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为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全书共计二十四卷,八百七十余篇,其中情外篇选录了历代的同性情爱故事,故事人物范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歌伶市民。从明朝中晚期开始男色小说大兴,自万历年间第一篇男色小说《金兰四友传》始,各类男色小说层出不穷,如《男皇后》、《宜春香质》、《龙阳逸史》、《弁而钗》等,包括同期的《金瓶梅》、后期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大量描写男色的桥段。情外类诸篇是冯梦龙对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同性恋故事进行增补删减,并加以润色和亲自点评的集合。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晚明文化思潮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特取情外类诸篇以详尽研究冯梦龙的情学思想。
【关键词】:明朝中晚期;同性;情外类;男色
全书二十四卷,每卷一类: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化、情媒、情憾、情仇、情芽、情極、情秽、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外、情通、情迹。冯梦龙编纂的《情史》可谓是集古代“情”文化之大观,“情”是此书的核心。卷二十二《情外类》共计四十一篇,分为:情贞、情私、情爱、情痴、情感、情化、情憾、薄幸、情仇、姐弟并宠不终、情报、情秽、情累、邪神、灵鬼等。
一、成书时代背景
明朝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享乐主义盛行,社会精神更加张扬,传统的禁欲观走向了纵欲观。以李贽、王阳明为代表的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禁锢,要求思想解放。明朝中后期因为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聩,统治阶级的奢靡,帝王的个人行为会对国家社会风尚动向产生巨大的影响。明宣德年间的禁赌禁酒禁嫖令到正德以后逐渐松弛,开放的社会风气使明朝期间同性恋不但不受到排斥,反而被看做风流韵事。据《明史·佞幸列传》载神宗“选垂髫内臣之慧且丽者十余曹,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内廷皆目之为十俊。”晚明名士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描述自己: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画蠹诗魔。” 毫不避讳的将自己好“娈童”的习性展示给世人。特别是明朝福建地区最为流行男色风,有“契兄”、“契弟”的风俗。上自皇亲国戚,中到贵族士大夫,下到贫民百姓,男风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同性恋之盛。
冯梦龙自己的感情经历,使他对爱情婚恋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故事都是经过作者亲自编选、加工、点评,素材来源颇杂,情外类中对同性爱情的描述同情和赞扬那些纯洁、忠贞的高尚情操,鞭挞那些肮脏、丑恶的庸俗情调。
美国性学家金赛的“七点尺度”理论认为:如果将性爱倾向分为从零到六的七个点,其中零点是绝对异性恋,六点则是绝对同性恋,其余一到五点的人群是双性恋,按照倾向程度依次递增。在特定环境下,双性恋者的性取向会不同程度地滑向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据统计,明清男风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其中 85%都是已婚的。当女色消费已经不能再勾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猎奇感时,男色消费也就成为当时时代的潮流。特别对于士大夫而言,玩弄男色游走于男女美色之间,既不违背宗族责任,又能满足自己对于美色的追求,所以当时时代总体上来说持包容态度。
二、作者的写作手法
冯梦龙在书中对于不同寻常的同性之爱赋予了高度意义,他以高超的描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同性感情的理解和赞美。在冯梦龙的理解内,情外類虽不为男女之情,但也是他所立“情”教的一部分。在情外篇,作者表扬“有情”,谴责“无情”,赞美两情相悦,对于同性痴情更是大加褒扬。冯梦龙本人在年少时也有蓄养娈童的经历。
但是与异性爱情故事一样,冯梦龙在其编纂的同性爱情故事中也穿插了自己的同性爱情观和大量的评价、说教。在序中,作者认为:“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中,冯梦龙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儒学思想的情教观。
(一)人物形象描绘
首先对于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冯梦龙多采用传统的男风特质描写方法。虽然是描写同性恋,但是在故事的整体人物设计结构上来说还是采用同性恋置换异性恋的手法来描写。在主要人物的主要人物形象采取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以阴柔为主的书生形象,也就是男性气质的女性化。如在丁期故事中描写丁期:“丁期婉娈有容采。”在王确一文中描写:“族子确少美姿容。”在周小史故事中直接引用张翰的诗文来描绘周小史的美貌:“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描绘陈子高:“是时子高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文中对美男张幼文的书写时:“幼文美如好女,弱不胜衣,而尤善修饰,经坐出,如荀令之留香也。”因为故事当中同性恋双方的主从性,在角色分配中分为主动方和被动方,也包含着儒家思想所讲究的长幼有序、富贵有别的等级制度。
大部分好男风者都偏爱女性化的男色,作者在描写时也多可以强化他们的女性特征,赋予其女性的性格和气质。一旦被雌化的人物遇到某些困难,他们一般不是先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哭”。往往遇事没有什么主见,按照妇道的标准行事,喜欢忧虑,处于权力结构的弱势地位,但有时却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男色赢得统治阶级的欣赏和喜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龙阳君一文中:“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涕下。”如安陵君故事中:“安陵君泣数如下,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以哭进谏,赢得楚王的宠爱和怜惜,虽附庸与男性的霸权,但却以小女儿的姿态将楚王牢牢掌控。
冯梦龙做的情外类不同于以往明人做得同性小说。以往明人做得同性恋小说多以“始于色终于情”的故事书写模式,但冯梦龙却并没有大量的书写情色部分,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真、善、美的东西。他抨击始乱终弃的爱情,褒扬寄居与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同性婚姻,对不同的同性爱情给予不同的评价。 在丁期故事中,赞美丁期“期虽被宠,而谨约不为非。”遇事时,以身捍刃的情贞形象。作者受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偏离了传统儒学对于男风的评价模式,开启了新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情趣。就丁期一文,丁期被塑造成一个以身捍卫爱人,体贴理解爱人的人物形象。也有描写因爱生恨的情仇故事,王僧达因爱不成欲杀王确,同性爱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欲多于情,而是情多于欲,在情感中与异性恋一样,当产生冲突矛盾中,同性恋也会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做出偏激的事情。在襄城君一文中,作者展现了一个同性追求爱情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襄城君美貌异常,大夫庄辛开始追求而不得,然庄辛寥寥数语,以诗求之,虽假以他人故事,但却婉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然后抱得美人归。这种情节安排完全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与异性恋无异,虽中间略有波折,但是二人也经历了试情、定情的风波,最后大团圆结局,其中的经典名句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二)对比描绘
《情史》不仅写出了同性之间的真爱美,也暴露出了充满滥情的同性世界,情外类不仅有令人羡慕的长相守的同性爱情,也有為人所不齿的用情不专故事。《弥子瑕》中作者是以调笑和嘲讽的心态来讽刺卫灵公的用情不专,当弥子瑕貌美时,弥子瑕无论做什么事情,灵公都是“孝哉!为母之故犯刖罪”和“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与异性恋无异,也充斥着色衰而爱弛,及弥子瑕色暮,灵公又“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的小人姿态。
谴责帝王的纵情声色以及荒淫无道是本书所表达的内容之一。处于权力顶端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行为必将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作者对于那些纵欲的人物业给予了相对强烈的谴责之词。他怒斥纵情声色的唐僖宗“其倒地灌尿也,如无赖吃打。全然不似皇帝矣。”他认为宫廷内的淫乱行为会导致整个国家机器的崩溃,“唐僖宗之痴害己,石虎之痴害人。汉哀效法尧禅舜,其痴也几害于天下。”
编者对于故事材料的选材持双重的标准。一方面他赞扬那些真情流露的男男情爱;另一方面他又强烈批判那种肆无忌惮、无事礼教、礼法的纵情声色行为。而这一点与冯梦龙所著的男女情爱故事的评判思想如出一辙。冯梦龙对于同性情爱的评价,多少已经接近近现代对于同性恋的概念。龙阳君、安陵君、董贤他们都以特殊的美貌为资本,依靠着与帝王的特殊关系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由于是依靠美色,所以一旦权力布局产生变换,他们往往无法应付这种格局,束手无策,下场也是很悲惨的。如董贤“即日贤与妻皆自杀,家惶恐夜葬”,邓通则落得“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的下场。
(三)作者对于有情的赞扬,对无情的批判
但是不是所有的帝王与弄臣的故事结构都是帝王恋弄臣而误国的结构套路,在情外类中也有帝王与弄臣痴恋的悲情故事。故事开始因为“放以公主子,少年殊麗,性开敏,得幸上”,张放这种不同寻常的身份关系,使他与汉成帝得以邂逅,与龙阳君、董贤一样,迅速得到皇帝的宠爱,而这种宠爱也是负担,这样的不寻常关系也遭到了太后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先是太后“太后以上春秋富,动作不节,甚以咎放”,再事大臣认为“放骄蹇纵恣,奢淫不制,请免归国”,在双重夹缝中,汉成帝只好“上不得已,左迁放为北地都尉”想要暂时缓和矛盾,但是“太后以放为言,出为天水属国都尉”,然后又以各种理由“故久不还放”,故事情节到这里达到高潮,这个经典的君臣爱情故事以张放被逐出京城,成帝思念不已,多予以书信,后成帝死,张放也落得伤心而亡的结局。故事的两位主角也向命运展开抗争,也曾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但是对于必然发生的阻碍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就算是君王也无计可施,最终以悲剧结束。作者努力构建一个有情的世界,抨击无情的同性恋情。
与以往艳情同性恋小说不同,冯梦龙情外类中并没有充满荒淫、色情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朴素无华、相濡以沫的同性之爱,在他构造的完美同性爱情世界里,并没有放弃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而是在伦理道德要求的范围内,努力在夹缝里创造出一个纯情的同性恋世界。
《潘章》中,潘章“少有美容仪”,王仲闻之便访,两人一见钟情,生前恩爱无比,死后合葬一起,坟上生出一树,世人感之,誉为“共枕树”。这种完美的同性故事在明小说中是很不常见的,这表明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包容态度,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过分歧视和谴责,而是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在《万生》文中,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同性恋情的态度,以情为主导,同情同性恋者,也认为此中也有真正的爱情。万生初遇郑生,进梨搭讪,郑生应有意,两情相悦,可惜而后郑生奉父命徒学,二人遂分离,几年后二人再遇,虽郑生“风霜盈面,殊不以故吾”,但万生不以为意,更加爱怜之。万生虽贫,却为郑生娶亲,并帮忙其赡养父母,万郑二人则如影相随、相濡以沫、相互照顾,两家人如同一家人。郑生虽有“龙阳”之好,但是并没有拒绝其娶妻生子的义务,这也是封建礼教对于男子的要求,必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故事在主人公作了符合封建道德的事情,冯梦龙也对其产生了肯定。子犹曰:“天下之久于情,有如万、郑二生者乎?或言郑生庸庸耳,非有安陵、龙阳之资,而承绣被金丸之嬖,万生误矣。虽然,使安陵、龙阳而右嬖,是以色升耳。乌呼,情!且夫颜如桃李,亦安能久而不萎者哉?万惑日者言:法当客死。乃预属其内戚田公子及其友杨也:万一如日者言,二君为政,必令我与郑同穴。吁!情痴若此,虽有美百倍,吾知万生亦不亦不与易矣。”
三、作者的男色观
冯梦龙讴歌了带有现代性爱色彩的平等的同性恋爱情,他排出了色、钱、欲的因素,赞美了两情相悦,虽贫病色暮,依然不离不弃的同性爱情。情史氏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破舌破老,戒于二美,内宠外宠,辛伯谂之,男女并称,所由来矣。其偏嗜者,亦交讥而未见胜也。”作者虽然反对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束缚,但是他还是没有完全离开儒学主流文化思想。他羡慕赞美完美的同性恋爱情,但他处于立情教来教化世人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完全抛开封建伦理道德,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种族的繁衍、家族的延续,他提倡寄居于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同性婚姻,这样既不逆于传统伦理道德要求,又可以满足二人的同性爱情。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同性爱情的宽容、理解和同情,他试图找出新的办法来解决“情孝”不能两全的问题。
《情史·情外类》虽然写的是同性爱情,但依如其他类一样,是冯梦龙情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借助古今情爱故事,批判道德家的虚伪,强调以情教人,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人的生活相统一,主张建立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他对于同性之情的宽容,对合理情欲的肯定,赞美同性真情,又注重情感的社会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陈益源. 小说与艳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明)冯梦龙. 情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吴晗. 明史简述[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李银河. 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刘达临. 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明)张岱. 廊嬛文集[M].北京:岳麓书社,1983
[9](清)张廷玉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清)张廷玉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沈德潜.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关键词】:明朝中晚期;同性;情外类;男色
全书二十四卷,每卷一类: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化、情媒、情憾、情仇、情芽、情極、情秽、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外、情通、情迹。冯梦龙编纂的《情史》可谓是集古代“情”文化之大观,“情”是此书的核心。卷二十二《情外类》共计四十一篇,分为:情贞、情私、情爱、情痴、情感、情化、情憾、薄幸、情仇、姐弟并宠不终、情报、情秽、情累、邪神、灵鬼等。
一、成书时代背景
明朝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享乐主义盛行,社会精神更加张扬,传统的禁欲观走向了纵欲观。以李贽、王阳明为代表的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禁锢,要求思想解放。明朝中后期因为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聩,统治阶级的奢靡,帝王的个人行为会对国家社会风尚动向产生巨大的影响。明宣德年间的禁赌禁酒禁嫖令到正德以后逐渐松弛,开放的社会风气使明朝期间同性恋不但不受到排斥,反而被看做风流韵事。据《明史·佞幸列传》载神宗“选垂髫内臣之慧且丽者十余曹,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内廷皆目之为十俊。”晚明名士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描述自己: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画蠹诗魔。” 毫不避讳的将自己好“娈童”的习性展示给世人。特别是明朝福建地区最为流行男色风,有“契兄”、“契弟”的风俗。上自皇亲国戚,中到贵族士大夫,下到贫民百姓,男风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同性恋之盛。
冯梦龙自己的感情经历,使他对爱情婚恋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故事都是经过作者亲自编选、加工、点评,素材来源颇杂,情外类中对同性爱情的描述同情和赞扬那些纯洁、忠贞的高尚情操,鞭挞那些肮脏、丑恶的庸俗情调。
美国性学家金赛的“七点尺度”理论认为:如果将性爱倾向分为从零到六的七个点,其中零点是绝对异性恋,六点则是绝对同性恋,其余一到五点的人群是双性恋,按照倾向程度依次递增。在特定环境下,双性恋者的性取向会不同程度地滑向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据统计,明清男风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其中 85%都是已婚的。当女色消费已经不能再勾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猎奇感时,男色消费也就成为当时时代的潮流。特别对于士大夫而言,玩弄男色游走于男女美色之间,既不违背宗族责任,又能满足自己对于美色的追求,所以当时时代总体上来说持包容态度。
二、作者的写作手法
冯梦龙在书中对于不同寻常的同性之爱赋予了高度意义,他以高超的描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同性感情的理解和赞美。在冯梦龙的理解内,情外類虽不为男女之情,但也是他所立“情”教的一部分。在情外篇,作者表扬“有情”,谴责“无情”,赞美两情相悦,对于同性痴情更是大加褒扬。冯梦龙本人在年少时也有蓄养娈童的经历。
但是与异性爱情故事一样,冯梦龙在其编纂的同性爱情故事中也穿插了自己的同性爱情观和大量的评价、说教。在序中,作者认为:“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中,冯梦龙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儒学思想的情教观。
(一)人物形象描绘
首先对于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冯梦龙多采用传统的男风特质描写方法。虽然是描写同性恋,但是在故事的整体人物设计结构上来说还是采用同性恋置换异性恋的手法来描写。在主要人物的主要人物形象采取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以阴柔为主的书生形象,也就是男性气质的女性化。如在丁期故事中描写丁期:“丁期婉娈有容采。”在王确一文中描写:“族子确少美姿容。”在周小史故事中直接引用张翰的诗文来描绘周小史的美貌:“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描绘陈子高:“是时子高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文中对美男张幼文的书写时:“幼文美如好女,弱不胜衣,而尤善修饰,经坐出,如荀令之留香也。”因为故事当中同性恋双方的主从性,在角色分配中分为主动方和被动方,也包含着儒家思想所讲究的长幼有序、富贵有别的等级制度。
大部分好男风者都偏爱女性化的男色,作者在描写时也多可以强化他们的女性特征,赋予其女性的性格和气质。一旦被雌化的人物遇到某些困难,他们一般不是先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哭”。往往遇事没有什么主见,按照妇道的标准行事,喜欢忧虑,处于权力结构的弱势地位,但有时却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男色赢得统治阶级的欣赏和喜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龙阳君一文中:“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涕下。”如安陵君故事中:“安陵君泣数如下,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以哭进谏,赢得楚王的宠爱和怜惜,虽附庸与男性的霸权,但却以小女儿的姿态将楚王牢牢掌控。
冯梦龙做的情外类不同于以往明人做得同性小说。以往明人做得同性恋小说多以“始于色终于情”的故事书写模式,但冯梦龙却并没有大量的书写情色部分,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真、善、美的东西。他抨击始乱终弃的爱情,褒扬寄居与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同性婚姻,对不同的同性爱情给予不同的评价。 在丁期故事中,赞美丁期“期虽被宠,而谨约不为非。”遇事时,以身捍刃的情贞形象。作者受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偏离了传统儒学对于男风的评价模式,开启了新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情趣。就丁期一文,丁期被塑造成一个以身捍卫爱人,体贴理解爱人的人物形象。也有描写因爱生恨的情仇故事,王僧达因爱不成欲杀王确,同性爱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欲多于情,而是情多于欲,在情感中与异性恋一样,当产生冲突矛盾中,同性恋也会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做出偏激的事情。在襄城君一文中,作者展现了一个同性追求爱情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襄城君美貌异常,大夫庄辛开始追求而不得,然庄辛寥寥数语,以诗求之,虽假以他人故事,但却婉转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然后抱得美人归。这种情节安排完全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与异性恋无异,虽中间略有波折,但是二人也经历了试情、定情的风波,最后大团圆结局,其中的经典名句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二)对比描绘
《情史》不仅写出了同性之间的真爱美,也暴露出了充满滥情的同性世界,情外类不仅有令人羡慕的长相守的同性爱情,也有為人所不齿的用情不专故事。《弥子瑕》中作者是以调笑和嘲讽的心态来讽刺卫灵公的用情不专,当弥子瑕貌美时,弥子瑕无论做什么事情,灵公都是“孝哉!为母之故犯刖罪”和“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与异性恋无异,也充斥着色衰而爱弛,及弥子瑕色暮,灵公又“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的小人姿态。
谴责帝王的纵情声色以及荒淫无道是本书所表达的内容之一。处于权力顶端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行为必将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作者对于那些纵欲的人物业给予了相对强烈的谴责之词。他怒斥纵情声色的唐僖宗“其倒地灌尿也,如无赖吃打。全然不似皇帝矣。”他认为宫廷内的淫乱行为会导致整个国家机器的崩溃,“唐僖宗之痴害己,石虎之痴害人。汉哀效法尧禅舜,其痴也几害于天下。”
编者对于故事材料的选材持双重的标准。一方面他赞扬那些真情流露的男男情爱;另一方面他又强烈批判那种肆无忌惮、无事礼教、礼法的纵情声色行为。而这一点与冯梦龙所著的男女情爱故事的评判思想如出一辙。冯梦龙对于同性情爱的评价,多少已经接近近现代对于同性恋的概念。龙阳君、安陵君、董贤他们都以特殊的美貌为资本,依靠着与帝王的特殊关系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由于是依靠美色,所以一旦权力布局产生变换,他们往往无法应付这种格局,束手无策,下场也是很悲惨的。如董贤“即日贤与妻皆自杀,家惶恐夜葬”,邓通则落得“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的下场。
(三)作者对于有情的赞扬,对无情的批判
但是不是所有的帝王与弄臣的故事结构都是帝王恋弄臣而误国的结构套路,在情外类中也有帝王与弄臣痴恋的悲情故事。故事开始因为“放以公主子,少年殊麗,性开敏,得幸上”,张放这种不同寻常的身份关系,使他与汉成帝得以邂逅,与龙阳君、董贤一样,迅速得到皇帝的宠爱,而这种宠爱也是负担,这样的不寻常关系也遭到了太后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先是太后“太后以上春秋富,动作不节,甚以咎放”,再事大臣认为“放骄蹇纵恣,奢淫不制,请免归国”,在双重夹缝中,汉成帝只好“上不得已,左迁放为北地都尉”想要暂时缓和矛盾,但是“太后以放为言,出为天水属国都尉”,然后又以各种理由“故久不还放”,故事情节到这里达到高潮,这个经典的君臣爱情故事以张放被逐出京城,成帝思念不已,多予以书信,后成帝死,张放也落得伤心而亡的结局。故事的两位主角也向命运展开抗争,也曾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但是对于必然发生的阻碍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就算是君王也无计可施,最终以悲剧结束。作者努力构建一个有情的世界,抨击无情的同性恋情。
与以往艳情同性恋小说不同,冯梦龙情外类中并没有充满荒淫、色情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朴素无华、相濡以沫的同性之爱,在他构造的完美同性爱情世界里,并没有放弃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而是在伦理道德要求的范围内,努力在夹缝里创造出一个纯情的同性恋世界。
《潘章》中,潘章“少有美容仪”,王仲闻之便访,两人一见钟情,生前恩爱无比,死后合葬一起,坟上生出一树,世人感之,誉为“共枕树”。这种完美的同性故事在明小说中是很不常见的,这表明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包容态度,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过分歧视和谴责,而是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在《万生》文中,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同性恋情的态度,以情为主导,同情同性恋者,也认为此中也有真正的爱情。万生初遇郑生,进梨搭讪,郑生应有意,两情相悦,可惜而后郑生奉父命徒学,二人遂分离,几年后二人再遇,虽郑生“风霜盈面,殊不以故吾”,但万生不以为意,更加爱怜之。万生虽贫,却为郑生娶亲,并帮忙其赡养父母,万郑二人则如影相随、相濡以沫、相互照顾,两家人如同一家人。郑生虽有“龙阳”之好,但是并没有拒绝其娶妻生子的义务,这也是封建礼教对于男子的要求,必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故事在主人公作了符合封建道德的事情,冯梦龙也对其产生了肯定。子犹曰:“天下之久于情,有如万、郑二生者乎?或言郑生庸庸耳,非有安陵、龙阳之资,而承绣被金丸之嬖,万生误矣。虽然,使安陵、龙阳而右嬖,是以色升耳。乌呼,情!且夫颜如桃李,亦安能久而不萎者哉?万惑日者言:法当客死。乃预属其内戚田公子及其友杨也:万一如日者言,二君为政,必令我与郑同穴。吁!情痴若此,虽有美百倍,吾知万生亦不亦不与易矣。”
三、作者的男色观
冯梦龙讴歌了带有现代性爱色彩的平等的同性恋爱情,他排出了色、钱、欲的因素,赞美了两情相悦,虽贫病色暮,依然不离不弃的同性爱情。情史氏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破舌破老,戒于二美,内宠外宠,辛伯谂之,男女并称,所由来矣。其偏嗜者,亦交讥而未见胜也。”作者虽然反对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束缚,但是他还是没有完全离开儒学主流文化思想。他羡慕赞美完美的同性恋爱情,但他处于立情教来教化世人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完全抛开封建伦理道德,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种族的繁衍、家族的延续,他提倡寄居于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同性婚姻,这样既不逆于传统伦理道德要求,又可以满足二人的同性爱情。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同性爱情的宽容、理解和同情,他试图找出新的办法来解决“情孝”不能两全的问题。
《情史·情外类》虽然写的是同性爱情,但依如其他类一样,是冯梦龙情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借助古今情爱故事,批判道德家的虚伪,强调以情教人,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人的生活相统一,主张建立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他对于同性之情的宽容,对合理情欲的肯定,赞美同性真情,又注重情感的社会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陈益源. 小说与艳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明)冯梦龙. 情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吴晗. 明史简述[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李银河. 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刘达临. 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明)张岱. 廊嬛文集[M].北京:岳麓书社,1983
[9](清)张廷玉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清)张廷玉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沈德潜.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