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的基本模型
经济学中,以产值为线索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的一般关系式是:Q=E×L,这里Q表示产值,L表示劳动力,E表示劳动生产率(E-1就是产值的就业系数)。首先,分析产值扩张对就业的影响,就假设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可以运用始点时的劳动生产率E0,对特定时段的产值变动带来的就业变动加以量化,在通过与在实际劳动力生产率Et条件下所形成的产值对就业影响进行对比,就可以运用(1)⊿L=⊿Q×E0-1求出产值规模扩张对就业的影响。具体推算过程如下:
Q=E×L ==>L=Q×E-1 ==> Lt-L0= Qt×E0-1-Q0×E0-1 ==>⊿L=⊿Q×E0-1 (1)
L=Q×E-1==>⊿L=Lt-L0=(Et-1-E0-1)×(Qt-Q0) (2)
L=Q×E-1==>Lt÷L0=Qt×E0-1÷(Q0×E0-1)==>Lt=Qt/Q0×L0==>⊿L=Lt-L0=L0×(Qt/Q0-1) (3)
L=Q×E-1==>⊿L=Lt-L0=Qt×Et-1-Q0×E0-1 (4)
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可以通过(3)式进一步求出产值增长对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由于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动和调整,可以运用(2)式,通过起终点劳动生产率和产值的变化求出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就业影响,最后通过(4)式,考察在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均发生变化情况下,科技进步对就业综合影响。
二、实证分析的结果
(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总体是减少就业。从年均变化来看,是波动加强的。从改革初期的年均减少就业42万人,增加到2000至2005年间的年均减少就业467万人。最近三年,有所改观,减少就业逐步降低,到2008年只减少就业100万人。从各个行业来看,农业减少就业最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也十分明显。从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来看,各个行业波动趋势与整体就业趋势相一致。农业80年代前期、2000至2005年是减少就业最多的两个时期,年均分别达到118万人和138万人,其余几个阶段则减少就业相对较少。最近两年,年均减少只有23万人。第二产业,90年以前,对就业影响很小,80年代还是略微增加就业的。90年代以来,表现为显著的排斥就业,90年代前期和2000至2005年年均减少就业较为强烈,近两年形势有所好转,减少就业降到只有年均39万人。第三产业情况不同,总的趋势是逐期加强,最近两年,年均减少就业40万人。
(二)产值规模扩张对就业的间接影响
产值的扩张影响是增加就业,但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值扩张过程就必然表现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的现象。总的趋势是波动攀升的,到2000—2005年达到峰值年均1004万人,随后有所回落,但也处于较高水平,年均增加就业仍在840万人以上。可见产值的扩张是抵消生产率提高的负面影响,增加就业的主要动力。农业波动减少,最近两年,已经减少至年均153万人。第二产业波动提升,从年均44万增加至年均254万人。服务业逐期增加,从年均47万人增加至目前的年均209万人。二三产业的产值扩张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产值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间接影响
产值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总的趋势是增加就业,而且逐期递增。从80年代前期的年均80万人,增加到近三年的年均2144万人,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中农业是减少就业且趋势增强。从年均减少13万到近年的减少88万。第二产业除改革初期和80年代前期是减少就业外,其余均为增加就业,而且增势强劲。近年达到年均2323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主要动力。服务业形势较为复杂,改革初期至80年代末期均为增加就业,但90年代以后,波动较大。进入21世纪,则是减少就业,不过趋势逐步放缓。
(四)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综合影响
综合影响:80、90年代较高,21世纪较低,近来有所提高,但也只有80年代的50%、90年代后期的20%左右。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在80、90年代还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进入21世纪,农业由吸纳就业转为排斥就业,且程度加强,目前年均减少110万人。第二产业,1995年以前,吸纳就业呈增长趋势,到90年代前期,年均达到52万人,远超其他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90年代后期则减少至10万人,进入21世纪,年均达到55万人。近两年,年均更是高达110万人,比2000至2005年间,增长一倍。第三产业,增长较稳定,80年代,只有年均31—35万人,90年代增长至37—53万人。21世纪有所回落,但也达到47、48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科技进步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来看,总的影响是增加就业,但增加就业的增势在逐步降低。其中产值扩张和产值结构的调整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减少就业,但近年来趋势有所放缓。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就业和改善就业结构。科技进步不仅可以通过扩大产值规模增加可就业,而且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本文结论否定了科技进步会减少就业的传统观点,肯定了科技进步对促进就业增长的积极意义。
非农业产值的扩张一直是增加就业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因此,要继续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抵消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就业冲击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产值扩张的就业效益在逐步减弱,但增长仍是稳定就业不二法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善就业结构。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就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就业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拉动就业增长最大的动力因素。因此,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就成为目前和今后保持就业合理增长和优化就业结构的主要方向。
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是减少就业,特别是21世纪以来,势头很强,所以,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注意政策的导向。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16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已经足以支持技术密集型进步路线,因此,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走资源、资金替代性的技术进步路线已经成为扩大就业、提高就业水平的明智之举。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编号:B75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编号:2009Y—086)的阶段性成果〕
(刘承斌,1963年生,河南洛阳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研究)
经济学中,以产值为线索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的一般关系式是:Q=E×L,这里Q表示产值,L表示劳动力,E表示劳动生产率(E-1就是产值的就业系数)。首先,分析产值扩张对就业的影响,就假设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可以运用始点时的劳动生产率E0,对特定时段的产值变动带来的就业变动加以量化,在通过与在实际劳动力生产率Et条件下所形成的产值对就业影响进行对比,就可以运用(1)⊿L=⊿Q×E0-1求出产值规模扩张对就业的影响。具体推算过程如下:
Q=E×L ==>L=Q×E-1 ==> Lt-L0= Qt×E0-1-Q0×E0-1 ==>⊿L=⊿Q×E0-1 (1)
L=Q×E-1==>⊿L=Lt-L0=(Et-1-E0-1)×(Qt-Q0) (2)
L=Q×E-1==>Lt÷L0=Qt×E0-1÷(Q0×E0-1)==>Lt=Qt/Q0×L0==>⊿L=Lt-L0=L0×(Qt/Q0-1) (3)
L=Q×E-1==>⊿L=Lt-L0=Qt×Et-1-Q0×E0-1 (4)
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可以通过(3)式进一步求出产值增长对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由于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动和调整,可以运用(2)式,通过起终点劳动生产率和产值的变化求出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就业影响,最后通过(4)式,考察在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均发生变化情况下,科技进步对就业综合影响。
二、实证分析的结果
(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总体是减少就业。从年均变化来看,是波动加强的。从改革初期的年均减少就业42万人,增加到2000至2005年间的年均减少就业467万人。最近三年,有所改观,减少就业逐步降低,到2008年只减少就业100万人。从各个行业来看,农业减少就业最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也十分明显。从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来看,各个行业波动趋势与整体就业趋势相一致。农业80年代前期、2000至2005年是减少就业最多的两个时期,年均分别达到118万人和138万人,其余几个阶段则减少就业相对较少。最近两年,年均减少只有23万人。第二产业,90年以前,对就业影响很小,80年代还是略微增加就业的。90年代以来,表现为显著的排斥就业,90年代前期和2000至2005年年均减少就业较为强烈,近两年形势有所好转,减少就业降到只有年均39万人。第三产业情况不同,总的趋势是逐期加强,最近两年,年均减少就业40万人。
(二)产值规模扩张对就业的间接影响
产值的扩张影响是增加就业,但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值扩张过程就必然表现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的现象。总的趋势是波动攀升的,到2000—2005年达到峰值年均1004万人,随后有所回落,但也处于较高水平,年均增加就业仍在840万人以上。可见产值的扩张是抵消生产率提高的负面影响,增加就业的主要动力。农业波动减少,最近两年,已经减少至年均153万人。第二产业波动提升,从年均44万增加至年均254万人。服务业逐期增加,从年均47万人增加至目前的年均209万人。二三产业的产值扩张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产值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间接影响
产值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总的趋势是增加就业,而且逐期递增。从80年代前期的年均80万人,增加到近三年的年均2144万人,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中农业是减少就业且趋势增强。从年均减少13万到近年的减少88万。第二产业除改革初期和80年代前期是减少就业外,其余均为增加就业,而且增势强劲。近年达到年均2323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主要动力。服务业形势较为复杂,改革初期至80年代末期均为增加就业,但90年代以后,波动较大。进入21世纪,则是减少就业,不过趋势逐步放缓。
(四)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综合影响
综合影响:80、90年代较高,21世纪较低,近来有所提高,但也只有80年代的50%、90年代后期的20%左右。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在80、90年代还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进入21世纪,农业由吸纳就业转为排斥就业,且程度加强,目前年均减少110万人。第二产业,1995年以前,吸纳就业呈增长趋势,到90年代前期,年均达到52万人,远超其他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90年代后期则减少至10万人,进入21世纪,年均达到55万人。近两年,年均更是高达110万人,比2000至2005年间,增长一倍。第三产业,增长较稳定,80年代,只有年均31—35万人,90年代增长至37—53万人。21世纪有所回落,但也达到47、48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科技进步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来看,总的影响是增加就业,但增加就业的增势在逐步降低。其中产值扩张和产值结构的调整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减少就业,但近年来趋势有所放缓。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就业和改善就业结构。科技进步不仅可以通过扩大产值规模增加可就业,而且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本文结论否定了科技进步会减少就业的传统观点,肯定了科技进步对促进就业增长的积极意义。
非农业产值的扩张一直是增加就业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因此,要继续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抵消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就业冲击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产值扩张的就业效益在逐步减弱,但增长仍是稳定就业不二法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善就业结构。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就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就业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拉动就业增长最大的动力因素。因此,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就成为目前和今后保持就业合理增长和优化就业结构的主要方向。
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是减少就业,特别是21世纪以来,势头很强,所以,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注意政策的导向。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16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已经足以支持技术密集型进步路线,因此,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走资源、资金替代性的技术进步路线已经成为扩大就业、提高就业水平的明智之举。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编号:B75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编号:2009Y—086)的阶段性成果〕
(刘承斌,1963年生,河南洛阳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