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浸润的学术研究访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学术高中模式可以普及
  学术,对于基础教育范畴而言,存在争议。有的说基础教育重在普适知识的达成,不必追求“学术”元素,有的说知识教学本身就是在普及学术思维……其实,以上表述反映出不同学术生态观。2010年,深圳中学提出“建设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后,“学术性高中”这个新名词在校内外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许多大学都搞不出什么像样的学术成就,一所中学居然敢称要建设“学术性高中”,是否自不量力?对此,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先生在2010年2月撰写的《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一文中,这样阐述:“面对普通高中‘同质化’的趋势,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上的重新建构……一种可参考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现有高中学校划分为四类:一是以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学生以进入名牌大学为主,可称之为‘学术性高中’;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重点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一本、二本为主,可称之为‘一般高中’;三是以培养特殊人才为主的学校,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可称之为‘特色高中’;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三本、高职为主,可称之为‘综合高中’。”
  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议论,学术性高中是不是等同于“学生以进入名牌大学为主”的使命定位(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但彭钢先生的“学术性高中的学生,不仅要求训练有素,学业成绩优秀,为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较高的审美情趣及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一阐述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不少校长去美国考察回来后,都会兴奋地声明:在美国,“学术性高中”是“精英教育”的近义词,事实上,美国的高考(SAT1、SAT2)成绩在美国一流大学录取中只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在录取季,根据申请者的资料,美国的名牌大学对申请者是寻找“录取”的理由,而一般大学是寻找“拒绝”的理由,不同层次的大学录取标准差别巨大。例如,杜克大学的招生官员会从如下六个方面来决定是否应录取一个申请者:①中学成绩和成绩GPA排名(由所读的高中提供4年的成绩单)。②所学的课程难度(AP课程)。③标准化考试分数(SAT1、SAT2,若是非英语为母语的申请者则还看TOEFL成绩)。④推荐信。⑤个人论文。⑥课外活动。前三条很关键,决定该申请者能否被录取,后三条是用来辨别申请者是不是有创新能力的尖子生。因此,仅从帮助学生申请到一流大学的角度看,美国的“学术性高中”显然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发展个性和兴趣,以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其素质。
  以Choate Rosemary Hall乔特罗斯玛丽中学(全美排名第三的著名私立中学)为例,乔特中学校长爱德华·J·沙拉汉在《优良传统·变革精神·关怀文化》一文中说到,“乔特中学严格的学术准备和个性发展的传统使它的课程和计划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开发了一套学术计划,这套计划在所有层次和所有领域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挑战那些正在突破常规课程束缚的天才学生,也为所有学生追寻他们应有热情的学习领域提供了机会,并且为个人和群体的学习、成就和超越提供了诸多选择”。作为一所学术性的高中,乔特中学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选择。
  我们注意到,海外学术性高中的课程总体架构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和选择性,覆盖领域更为广阔,为学生提供的选择空间更多,从必修课开始就体现了更强的学术性倾向,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也明显提高。例如,北京十一学校200多门选修课的情况在海外并不罕见,课程几乎包括了近25个领域的荣誉课程(HO)、高级课程(AD)以及处于领先位置的(AP)预备课程。仅从这一点来看,大陆教育确实存在诸多的软硬件差异。那是不是学术性高中就必须高投入、校内师资全包?答案是:未必!我们完全可以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借助于社会各方的支持,这样不仅能实现目标的达成,还有可能实现从师到生的革命性跨越。
  ● 学术教育模式应当重新定义
  到这里,学术嫁接的已经不只是高中,而是直接对接教育,并且对现有模式进行了重新的释义。对此,我们着力的创新点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下放“学术”的门槛。目前,参照“学术”之于基础教育的标准不难发现,学术性高中与综合中学的区别,只在于课程设置和毕业出路:综合性高中为了保证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部分学生具有足够的职业技能,往往开设了不少职业技术类课程;而学术性高中开设的绝大多数是学术性课程,其办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一批能进入一流大学就读的高水平人才。如此看来,这个概念本不该仅仅限制在高中阶段,完全有可能下移(如上海较早就开始了面向基础教育全领域的社会公益性“职业体验活动”),而当今最火的创客教育,其覆盖面也贯通小学、初中和高中。由此推论,一旦我们修正“学术”的定义域,或者我们不再视升学为“学术性高中”的唯一衡量指标,那么基于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以培养学术与艺术大师、思想者、社会领袖和富有创造性的专业人士(包括各国政府都在鼓励的精致工匠人才、尚未得到归类的双创群体和独立设计师、工艺师、工程师等)为特色的中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初中教育、职业贯通教育等),都有可能在办学优势中激活学生的相关学术潜质。我们有理由畅想,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文明形态,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教育要素,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加上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合作开发的大量学术性、前沿性课程,将会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效能,使学生获得高水平学术研究所需的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思维方式,这些不再是少数“学术性高中”的专利。
  第二,进一步探索把“学术”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思想。限于篇幅,我们仅例举国外目前比较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模式来稍微展开。间隔年模式,通常是海外青年在升学之前或毕业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更好地融入社会。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间隔年旅行在全球范围都蓬勃开展,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校长们行使他们的“特权”,批准、甚至鼓励学生申请“学术假”,帮助他们去探索课堂里、教材中尚未涉及的领域和深度。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体制下校内外齐心协力,实践“学术”支撑的可行性;进一步实验“学术”严谨与开放之间的平衡点。   第三,进一步推进地球村的“学术”孵化和“学术”流动。较典型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有: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LIYSF),它由伦敦帝国大学主办,旨在深入拓宽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同时了解不同文化,建立国际友谊;该论坛邀请世界顶尖研究学者进行讲座及演示,行程包括参观工业区、研究中心科研机构以及世界顶尖研究室及大学,同时还有跨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有来自全球超过6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17~21岁的青年科学研究者参加本论坛。国际科学博览会(ESI),由国际业余科技活动协会(MILSET)主办,是每两年一次的国际青年科技非比赛类展览,每年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初中、高中在读学生参加展览;它旨在赋予学生丰富的机会,即与各学科领域的专家讨论,获得专业方面的经验,相互比较学习研究方法等。国际超级计算机论坛(ISC),于1985年首次举办,是由英特尔、三星、惠普、联想等高性能运算(HPC)行业巨头联合主办,每年举办一次;该展览赋予学生与国际领先计算机行业巨头共同交流计算机最新焦点和创新技术的宝贵平台,并且还提供行业专家指导、研讨会、计算机综合产业项目会议等。谷歌科学大会(Google Science Fair),是一项全球性的在线科学与工程竞赛,由Google、乐高教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科学美国人》和维珍银河公司合作举办,面向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学生个体和团队;16位全球决赛入围者将前往美国Google总部,向评委们展示自己的项目,角逐各大奖项。HOBY世界青少年精英峰会在美国以及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1958年由美国资深艺人Hugh O’Brian创立的公益组织,其活动形式主要是以会议和讨论为主,每年来自全世界精心挑选出的500多名优秀学生大使的参与,更是为此活动贴上“国际盛会”的标签。
  第四,众筹,在高中教育层面,这应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有三点理由:首先,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还不足以支撑独立和成体系的学术研究重任;其次,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精力有限,难以全面把握课题的方方面面;最后,现阶段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和管道有限,抱团、联合,甚至是接力研究,有可能使研究话题从容和完备地得到展开和严谨论证。例如,我们两年前接待了一位学生的申请,他希望研究脑科学对教育的影响课题。项目本身符合科学发展的主流,研究价值显而易见,但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这绝非一人之力(更何况是中学生)能够攻克的难关。按照常规,如果我们给该生一些指点,让他在领略了课题的难度以后,自己知难而退,这完全说得过去。不过我们还是想给这个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和更多的实操平台。因此,在征得该生同意后,我们分别联系了中国医科研究院、上海中医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以及美国的教授校友,请他们为该生开放他们的相关论坛、学术报告会和专业讨论群组,对由这位学生发起的各地各国同好联盟给予顶级指导。两年过去了,这个课题得到了出其不意的进展,用学生的话说,他太幸运了,遇到这么多、这么好的学者专家为其天马行空的梦想接上了地气,特别是在探讨情绪和创造力、幸福力的关系方面,感悟多多。“情绪能量管理”,正是他们的最新成果。
  第五,如果不能走出国门,那么最可能利用的平台就是搜索引擎技术支撑下的专题网站。这里推荐10类常用学术搜索引擎:
  (1)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gle.com/)是Google推出的免费学术搜索工具,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学术资料,包括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技术报告等。
  (2)SCIRUS(http://www.scirus.com/)是迄今为止国际互联网上最全面的科技信息专用搜索引擎。它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主体,对网上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集聚了带有科学内容的网站及与科学相关的网页上的科学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业文献、预印本等。
  (3)ResearchIndex(http://citeseer.ist.psu.edu/)是NEC研究院在自动引文索引(Autonomous Citation Indexing,ACI)机制基础上建设的一个学术论文数字图书馆,它提供了一种通过引文链接检索文献的方式,目的是从多个方面促进学术文献的传播与反馈。
  (4)万方数据ilib(http://scholar.ilib.cn/)是国内开发的专业学术搜索平台,隶属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它包括万方学术圈(知识脉络分析、查新/跨库检索、科技文献分析)、工具类服务(论文相似性检测、国家经济统计数据库、专利工具)、编辑部专用服务(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中文DOI、优先出版、同步出版、编审平台)等。
  (5)Intute(http://www.intute.ac.uk/)是一个免费、便捷、强劲的搜索工具,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下的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JISC)和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开发建立,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网络资源。它所收录的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行业专家选择和评审的,保证了其质量。
  (6)百度文档搜索(http://file.baidu.com/)。它不仅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报告、论文、课件等各类文件,还支持对Office文档、Adobe PDF文档、RTF文档进行全文搜索。
  (7)SciSeek Science Directory(http://www.sciseek.com/)是一个专注于科学与自然领域的搜索工具,它采取人工收集处理的方式,提供农林、工程、化学、物理和环境方面的科技期刊及其他信息。
  (8)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http://www.escience.gov.cn/),隶属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它重点推广“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匹配、“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图书文献”,以及“成果转化平台”。   (9)Find Articles(http://findarticles.com/)提供多种顶级刊物的上千万篇论文,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等各方面内容,大部分为免费全文资料,检索操作简单。
  (10)特色搜索,包括多学科的学术搜索引擎、免费在线期刊科学搜索引擎、专家个人主页搜索引擎等。
  ● 学术流动的相关案例分享
  在我们自己开发的针对小学阶段的“物候”国际课程中,就采用了大量相关的学术流动模式来增强课程的理解和实践,以达到建构广泛实验的目的。例如,针对“油菜开花”部分,我们先后设置了三个不同难度的联动体验项目:一是基础层面,即观察了解当地油菜开花的季候、特征与农谚、种植历史等;二是联动体验,即调动全国五十多所学校,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依次记录学校所在地的油菜开花时间和时段。有趣的是,经过实地验证,学生们打破了之前认为的“随维度提高而次第开花”的推论,画出了我国境内油菜开花的真实路线图,而这个结论也出乎了不少地理、生物教师的预判。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调研的边际放宽到了世界各地,并由此引出了学生们对油菜品种、农艺、后种植时代等第三阶段的多元探究,了解到我国已引进国外油菜品种412个,以及这些国外品种在我国不同生态区的试种、鉴定情况。他们的成果丰富了教材本身,也让他们对转基因植物等话题有了自己的审视视角。
  谈到中国科技史,就绕不开“李约瑟问题”。在我们开发的面向初中阶段的“技术类国际课程”中,我们没有纠结于“李约瑟问题”的负面视角,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海内外的广泛资料的收集和相互印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理性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以其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原名是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直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著称于世。学生们经过纵横多梯度的比较,论证了中国古代文明不但有科学,而且在科学和技术等不少方面都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文明;在向国际姐妹学校的学生们介绍李约瑟的著作并阅读之后,大家发现,李约瑟以近代科学为标准,对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进行比较研究,采用的方法是类似化学实验中的“滴定”法。李约瑟通过具体的研究为科技发现和发明确定日期,给优秀的科技成就以荣誉。这样,李约瑟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四大发明”,而且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被证明是中国发明的,如机械钟、铸铁、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不同国度的同龄人不再漠视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的科学而侈谈“世界科学史”。下一步,中外学生将围绕美国学者席文(Nathan Sivin)对“李约瑟问题”提出最有影响批评的问题,认为“‘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反问题隐含一个前提假定,即认为欧洲在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方面的经验是世界发展的规范,有严重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以这一假设为前提,研究必然会注视中国科学与社会缺乏什么的消极性问题,这样的研究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意义不大”,不简单地视“李约瑟问题”为“伪问题”,而是聚焦在如下几个李约瑟发问话题的研讨上: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而只诞生于欧洲?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有学生也提出,在今天双创背景下,我们不应只纠缠于“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而要多思考“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以被国外历史学家们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Chinese Renaissance)”的宋代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文明在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中,知识是如何被探求,知识活动是如何被组织,知识又是如何被有效地应用到社会需要与国计民生上的。
  至少,截至目前,我国在一些科研领域,还是成建制地被打包成国防科工的范畴,如航空航天技术、遥控遥感技术等,即便是一些科考项目,如极地考察、深海探测技术等也处于高度垄断层面。然而,青少年的求知欲很难被现实所束缚,他们似乎更关注新、奇、特的世界,更憧憬“前人”没能涉足的时空,更热衷于挑战与世界最新科技同步的奇迹,这一切,恐怕都还不能简单地被排斥在“个性教育”响应的范畴之外,而是需要有一个疏导的对应之策。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海外社会(还不单是学校或教育)比大陆要更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例如,我们熟知的美国五角大楼特批战斗机出动,用来配合一位中学生对流体力学某种假设的故事,肯定不是个案。
  所幸的是,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有序地向民间(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中高校)开放更多的领域,为此,我们系统开发了对接国际学术教育的定制课程“榫卯结构背景下的建筑工程应用”“未来车模设计挑战模块式开发”“微小卫星的应用与开发”等项目。其中,“微小卫星的应用与开发”课程被我们分解为四个彼此迭代的学术探究子课题,基本涵盖了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发展概述、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生产与需求分析、2010—2020年我国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产业进出口分析、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竞争格局分析、2016—2020年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016—2020年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市场发展预测、2010—2015年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投资现状分析、小卫星平台研制开发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等课题。
  目前,我们还在筹备一系列自主品牌项目,包括以闻名世界的中国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为背景的国际科幻作品概念论证专项,以及围绕国际建筑流派和建筑元素形成的延伸性项目。前者凸显批判思维在科技成果前瞻领域的可行性论证,后者则围绕建筑模型、建筑工艺、建筑功能、未来建筑等环节加以展开,融入机械力学、物理结构、3D打印、榫卯链接、孔明智力等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时尚元素。
其他文献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讲,计算机机房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家园,也是学生课余活动最向往的地方。  1989年,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建立了学生专用机房(如图1)。当时,专用机房是学校教学场所中最高级的地方,铺有绿色的地毯,师生进入机房都要换拖鞋,用的计算机是APPLE II型计算机兼容机,带有两个软驱,一个是高密度1.2M、一个是低密度720K,安装有Z80卡
那天,看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特别注意到这么一句解说词:“黄豆豆,一个追逐梦想的朝圣者,一个舞蹈艺术的苦行僧。”  朝圣者、苦行僧,就是这两个短语,竟然让我在刹那间安静地流下泪来。或许是因为一直都明白,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必须要像虔诚的朝圣者那样,心无杂念、超然物外,又必须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其实,何止是舞蹈艺术,人世间的哪一条路,不是有梦的人以坚定的信仰、谦恭的姿态、漫
近几年,思维导图凭借其强大的思维梳理功能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凸显其在思维引导方面的优势。本文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围绕思维导图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希望在体现思维导图综合操作技能的同时,拓展新知,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迁移。设计的重点是渗透思维导图的功能特征,即根据事物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梳理,从而提高学生对零散知识整理、提炼、归纳、总结的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前情分析  思
摘要: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要尽量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领会爱国主义思想,同时积累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后期的创新意识和先进应用实践能力提供基础保证。因此,德育一直是语文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德育水准渗透模式实施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信息技术工具论,再到今天以信息素养为核心,大致每十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革。那么,当我们迈入2011年的时候,反思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开创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些变的思维呢?因为,只有“变”才能够保持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与活力。本刊将用两期专题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应变之道。本期专题我们将
摘要:ARCS动机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调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这对微课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以《猜数小游戏》微课程为例,探讨基于ARCS模型的微课程设计和开发,旨在促进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发展。  关键词:ARCS动机模型;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9-0106-03  ● 引言  成人学习者的学
读刘晓曼《翻转课堂,翻出了孩子乐于阅读的兴趣》一文,不免让我想起她初涉翻转课堂的往事。  那时,她教低年级语文,借了四年级的班级学翻转课堂。第一次尝试就是寓言《一路花香》的第一课时。传统语文上这类公开课,一般挑第二课时。因为,第一课时难以出彩。  微课程教学法不信这个邪。我要求晓曼挑战“第一课时”。她从课前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文章脉络。课堂上,默写生词、朗读对话、续写对话、展示评价
摘要:本文以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并结合教学难点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况,选择百度高级搜索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百度搜索框所出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明确逻辑符号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应用强制性搜索、明确特色搜索相关技巧的内涵。  关键词:搜索引擎;搜索技巧;百度高级搜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
2015年7月19日,我们三人非常幸运地走进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现场。  20日上午,比赛当场公布赛题,小学科学组的赛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这是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随后,我们从目标定位、任务设计、信息技术整合、互动评价、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最终顺利完成了基于微课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修改,并获得了一等奖
摘要: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笔者根据辽宁省朝阳地区中小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措施。实践研究发现,加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教师信息理念,提高信息意识,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教师队伍自主创造条件,建设本土化的信息化资源库,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