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要求,也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经过几年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之后,认识到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重在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特别是高三学生常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试解决。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尤为迫切。作为特殊阶段的反应,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如: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差异等。以上几点特征在高三阶段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高三的过程,是学习与心理并行的过程,单纯地重视学习而轻视心理是不应该的,期间心理调节不到位会留下许多问题,轻则影响学生一段时间的情绪,重则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甚至一生。
一、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2.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班里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集中在教师由于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3.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
二、将学习成绩与心理问题相结合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针对性地总结了几点对策如下
1.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这类学生中,有些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对集体工作都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曾经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了多次班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我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校、班级的活动机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
2.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度日”。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才华的机会。课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会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学生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才能。
3.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教师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教师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教师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学生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分配基础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促进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板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班主任,应当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情感,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创设情景,加强实践,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学会自省、自律,逐步地丰富青少年的情感经验。最后,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
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养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源.关于德育评价科学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4(2).
[2]蔚雅琴.谈谈学校德育管理的几个问题[J].沈阳干部学刊,2004(2).
[3]刘建.整合与创新:德育管理的新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8).
[4]诸月芳.实践 反思 超越:对当前德育现状的思考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5]张军,鲍涌,孙岗,张菊度.德馨满园秀无限:以德治校的实践和探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尤为迫切。作为特殊阶段的反应,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如: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差异等。以上几点特征在高三阶段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高三的过程,是学习与心理并行的过程,单纯地重视学习而轻视心理是不应该的,期间心理调节不到位会留下许多问题,轻则影响学生一段时间的情绪,重则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甚至一生。
一、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2.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班里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集中在教师由于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3.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
二、将学习成绩与心理问题相结合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针对性地总结了几点对策如下
1.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这类学生中,有些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对集体工作都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曾经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了多次班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我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校、班级的活动机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
2.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度日”。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才华的机会。课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会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学生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才能。
3.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教师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教师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教师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学生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分配基础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促进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板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班主任,应当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情感,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创设情景,加强实践,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学会自省、自律,逐步地丰富青少年的情感经验。最后,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
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养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源.关于德育评价科学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4(2).
[2]蔚雅琴.谈谈学校德育管理的几个问题[J].沈阳干部学刊,2004(2).
[3]刘建.整合与创新:德育管理的新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8).
[4]诸月芳.实践 反思 超越:对当前德育现状的思考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5]张军,鲍涌,孙岗,张菊度.德馨满园秀无限:以德治校的实践和探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