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末民初这几十年的历史是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慈善事业也经历了由传统慈善向近代慈善的历史转变。本文就近代慈善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转变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清末;慈善;近代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53-03
  
  一、传统慈善的衰落
  
  慈善救助活动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民间的慈善活动随着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也逐步展开。到了明清之际,官方的慈善机构如养济园、漏泽园已遍及全国,民间的慈善活动也已相当活跃。以上海一地为例,“善堂以十数记,老幼笃疾者,有养;鳏寡孤独者,有养;生有恤,死有助,可谓周且备矣。”①然而道光以后,西方列强用鸦片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常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慈善活动也日趋式微。到了光绪年间,更是“各行省善堂,有名无实者甚多,即名实相副,其功德亦殊不广告耳。”②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萧条,从政府到民间能用于慈善的经费剧减,致使“遗制渐湮,非无锐意兴复之人,总缘经费不敷,推行未广”。③而巨额的战争赔款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传统的慈善活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一直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形式上也非常单一。这就会造成一种情况,那就是办赈得人了,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相反,用人不当反而会加剧灾荒的情况。一些人,借设善堂来为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实际上“不过掩人耳目,甚有捐款一到,即大小瓜分”。④
  
  二、近代慈善的兴起
  
  随着传统慈善的衰落,近代形式的慈善活动在清末民初的交替中日益兴起并发展开来。这种兴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鸦片战争的失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莫大屈辱的同时,也为故步自封的清王朝打开了另一道大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通商口岸的开通,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刺激因素,即将原本受封建政府压制的资本主义因子重新激活。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国人自强的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放宽了经济发展的政策,让中国出现了近代最早的一批实业家,这些人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富则兼济天下”熏陶,一方面由于长期接触到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这当中自然包括了慈善思想,使他们能对东西方慈善思想有所融合。当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时,就会将这种思想实践到赈灾活动当中。如前面所说的,晚清时期政府的经济拮据,已经无力承担起需要庞大开支的慈善赈灾费用。这时这些早期的实业家们就有了实践自己慈善理念的平台。
  (2)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晚清吏治腐败,河务不整是灾荒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灾荒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数以万计的灾民。1877年、1878年发生的“丁戊奇荒”造成约一亿六千万到二亿人口受灾,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⑤1906年的江淮水灾中,仅湖南一省,灾民就多达30万人⑥。
  灾情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到了清政府的统治。自古以来,我国发生的农民起义多与灾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清末时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白莲教起义都是因为灾荒不治的原因,义和团运动中也有大量的灾民参与。出于其维护统治计,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保证赈灾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作为政府本身已经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来自民间的慈善力量就有发展的空间。
  (3)近代“西学东渐”序幕的拉开也间接影响了传统的慈善事业向近代化的转变。“西学东渐”是东方的儒学文化同西方的基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当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基督教传教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不断涌入,除积极参与和谏言晚清政治活动外,还倡导现代社会事业,组织慈善团体从事社会赈济等活动。虽然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他们带来西方先进思想,在促进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那些挽民族危亡于危墙之下的士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民初著名的“南张北周”中的张謇走上慈善事业之路就受到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影响。“李提摩太言:‘中国非真能实行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此比练海陆军为强。究竟有几省能试行否?’猝无以应,(张謇)强答之曰:‘或者沿江各省州县,有能行者,但一时不易遍及耳。’李云:‘有三两处作模范即善,余日望之。’(张謇)深愧其语。”⑦
  
  三、近代化慈善思想的特点与实践
  
  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或明或暗的变化。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较大的冲击,从而形成了近代化的中国慈善思想。这种近代化的思想既延续了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以工代赈思想。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或慈善机构利用赈灾款雇佣灾民中强壮劳力进行社会生产劳动、铲除灾源等的一种救灾办法,主要是灾区重建工作。被认为是“最合理原则及最适于实用救灾之办法”。⑧1889年盛宣怀在山东治理自历城至寿光县的小清河时,提出来“以工代赈”的方法来治理小清河,历时三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盛说“惟自来工赈二字,只重在工,而不得谓之赈”,“故远大之惠,工也”。⑨他的这一思想也为后来的慈善家们所接受。1903年,淮北水灾,殃及安徽江苏两省七府,张謇提出“水道不修,则水灾尤必有之事,有灾即又须赈。徒赈无益,甚至养成一般人民之依赖性。故以工代赈,为中国办赈至善善策”。因此,他主张“籍其丁壮,给予畚锸,以兵法部勒,各就河、淮所经之区,使任疏浚之役,而予以稍优之值,俾赡其老、稚、妇女”。⑩
  (2)教养兼施的济贫思想。中国传统的救助思想只停留在“养”的层面上,传统慈善组织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办的,都以收留各类灾民为主,或为饥饿者提供食宿,或为病者提供治疗,或为死者掩埋尸体。到了近代提出了教养兼施的主张,即收容流离灾民,不但为其提供物质帮助,还教习他们技能,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所有无告穷民,各教以一工一艺,庶身有所寄,贫者有所资。”B11(还学习传教士开办育婴堂,收养灾荒中的孤儿。民国元年,张謇还在南通创办了狼山盲哑学校,并指出“盲哑学校者,慈善教育之事也”。B12这些都改变了传统善举中重养不重教的做法,也与过去教以务农方法区别开来。
  将教育归于社会慈善当中,无疑是对传统救助方式的提高和升华,也为后来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3)官赈与义赈的合二为一。官赈是由政府主持赈灾活动的主要方式,清末财政枯竭使官赈难以为继。义赈是一种民办民捐的赈灾方式,兴起于光绪初年,“由民间自行组织劝赈,自行募集经费,并自行向灾民直接散放救济物资”。B13一些民间慈善家目睹了官赈的破败以后,遂提出了官义合赈的思想。之所以提出合二为一,是结合了两种赈灾方式的优点得出的,官赈经费不足,但由于官方的权威所在,方便做一些受灾民众的统计工作,这就弥补了义赈的缺点。官义合赈一直是近代慈善家们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盛宣怀还亲自拟定了官义合赈章程一十七条作为合赈的行动指南,规定:“官义即已归并,赈票自宜一律,钱款不论官义,先到之钱即行发放。”B14并因此“被老于赈荒者奉为金科玉律”。B15
  以工代赈、教养兼施、官义合赈等思想是近代慈善事业实践的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慈善理论经验,也体现了传统慈善事业近代化的转变,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末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在当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效果,对安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早期慈善家们能勇于突破,为天下民生计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值得今人学习。
  
  注释:
  ①民国七年吴馨修.上海县续志(卷二),《建置•善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②虞和平.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③朱金甫.清末教案(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00页.
  ④《申报》.论清查善堂事,1897年3月15日.
  ⑤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⑥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⑦张若孝.南通季直先生传记.选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80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31—232页.
  ⑧北京国际同一救灾总会报告书.第29页.选自李文海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⑨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书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2页.
  B10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B11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页.
  B12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B13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B14盛宣怀.愚宅存稿.选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80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1515页.
  B15盛宣怀.愚宅存稿.选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80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30页.
其他文献
百里桥山,  古柏竟青,  郁郁蔥葱。  看红日东升,  霞光缕缕;  浮云媲美,  妖娆峰峦。  杨柳随风,  紫华斗艳,  意与红莲比心丹。  犹可见,  好清凉风景,  仲夏暑消。  沮水泱泱缠绵,  伴轩辕初祖五千年。  喜矿山儿男,  煤海奉献;  初心永驻,  使命在肩!  追赶超越,  集思智慧,  创新发展笃信念。  最难忘,  答时代问卷,  辉煌立言。  责任编辑柳江子
期刊
摘 要:荣氏家族问题是近十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史学界主要就荣氏企业的经营观点、文化特色、经营策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荣氏家族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荣氏家族;企业文化;经营策略;综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43-03    荣氏企业是中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
期刊
读杨智华长篇小说《龙潭镇》,沿着文字的线索回到几十年前黄土高原里的村庄和矿山,遇见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黄土高原的气息随着作者浑朴厚实却细致入微的文笔扑面而来。作者在写出了时代变迁过程中小说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这个时代人的命运感。这是一部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人物面对人性之恶的惨淡和痛楚,也描写了惨淡和痛楚中人物对现实的抗争,对正义和善良的守护。读这部长篇小说,我看到平凡
期刊
广袤的毛乌素沙漠,我们来到了大苏里格。何以谓其大呢?因为这个气田管辖的面积基本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样大,其也是中国陆上目前最大的整装气田。  这里千年前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人民靠放牧为生,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就坐落在鄂尔多斯。这里的地下还有宝藏,有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有稀土,有储量高达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  扬眉吐“氣”的苏里格,一个让无数石油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里有着气田开
期刊
张鍊,字伯纯,号太乙、双溪渔人。陕西武功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佥事。他是明代以康海、王九思为核心的北曲作家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著有《经济录》《太乙诗集》及散曲集《双溪乐府》。前两种于清乾隆时被陕西巡抚毕沅作为“违碍书籍” 查缴禁毁①,今已难以寻获。后一种散曲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对其评价甚高,曾题曰:“大雅元音郁昼霾,遗编净扫劫尘开。何年残月晓风里,带得琵琶铁板来。风语华言百不闻,□然
期刊
摘 要:汪伪政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建立以来,对其统治下的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以南京市区为代表的各沦陷区民众面对压迫与奴役,纷纷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反抗,使得汪伪政权的统治遭遇困难,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汪伪沦陷区;南京;民众自发斗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50-03    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权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期刊
长篇小说《遗园》写的是发生在北塔大学的几段爱情故事,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大都错位发生,有误解,有无奈,也有投桃报李式的报答,但是却没有完美的爱情,爱情中总是掺杂着一些其他元素,让爱情遗憾、痛苦和无奈。同时写了北塔大学两代文化学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阵地怡园所付出的努力。文学院几代学人赖以研修、传承传统文化的先秦教研室———怡园,在教育官僚的野蛮指挥下轰然倒下,这所大学最后的一个传统文化阵地、文化学人的精
期刊
摘 要: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超越世俗有限的世界,而建立逍遥无限的世界。这个逍遥无限的理想世界主要从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和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这三个方面来建构。诚然,庄子的人生理想充满着虚幻与神秘,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美好的乌托邦,但在它那种超越、虚幻与神秘的外衣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平等;超越;逍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
期刊
摘 要:面对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针对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被敌人分割的、进行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正确制订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供给,改善了群众生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关键词:战时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原则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45-0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以
期刊
摘 要:《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在对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批判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构思的。康德蓄养了近代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成就于其批判哲学之中,依据“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哲学史上革命性的思路,在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追问逻辑中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争论不休的状况,深刻地揭示了各自的理论成就及其缺陷,并最终创造性地整合了他们的理论,建立了批判哲学体系,从而开创了哲学史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