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情】
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复习课,老师把全班分成了若干小组,通过在小组间开展比赛的方式来复习所学旧知,以期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T:Boys and girls, today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Group A、Group B、Group C and Group D, in order to review the last three texts. If you are right, I’ll give you a star. At last, if you get more than any other groups, you will be the winner.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忙乱的嘈杂声。)
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五星,开始轮番向各组提问,回答正确的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颗小五星,并且全班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的表扬声。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各组组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师每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个小五星,得分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
当提问到A组时,T:Where is Tom from?
A组顿时高举起一只只手,争先恐后的想要回答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迟疑了片刻后也勇敢地举起手,估计成绩不是很好,但老师为了鼓励他,还是让他回答了。
S:It’s from America.
(其余学生都叫起来:“不对不对!是He’s from America.”“不会说就不要举手,抢什么风头!”“都怪你,我们组本来可以得分的。”该学生在本组同学抱怨的目光中尴尬地低下头坐了下来,在这节课上再也不敢尝试回答问题了。)
按小组竞赛规则,A组不能加分。教师把得分机会给了B组。
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必须等老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教师更是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面对那么多高举的小手和期盼发言的目光,这位教师却依旧固执地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该节课结束。
【诊断分析】
听完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向既定目标行进的导航系统之一,通过其对课堂教学的导向、调控、激励、鉴定等功能,促进课堂目标的实现。现在有些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可教师却感到心里没了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学生忙起来了,可他们究竟在忙些什么?本节课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缺乏教师的指导,盲目追求形式,有很长时间浪费在发五角星上。本来是为了促进学习,现在却来了个本末倒置,知识的掌握成了走过场。
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应具“特”和“异”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本身没有错,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滥用赏识,评价就会千人一面,就会麻痹学生的心灵。在本节课上,我们看到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不管难易程度,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Good, good, very good!” 之类的表扬语,或者在老师的倡导下,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之类的表扬声,同时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就会令人心里不安:每个人的回答都得到一样的评价,试想学生还会在意老师的表扬吗?人人有奖的鼓励还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吗?这种表面上的赏识、激励恐怕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这种言不由衷、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课堂评价仍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注重学生自评、互评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不懂得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力的缺失,将导致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评价主体多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自评、互评是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平等关系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也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应把评价当作一个教育过程来对待。
2.评价应有“真”和“诚”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真实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评价是真诚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应该把握好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尺度。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比较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OK!”“Good!”等赞美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很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Very good!”“Wonderful!”等赞美的语言。当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回答正确时,教师不宜着急地表扬,更不应该忙着否定、批评。教师可以说:“Think it again.”或者“Try again”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给予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盲目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教师注意到了要鼓励学生,但是在具体评价中经常有一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缺乏个性化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学生的称赞不够真诚,个别的课堂上发红花、发贺卡、滥用奖励。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或为得到表扬做某件事,产生对奖励的依赖,把学生培养成为奖励而工作学习的人。学生有权知道参与活动过程中他所体现的真实价值,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是鼓励不是奉承;是真意不是虚情;是尊重不是盲从;是引导不是回避。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需要的是平实与真诚。这样才能激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
3.评价应重“理”和“情”
这里说的“理”和“情”,指的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状态。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评价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付出努力,而从老师手里得到五角星的却是少数学生,得五角星的学生笑逐颜开,没有的学生或极端失望,或气愤不平,在课堂上吵吵嚷嚷,把课堂变成“辩论赛”,容易使课堂失控。这种人为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将五角星发到学生手中,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过程性评价资料的积累。如: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相反,对于批评,学困生的反应要比学优生小的多。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评价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做对很难的题目或有不同的见解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肯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简而言之,评价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拥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给予学生最有效的评价。
总之,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知识、思维、能力构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产生于教师坚持不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这种评价需要教师付出长年累月的坚持,水滴石穿的执著。唯有如此,恰如其分的评价才会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活力;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睿智和心灵碰撞的火花。
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复习课,老师把全班分成了若干小组,通过在小组间开展比赛的方式来复习所学旧知,以期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T:Boys and girls, today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Group A、Group B、Group C and Group D, in order to review the last three texts. If you are right, I’ll give you a star. At last, if you get more than any other groups, you will be the winner.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忙乱的嘈杂声。)
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五星,开始轮番向各组提问,回答正确的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颗小五星,并且全班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的表扬声。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各组组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师每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个小五星,得分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
当提问到A组时,T:Where is Tom from?
A组顿时高举起一只只手,争先恐后的想要回答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迟疑了片刻后也勇敢地举起手,估计成绩不是很好,但老师为了鼓励他,还是让他回答了。
S:It’s from America.
(其余学生都叫起来:“不对不对!是He’s from America.”“不会说就不要举手,抢什么风头!”“都怪你,我们组本来可以得分的。”该学生在本组同学抱怨的目光中尴尬地低下头坐了下来,在这节课上再也不敢尝试回答问题了。)
按小组竞赛规则,A组不能加分。教师把得分机会给了B组。
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必须等老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教师更是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面对那么多高举的小手和期盼发言的目光,这位教师却依旧固执地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该节课结束。
【诊断分析】
听完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向既定目标行进的导航系统之一,通过其对课堂教学的导向、调控、激励、鉴定等功能,促进课堂目标的实现。现在有些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可教师却感到心里没了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学生忙起来了,可他们究竟在忙些什么?本节课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缺乏教师的指导,盲目追求形式,有很长时间浪费在发五角星上。本来是为了促进学习,现在却来了个本末倒置,知识的掌握成了走过场。
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应具“特”和“异”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本身没有错,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滥用赏识,评价就会千人一面,就会麻痹学生的心灵。在本节课上,我们看到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不管难易程度,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Good, good, very good!” 之类的表扬语,或者在老师的倡导下,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之类的表扬声,同时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就会令人心里不安:每个人的回答都得到一样的评价,试想学生还会在意老师的表扬吗?人人有奖的鼓励还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吗?这种表面上的赏识、激励恐怕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这种言不由衷、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课堂评价仍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注重学生自评、互评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不懂得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力的缺失,将导致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评价主体多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自评、互评是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平等关系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也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应把评价当作一个教育过程来对待。
2.评价应有“真”和“诚”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真实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评价是真诚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应该把握好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尺度。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比较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OK!”“Good!”等赞美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就某个问题回答得很完整,这时教师可以用“Very good!”“Wonderful!”等赞美的语言。当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回答正确时,教师不宜着急地表扬,更不应该忙着否定、批评。教师可以说:“Think it again.”或者“Try again”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给予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盲目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教师注意到了要鼓励学生,但是在具体评价中经常有一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缺乏个性化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学生的称赞不够真诚,个别的课堂上发红花、发贺卡、滥用奖励。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浅尝辄止、随意应付;或为得到表扬做某件事,产生对奖励的依赖,把学生培养成为奖励而工作学习的人。学生有权知道参与活动过程中他所体现的真实价值,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是鼓励不是奉承;是真意不是虚情;是尊重不是盲从;是引导不是回避。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需要的是平实与真诚。这样才能激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
3.评价应重“理”和“情”
这里说的“理”和“情”,指的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状态。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评价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付出努力,而从老师手里得到五角星的却是少数学生,得五角星的学生笑逐颜开,没有的学生或极端失望,或气愤不平,在课堂上吵吵嚷嚷,把课堂变成“辩论赛”,容易使课堂失控。这种人为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将五角星发到学生手中,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过程性评价资料的积累。如: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相反,对于批评,学困生的反应要比学优生小的多。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评价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做对很难的题目或有不同的见解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肯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简而言之,评价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拥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给予学生最有效的评价。
总之,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知识、思维、能力构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产生于教师坚持不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这种评价需要教师付出长年累月的坚持,水滴石穿的执著。唯有如此,恰如其分的评价才会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活力;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睿智和心灵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