唢呐、笙、中音笙。西方乐器有:大提琴、贝斯。
用到了傩戏最常用的羽调式、傩戏的节奏型、傩戏的常用的乐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打击乐。以这些乐器为原音色素材进行音色变形,即是通过Compressor、AutoFilter、Tape Delay、Channel EQ等插件的阵列使用,将丝弦乐器进行音色的变形,衍生出另外一种音色。
运用上述思维进行具体的音乐创作,音乐的原型是傩舞《手狮舞》。整体思路是引子—主题—主题一的变奏—主题二—主题一。引子的铺底将首先发出声响,营造一种神秘的视听环境,然后琵琶独奏出主旋律,后面配合着打击乐。主题一运用竹笛为主奏乐器奏出主题,整体思路是传统的民族配器法,但是铺底是贯穿始终的,表现一种传统的傩戏。主题一的变奏乐器仍是主题一的乐器,但是发出的声响都是经过变形而发出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声响,加上具有傩戏的节奏型、傩戏常用的打击乐为素材编辑的Drum Loop。若说主题一的变奏是表现一种较为颗粒状的新颖的新傩戏,那么主题二是对主题变奏一的再次说明,主题二是主题变奏一的合体,保留Drum Loop然后用竹笛、琵琶、古筝三者的对话进行长线条的描述,描述一种较为轻松地画面,一种和谐的画面,然后再回到主题一。但是在配器上面是传统与新音色的结合,也是本文所探索的方向。
配器结束,决定整体音乐,决定本文主旨的重要环节“缩混”时间到了,尽量还原音乐的本身环境是笔者一直极力去探索的事情。对声场的追求更是矢志不渝,如果声场还原得好,那么有的人声或者乐器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配器,只需要听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处理,想象一下一个灵魂的歌者在你耳边倾诉,一个弹奏者在你面前弹奏着乐曲,像是对你说话一样,此时的你需要其他声音吗?就好比一个你尊敬的人在跟你说话,而旁边却有另外一个人也在你旁边说话,让你听不清你想听的那个人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更作为一个想成为音乐家的人,任务有二:一是创作出人们喜欢的作品、贴近人们生活的作品、反映人们生活的作品,给予人们一种心灵的支撑;其二是让你所喜爱的音乐真实的传递给人们,不仅是你创作的,还有其他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的,怎样能够更好的传达,更准确地传达。这些问题也将是以后学习和探索的重点。
五、结语
我们对民间音乐的探索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不管是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还是与流行音乐的任何一种体裁结合,其重点都是如何将民族音乐发展成为人们愿意去听,乐于去听,想去听的一种音乐形式。笔者从听到傩戏,到参与傩戏的音乐录制,再到后来在个人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对音色变形的思考,对声场的思考,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将我们的民间音乐传承好、发展好。当我们走在美丽的乡村,穿梭于城市与巷陌之间,我们需要一种关切到自己情绪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我们普通百姓的精神诉求。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创作出反映当代人精神诉求的音乐作品。望所有爱好音乐的人们能够多出谏言,多做实事,将属于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2]周显宝.安徽贵池摊戏中乐器和音乐的儀式性功能探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关键词:贵池傩戏 戏曲创新 电子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31-03
一、贵池傩戏的考察
贵池傩戏是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北麓贵池市境内的刘街、姚街一带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以宗教为演出组织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1]演出前后有隆重的迎神下架、送神上架、等仪典,演出中还有请神、朝庙等仪式。
贵池傩戏无职业班社,每年仅限于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于本族祠堂内搭台演唱几夜,平时不演,演员(业余)由本族男丁担任,演唱技艺大都是父子相传,本宗族内师承。各宗族之间无论在演出日程、剧目次序、唱本具体内容与情节以及唱腔、面具和服装等方面,皆有差异。傩戏面具俗称脸子,视为傩戏之神。有全面和半面,分通用与专用两种。[2]系用柳木或黄杨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各宗族所用成套面具数量不尽相同,常见的为36块,另有18块、24块、42块不等。由于贵池傩戏只在宗族内传承,从不相互交流,又甚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所以较多地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
傩戏的唱腔分傩腔、高腔两类。傩腔,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俗曲,曲调质朴流畅,有浓郁的乡土风味。高腔,据傩戏老演员介绍,高腔晚于傩腔,它是当地目连高腔兴起后,被傩戏所吸收的。经长期流传演变,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曲调高亢、激昂,音域较宽,旋律进行往往跳动很大,节奏富于变化。傩腔用本嗓演唱,高腔则以本嗓与小嗓(假嗓)结合,小嗓多出现在唱腔的高音区,演唱高腔时,其腔句的结束音下滑。
傩戏用锣鼓伴奏,高腔还多用人声帮腔。帮腔一般在唱词的后半句,帮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帮和。帮腔时,常加进锣鼓、傩腔一般不帮腔,只有个别宗族采用无锣鼓伴奏的帮和形式。贵池方言是贵池傩戏的语言基础,贵池话属北方话的次方言——江淮方言,其基本特点为四呼俱全,尖团音部不分,声调为五类,保留中古入声调。伴奏乐器只用打击乐,有大锣、筛金、小锣、铙钹(大小两种)、堂鼓、板鼓、扎板各一。锣鼓分三类:1.唱腔锣鼓,主要起过门连接,启腔和托腔(又称靠腔)作用。高腔帮腔时一般不用大锣,仅以小锣、小铙钹、堂鼓(或板鼓)随腔伴奏。2.表演锣鼓,配合演员表演跳傩舞时所用。3.打闹台锣鼓,仅用于打闹台。
二、傩戏在新时期的发展
上述是传统的傩戏,在国家的支持下池州也成立了专业的傩戏演出团体,有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和池州市傩艺团。有了国家的专项基金,传统的文化就有条件去推陈出新,在池州市黄梅剧团的推动下大型舞台剧《千年傩》在池州剧院上演了。
传统的创作思维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傩戏创作发展需求,因此,作品在配器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进行民族乐器的配器,管弦乐铺底,宏大的交响乐给人带来听觉上宏伟的气势。但是纵观整个交响乐史,实际上它也是在悄悄地走向没落,因时间较长,演出条件较高而渐渐地为人们所不关注。如何发展是一定要借鉴的,现在什么最流行,那当属欧美的音乐,不管是流行还是爵士还是电子乐,一流的编曲更偏向于电子乐的运用。
从刚开始的使用交响乐当中的个别乐器比如大提琴、低音贝斯到后来的加入弦乐组再到后来的运用交响乐的配器来模仿组建中国式的民族交响乐团,这当中肯定有一定的求索与改进,因为中国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的和声体系并不完全合适,这当中配器方法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其实有一点尤为重要,那便是人们对声场的需求。传统戏曲在配器上面的配置并不多,锣鼓、丝弦乐器各一,因此,在场面上是无法与西方交响乐所媲美的。池州黄梅剧院排演的大戏《千年傩》运用了以西方作曲技术来进行民族乐器配器的方法,人们的听力需求已经上升、改变,因此传统的民乐想要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与西方管弦乐结合,需用交响乐的作曲思维去发展传统的民乐、传统的戏曲或者是传统的民歌。这是在配器方面。
声场方面。较为宏大的声场与新的音色是人们尤为青睐的,因此在声场的求索方面我们该如何去实验。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上述所说,与西方管弦乐的结合用西方作曲技术来进行传统音乐的配器,但是传统音乐真的能够得到人们真正的喜爱吗?答案并不明显,仍是需要国家的支持。传统的音乐需要这么宏大的配器吗?是否将会把传统音乐的单线条美给抹杀掉,人们听到的将是庞大的躯体,内核是什么?内核能够撑起庞大的身躯吗?显然是不能够的。那么传统的音乐该如何发展,该如何自保。下面将从创作《傩戏随想曲》为例来表达笔者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所想到的一些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尝试,成功与否并未可知。
三、对传统艺术“功能”的思考——以“傩戏”为例
对艺术的产生有一句简单易懂的说法,那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从这句话可以理解出,真正艺术的取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来源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何还要说时代背景呢?社会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生活习惯,这点很好说明,就像今天你可以喝到来自新西兰的牛奶,听到地球另一面一个陌生人上传到网络上的音乐,而在过去这是难以想象的,无法实现的事情,因此,时代背景必须要提及。然而傩戏确是封建社会的艺术产物,闭塞的交通、文化等因素决定了傩戏的发展与功能受到种种限制。因为农业社会时期和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还必须要靠天吃饭。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对神的崇拜是尤为依赖的,旱涝灾害只能祈福上天,渴望农业丰收而不会颗粒无收以至于饿死。由此可见,傩戏的功能在于祈福,因此,在封建社会下如何会产生傩戏就变得非常能够理解。那么,为何现在的人们不再喜欢傩戏了,是因为不需要了还是因为观念改变了,它已经不能成為我们的精神寄托了吗?现在的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呢?我们需要什么就是将要探索的方向。 四、创作电子乐《傩戏随想曲》的制作过程
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是对观点陈述的最好表达,最好证明。创作必须扎根土地,扎根于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作品,服务于本民族的人们。
傩戏的本体来源。笔者对本体的理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此时需要的是,当走在池州土地上能听到具有傩戏风格的音乐,是优美的,是沁人心脾的,是轻松的。那么,有人该有疑问了,傩戏本身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娱乐而是一种仪式音乐。既然我们讲的是传承与创新,那么就不能够忽略我们所需要的功能,当然传统的傩戏也需要保留一部分,历史的产物不应完全否决,而是当作一种文化的展览,篇幅也不应太多。音乐是一种语言,我们学会了文字,那么我们就需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既然有传承,更要有创新,创新是什么呢?那便是创作出我们喜爱的我们乐于去听的,能够成为表达我们情绪的一种载体,一种方式。当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们能唱上一段,哼上一段,因此,笔者选用和将要创作的素材是具有傩戏风格的表达欢快情绪的背景音乐。
选择的乐器是传统的傩戏乐器。打击乐器有锣、鼓、筛金、小锣、铙钹(大小两种)、堂鼓、板鼓、扎板、吊镲。丝弦乐器是:琵琶、古筝、扬琴、二胡、高胡、中胡、中阮。管弦乐器:竹笛、萧、唢呐、笙、中音笙。西方乐器有:大提琴、贝斯。
用到了傩戏最常用的羽调式、傩戏的节奏型、傩戏的常用的乐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打击乐。以这些乐器为原音色素材进行音色变形,即是通过Compressor、AutoFilter、Tape Delay、Channel EQ等插件的阵列使用,将丝弦乐器进行音色的变形,衍生出另外一种音色。
运用上述思维进行具体的音乐创作,音乐的原型是傩舞《手狮舞》。整体思路是引子—主题—主题一的变奏—主题二—主题一。引子的铺底将首先发出声响,营造一种神秘的视听环境,然后琵琶独奏出主旋律,后面配合着打击乐。主题一运用竹笛为主奏乐器奏出主题,整体思路是传统的民族配器法,但是铺底是贯穿始终的,表现一种传统的傩戏。主题一的变奏乐器仍是主题一的乐器,但是发出的声响都是经过变形而发出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声响,加上具有傩戏的节奏型、傩戏常用的打击乐为素材编辑的Drum Loop。若说主题一的变奏是表现一种较为颗粒状的新颖的新傩戏,那么主题二是对主题变奏一的再次说明,主题二是主题变奏一的合体,保留Drum Loop然后用竹笛、琵琶、古筝三者的对话进行长线条的描述,描述一种较为轻松地画面,一种和谐的画面,然后再回到主题一。但是在配器上面是传统与新音色的结合,也是本文所探索的方向。
配器结束,决定整体音乐,决定本文主旨的重要环节“缩混”时间到了,尽量还原音乐的本身环境是笔者一直极力去探索的事情。对声场的追求更是矢志不渝,如果声场还原得好,那么有的人声或者乐器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配器,只需要听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处理,想象一下一个灵魂的歌者在你耳边倾诉,一个弹奏者在你面前弹奏着乐曲,像是对你说话一样,此时的你需要其他声音吗?就好比一个你尊敬的人在跟你说话,而旁边却有另外一个人也在你旁边说话,让你听不清你想听的那个人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更作为一个想成为音乐家的人,任务有二:一是创作出人们喜欢的作品、贴近人们生活的作品、反映人们生活的作品,给予人们一种心灵的支撑;其二是让你所喜爱的音乐真实的传递给人们,不仅是你创作的,还有其他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的,怎样能够更好的传达,更准确地传达。这些问题也将是以后学习和探索的重点。
五、结语
我们对民间音乐的探索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不管是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还是与流行音乐的任何一种体裁结合,其重点都是如何将民族音乐发展成为人们愿意去听,乐于去听,想去听的一种音乐形式。笔者从听到傩戏,到参与傩戏的音乐录制,再到后来在个人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对音色变形的思考,对声场的思考,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将我们的民间音乐传承好、发展好。当我们走在美丽的乡村,穿梭于城市与巷陌之间,我们需要一种关切到自己情绪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我们普通百姓的精神诉求。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创作出反映当代人精神诉求的音乐作品。望所有爱好音乐的人们能够多出谏言,多做实事,将属于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2]周显宝.安徽贵池摊戏中乐器和音乐的儀式性功能探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