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系统资源理论及系统资源发展模型。认为资源是一个系统,由人文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三大子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构成。系统资源理论遵循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层次节能级原理、综合动态平衡原理、资源优化配置原理等四个原理。提出了系统资源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发展状态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关键词]发展模型;资源系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1-0024-02
资源是资财之源。资源和财富创造息息相关,而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发展,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层次越来越多,相应的,经济发展函数的自变量也不断增多。本文试从系统资源理论的视角,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作为综合系统内化到经济发展的要素中,建构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
一、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的建构原理
系统资源理论认为,系统资源的协调性、科学性决定了人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应遵循四个原理:
1,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强调,大系统的整体功能效益不仅是人文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三大子系统效益的简单代数和,而且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约束下,由人文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子系统发展变量代表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表现,是在实现各子系统优化的前提下,整个大系统达到的科学和谐状态。对统筹协调的资源系统特别需要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从系统观点分析,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过对系统资源及系统行为的统筹协调,实现系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追求整体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是必然要求。既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显然,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自然资源开发是不符合系统原理的。二是统筹协调强调大系统的协调性,又不能忽视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统筹协调,大系统的优化以各子系统的优化为基础。因此,必然重视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的统筹协调,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层次一能级原理。所谓层次一能级原理,是指在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其性质和在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分属于大系统的不同层次,驾驭大系统运动过程的协调管理系统,其机构、职能及其层次的划分和赋予权力的大小,应该与客观存在的大系统协调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及内在联系相适应。在资源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存在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既定的条件下,各自内部都有相应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需要不同的外部环境。第二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资源大系统的运动中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第三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运行中存在量的对比、渗透和变换,在量的发展方面存在均衡和一致的关系。
3,综合动态平衡原理。无论是大系统和子系统之间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要素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都按一定的方式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动态变化中实现各自的有序循环过程。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着不同的反馈机制,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只有不断地消除这些矛盾,平衡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子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实现有序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4,资源优化配置原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四者的协调开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从本质上分析,它意味着经济发展、资源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寻求资源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最佳组合和结构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要实现总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确定科学发展的目标。总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包括两方面:
第一,总是适度消耗与满足当代人需求相适应。即总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要与总资源供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可用下式表示:CR≤PR式中,CR(Consume Resources)为总资源消耗增长系数;PR(Provide Resources)为总资源供给增长指数。
第二,优化总资源配置结构,实现总资源永续利用,满足后代需求。促进总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通过协调配置比例关系,推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形成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总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民众的长远利益得到实现。
这种关系也可用以下模型表示:Y=f(K,L,A,S,D,…)
其中Y为财富总和,f为总资源与资源要素的函数关系;K,L,A,S,D分别为资本、劳动力、技术、分工等资源要素。
在这个函数中,各类资源的组合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产出的变更。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资源的投入增加,都要由货币来推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归根到底体现在投资结构优化上。
二、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
集聚整合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综合系统,构成推动经济发展、国家财富增加的整体贡献要素。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大资源系统。即自然资源(N);经济资源(E);人文社会资源(P);设Y为财富及增长,f为函数,t为时间,p为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环境承载力。
Y2subN(t)+Y2E(t)+Y2P(t)≤p2
Ysub总=f[YsubN(t),YsubE(t),YsubP(t)]
这个方程的意义在于,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发挥基础作用,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发展的成效是三大资源集聚整合的结果,科学发展不应局限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索取上,而应当拓宽视野,通过科学地开拓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的稀缺,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层次:与自然资源相关且自然系统禀赋不变情况下的经济资源驱动力。设资本资源为(K);分工资源为(D);制度资源为(S);技术资源为(A);劳动资源为(L)
Y(t)=f[K(t),D(t),S(t),A(t),L(t)]
分工函数D(t)的意义在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不仅在于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更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由分工网络效应形成的,包括产业链产业集群资源、国际国内贸易及开放的市场体系资源、规模经济资源、现代企业集团及企业家资源,货币及现代金融体系资源,以及分工网络效应形成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资源。这些经济资源的总和构成了分工网络资源,证明了斯密定理,即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三层次: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驱动力。
Y(p)=f[I(t),H(t),C(t),T(t)]
其中,思想观念资源为(I,政党及领袖资源为(H),文化资源为(C),信息资源为(T)。
这个方程的意义在于人文社会资源同样创造财富,而且在科学发展中居于支配引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时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以上三个资源系统层次形成的发展状态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共同构成了系统资源理论的发展模型。
(本文作者:中共凉山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 柳 波
[关键词]发展模型;资源系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1-0024-02
资源是资财之源。资源和财富创造息息相关,而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发展,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层次越来越多,相应的,经济发展函数的自变量也不断增多。本文试从系统资源理论的视角,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作为综合系统内化到经济发展的要素中,建构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
一、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的建构原理
系统资源理论认为,系统资源的协调性、科学性决定了人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应遵循四个原理:
1,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强调,大系统的整体功能效益不仅是人文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三大子系统效益的简单代数和,而且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约束下,由人文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子系统发展变量代表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表现,是在实现各子系统优化的前提下,整个大系统达到的科学和谐状态。对统筹协调的资源系统特别需要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从系统观点分析,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过对系统资源及系统行为的统筹协调,实现系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追求整体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是必然要求。既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显然,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自然资源开发是不符合系统原理的。二是统筹协调强调大系统的协调性,又不能忽视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统筹协调,大系统的优化以各子系统的优化为基础。因此,必然重视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的统筹协调,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层次一能级原理。所谓层次一能级原理,是指在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其性质和在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分属于大系统的不同层次,驾驭大系统运动过程的协调管理系统,其机构、职能及其层次的划分和赋予权力的大小,应该与客观存在的大系统协调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及内在联系相适应。在资源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存在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既定的条件下,各自内部都有相应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需要不同的外部环境。第二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资源大系统的运动中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第三层次,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运行中存在量的对比、渗透和变换,在量的发展方面存在均衡和一致的关系。
3,综合动态平衡原理。无论是大系统和子系统之间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要素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都按一定的方式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动态变化中实现各自的有序循环过程。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着不同的反馈机制,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只有不断地消除这些矛盾,平衡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子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实现有序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4,资源优化配置原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四者的协调开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从本质上分析,它意味着经济发展、资源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寻求资源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最佳组合和结构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要实现总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确定科学发展的目标。总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包括两方面:
第一,总是适度消耗与满足当代人需求相适应。即总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要与总资源供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可用下式表示:CR≤PR式中,CR(Consume Resources)为总资源消耗增长系数;PR(Provide Resources)为总资源供给增长指数。
第二,优化总资源配置结构,实现总资源永续利用,满足后代需求。促进总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通过协调配置比例关系,推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形成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总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民众的长远利益得到实现。
这种关系也可用以下模型表示:Y=f(K,L,A,S,D,…)
其中Y为财富总和,f为总资源与资源要素的函数关系;K,L,A,S,D分别为资本、劳动力、技术、分工等资源要素。
在这个函数中,各类资源的组合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产出的变更。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资源的投入增加,都要由货币来推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归根到底体现在投资结构优化上。
二、系统资源理论发展模型
集聚整合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综合系统,构成推动经济发展、国家财富增加的整体贡献要素。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大资源系统。即自然资源(N);经济资源(E);人文社会资源(P);设Y为财富及增长,f为函数,t为时间,p为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环境承载力。
Y2subN(t)+Y2E(t)+Y2P(t)≤p2
Ysub总=f[YsubN(t),YsubE(t),YsubP(t)]
这个方程的意义在于,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发挥基础作用,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发展的成效是三大资源集聚整合的结果,科学发展不应局限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索取上,而应当拓宽视野,通过科学地开拓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的稀缺,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层次:与自然资源相关且自然系统禀赋不变情况下的经济资源驱动力。设资本资源为(K);分工资源为(D);制度资源为(S);技术资源为(A);劳动资源为(L)
Y(t)=f[K(t),D(t),S(t),A(t),L(t)]
分工函数D(t)的意义在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不仅在于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更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由分工网络效应形成的,包括产业链产业集群资源、国际国内贸易及开放的市场体系资源、规模经济资源、现代企业集团及企业家资源,货币及现代金融体系资源,以及分工网络效应形成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资源。这些经济资源的总和构成了分工网络资源,证明了斯密定理,即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三层次: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驱动力。
Y(p)=f[I(t),H(t),C(t),T(t)]
其中,思想观念资源为(I,政党及领袖资源为(H),文化资源为(C),信息资源为(T)。
这个方程的意义在于人文社会资源同样创造财富,而且在科学发展中居于支配引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时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以上三个资源系统层次形成的发展状态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共同构成了系统资源理论的发展模型。
(本文作者:中共凉山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 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