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qwjt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有一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常熟理工学院,闻名遐迩的沙家浜与她隔湖相望。从1958年建校的苏州师专至2008年的常熟理工,学校走过了50载悠悠岁月,50年历程凝聚着数代人的追求和奋斗。学校在升本后的首次党代会上决定,常熟理工学院将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应用型品牌大学。一时间,吸引了社会众多关注的目光。
  
  抓住机遇,实现成功转型
  
  


  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常熟理工学院。学校目前已转型为以理工为主,以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经过50年的发展,常熟理工学院现有13个院系43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34个,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本科生占80%以上。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
  学校有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艰难办学岁月,但是常熟理工人抓住了几次重大机遇,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学校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许霆教授告诉记者,学校50年发展历程中大致每隔10年就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和转机,正是这种机遇和转机推动学校走过了50年创业路而不断发展壮大。在常熟理工学院发展历史上,三次机遇至关重要。第一次是1978年挂靠苏大招收大专班,以后两年完成了由培养中师生到培养专科生的转变,终于积极筹备申报获批恢复苏州师专。第二次是1989年苏州师专和常熟职大联合组建常熟高专,拓展了新的办学空间,使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三次是在挂靠招收本科学生的基础上,在新世纪初提出了升本申请,并成功地实现学校的转型。
  
  定位准确,培养应用人才
  
  作为从教师教育为主转型过来的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如何成功实现转型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院长傅大友教授说,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以及从教师教育为主向理工为主转变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全面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文科做精、理科做强、工科做大”的发展思路。
  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就要找准定位。“年轻”的常熟理工选择了“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学院。”傅大友院长又把定位“生动化”。他说,“常熟理工致力于培养的是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口径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设计出问题解决方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常熟理工学院在准确定位的同时,特别重视办学质量。学校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学校把构建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作为升本后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形成了教学管理运行与教学质量测控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事实上,正确的定位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该校赢得了多年就业率超过95%的好成绩。
  
  科研强校,服务地方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2005年全校科研经费仅为90多万元,而2007年突破了千万大关,被外界传为佳话。傅大友院长说,这体现了学校对自身发展定位的理念之变: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必须是知识传授加上创新能力的“双重奏”,学校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通过科研创新实现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以科研创新为社会提供服务。
  以“竞争”为主的激励机制,使常熟理工学院的科研创新有了长足进步。2006年实现国家科研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实现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06年获批一个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8年3月研制成功的全自动电脑横机系统有望改变国内高档电脑横机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在人才培养上,常熟理工学院把“倒逼机制”引入人才培养,即社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有意识地去培养什么人才。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2007年初,学校启动“百名企业家请进校园,百名教师走入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
  在科技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常熟理工学院正与之实现精彩互动:条斑紫菜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获国家863项目资助;高性能无梭织机用积极式开口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成为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并且在同层次高校中首家获此殊荣;长江下游稀有水产物种保育与繁殖、生物发酵苏南特色农业品种培植、沙家浜水生态修复等项目中,也处处可见常熟理工学院的身影。
  
  文化校园,培养创新素质
  
  为了扎实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常熟理工学院专门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着重从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制度等方面,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许霆书记告诉记者,2006至2007年,学校在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凝炼了校训“立本求真、日新致远”,出台了校歌《向着太阳远航》,设计了学校视觉形象标示,极大地弘扬了校园文化精神。
  


  傅大友院长认为,“一所没有浓郁的人文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的大学,是培养不出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常熟理工学院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放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从2006级新生开始,常熟理工试行独立实践周制,用于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独立实践环节。部分院士以及一些“海归派”学者纷纷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更多的学生则来到学校设立的48个教育实习基地,参与项目设计或顶岗实习。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四大类120多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类占了60%。学校要求理工科类的学生必须选修两门以上人文类课程方能毕业。此外,学生获取学业资格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项目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发表论文、获取专利等都可取得相应的奖励学分。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类型中,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来自生产实际或社会实践的专题研究项目越来越多。该校学生在全省和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负重奋进,创造辉煌明天
  
  采访中,许霆书记告诉记者,学校2007年首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坚持实施特色名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为实现全面转型、创建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是常熟理工人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后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成功转型、准确定位,瞄向应用技术型品牌大学的常熟理工飞速发展令人振奋。傅大友院长自豪地表示,学校“十一五”规划的许多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学校正研究调整后三年发展规划,秉持“负重奋进,加快发展”的理念,学校一定会办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型品牌大学!
其他文献
招聘会上,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的毕业生。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点击一大学生和谐就业差距还有多大    ◎文·杜天笋 邹蕾 胡晓红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三项调查。一是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侧重了解影响其顺利求职的因素。二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了解其择优录用的标准。三是对往
期刊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要提高全民素质,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这一任务。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投入”。这是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在接受《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据悉,湖南省政府已经明确并出台措施,依法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张放平担任厅长的这几年,他一直秉持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式也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逐渐转变,这对院校长的管理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大趋势下,当今校长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职能?本期我们邀请各院校畅谈各自观点,交流管理心得。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伟贤:  成功管
期刊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都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GDP每年呈10%左右的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企业上市融资再创历史新高。大量企业在飞快成长中必然面临管理水平和人才团队亟待升级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中国仍在上升的对MBA人才的需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MBA招生整体将增加24%,甚至有可能高达30
期刊
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办企业大学的热情持续升温。海尔、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效仿外国跨国公司,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在企业参与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大学的辐射面是核心企业的整个产业链,有丰富的设备、技术、岗位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而且在人力资源上也往往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捆绑式供给。企业大学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向企业及其产业链供给人才的功能
期刊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看紧。与此同时,人才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雇主品牌便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2008年6月19日,由国内权威的专业人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携手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
期刊
从2003年教育部正式确立周期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5年一轮的评估于今年上半年“结题”。在过去的5年里,有500多所本科高校接受了评估与检验,一同接受考验的还有评估制度本身。有人认为,评估制度是中国大学客观实际需要,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大学的持续快速发展。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制度流于形式,弊大于利,应予取消。    “是”者如是说     200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课
期刊
在整个高校群体中,新建本科院校是一支很特殊的队伍,大都有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烙印。面对老牌名校的身影,回顾曾经走过的历程,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是“大而全”,还是“少而精”,是综合型还是应用型……也许,破解了难题的他们,将迎来一番别样的风景。    建设之困一    升格的冲动  ◎文·刘君    每当专升本的学校名单公布,都会在专科院校教师、家长、学子们心中激起波澜,升格成功的学校,校园里常常充满了
期刊
民办职业教育立法经历了30年的奋斗历程,政策法规提升了民办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解除了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困惑,为民办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法规:  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法规是民办职业教育生存的命脉,是促进其发展的有力杠杆,是维护办学秩序、创建良好办学环境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就不可能有民办职业学校蓬勃发展的今天。目前,全国
期刊
建校30周年,是咸阳师范学院加快事业发展、实现“十一五”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学校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的一个新起点    回眸师院·渭水情深    时光荏苒,大道漫漫,情系渭水,梦萦毕原。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咸阳师范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历经了三地创业、两校合并、跨越发展的艰辛岁月,如今的咸阳师范学院已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008年5月25日,风华正茂的咸阳师范学院将迎来自己的三十华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