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环境;自我教育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抓住儿童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一、以课堂为契机,及时有效地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因此,在课堂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③联系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二、以环境为主阵地,多方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提升校园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良好习惯。
2.改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与家长结对子的过程事,渗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学习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三、以自我教育为突破口,及时保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促进健康成长。而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如①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把学习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②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③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责任编辑:王丽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环境;自我教育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抓住儿童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一、以课堂为契机,及时有效地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因此,在课堂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③联系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二、以环境为主阵地,多方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提升校园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良好习惯。
2.改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与家长结对子的过程事,渗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学习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三、以自我教育为突破口,及时保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促进健康成长。而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如①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把学习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②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③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