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在小学语文中体验式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并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基础上,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得知识,增长能力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校在小学各年级段,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应用语文新教材,实行老师指引下的学生体验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眼、身、口、手等)去主动探究知识,在体验中认识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组织、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体验式学习”,由体验和学习两概念构成。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模式特点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以及知识结构特点都十分吻合,这更增强了挖掘小学体验式学习更多优势与潜力并结合实施的动力与要求,体现了研究体验式学习的价值[1]。
1、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1体验式学习的内在性
学习主体排除外界干扰,遵循内心体验,只关心自身内心活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体验。这种封闭式使体验范围狭窄专一,所以学习者可以达到一种直达心灵与精神深处的境界。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生命的时间与空间正是艺术创造者运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来创作的。因此学习主体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内在的境界,直入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与韵味。人的内在生命活动与言语的体验息息相关,而表现形式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学习者学习言语类作品常常运用体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理性思考与探索的逻辑性,它与学习者本身的个性特质也是相呼应的,带有着丰富的感性特征。体验式学习的内在性也决定了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历亲为,而不能被教师的指导与教授完全代替。
1.2体验式学习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所有的学习者在进入情境之前都是带着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此时此地的心理状况、生活知识背景、对情境的预想、学习的需要、价值观等等个人特质,学生带着这些个人特质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即使是在相同的情境中,每位学习主体理解、感受、思考的方式、方法与方向也都是无法统一的。最后生成的对世界、社会与环境的情感体验、理性思考也会大相径庭。因此,体验式学习充满着个体本身差异性的偶然结果。学习者将自己独有的特别的生活体验置于语言作品中,将其具体化感性化,并且用己有的经验与知识将作品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并生成新的个性化的体验。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体验与理解并无对错之分,而是每个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真实的独特的感悟。这个特性正是体验式学习的特殊之处。这样的学习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个性色彩的体会与探索。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具体措施
体验式学习就是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的就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并不是一个全权代理教学的责任者。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就十分重要与关键。
2.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预想能力
以往的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和熟悉课文大意一直是课前预习的重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文本的结构形式与内容的一个大概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快的推进教学进程。这是一种相对机械化程式化的课前预习。而体验式学习所要求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建立在对文本表面文字与结构的理性认识上充分的预想,这种预想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描述结合起来,发动想象力产生对文本的预先认识。在预想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疑问,并将疑问带到课堂中寻求解答,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合理的解答。
2.2重视课堂情境的创造,培养学生参与情境实践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现实情境指的就是现实中客观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其中包含着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和“意”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既可以让学习者在这种现实的情境下感受到山河大川的美,也可以认识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或是产生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认同感。在小学语文《四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在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四季的特征与相关知识,通过收集关于春、夏、秋、冬的图片、录像带等等了解多方面的四季,更可以通过去往郊外采集花朵、果实或种子来展示四季。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比如画画、书法、唱歌、舞蹈、编儿歌、童话剧表演等等来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起自己平时对四季的感受的积累来学习课文的内容,达到体验式学习最好的效果[2]。
2.3重视课后的总结模式与成果展示
体验式学习中,课后的总结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所见所想所感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再将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对比内化成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有效的总结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得到更深的体会。比如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点评,可以提高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兴趣,也可以指出角色以及表演的精要之处,帮助学生们吸取他人表演的优秀之处,更加透彻的理解文意。
3、结 论
总之,体验式学习研究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同时倡导的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理念。体验式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角色,教师变“主演”为“导演”,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作者的姿态,充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尊重,化成了学生真正实际的行动,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承担责任的需求,真正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基础上,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得知识,增长能力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校在小学各年级段,按课程改革的要求,应用语文新教材,实行老师指引下的学生体验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眼、身、口、手等)去主动探究知识,在体验中认识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组织、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体验式学习”,由体验和学习两概念构成。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模式特点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以及知识结构特点都十分吻合,这更增强了挖掘小学体验式学习更多优势与潜力并结合实施的动力与要求,体现了研究体验式学习的价值[1]。
1、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1体验式学习的内在性
学习主体排除外界干扰,遵循内心体验,只关心自身内心活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体验。这种封闭式使体验范围狭窄专一,所以学习者可以达到一种直达心灵与精神深处的境界。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生命的时间与空间正是艺术创造者运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来创作的。因此学习主体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内在的境界,直入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与韵味。人的内在生命活动与言语的体验息息相关,而表现形式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学习者学习言语类作品常常运用体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理性思考与探索的逻辑性,它与学习者本身的个性特质也是相呼应的,带有着丰富的感性特征。体验式学习的内在性也决定了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历亲为,而不能被教师的指导与教授完全代替。
1.2体验式学习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所有的学习者在进入情境之前都是带着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此时此地的心理状况、生活知识背景、对情境的预想、学习的需要、价值观等等个人特质,学生带着这些个人特质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即使是在相同的情境中,每位学习主体理解、感受、思考的方式、方法与方向也都是无法统一的。最后生成的对世界、社会与环境的情感体验、理性思考也会大相径庭。因此,体验式学习充满着个体本身差异性的偶然结果。学习者将自己独有的特别的生活体验置于语言作品中,将其具体化感性化,并且用己有的经验与知识将作品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并生成新的个性化的体验。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体验与理解并无对错之分,而是每个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真实的独特的感悟。这个特性正是体验式学习的特殊之处。这样的学习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个性色彩的体会与探索。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具体措施
体验式学习就是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的就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并不是一个全权代理教学的责任者。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就十分重要与关键。
2.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预想能力
以往的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和熟悉课文大意一直是课前预习的重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文本的结构形式与内容的一个大概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快的推进教学进程。这是一种相对机械化程式化的课前预习。而体验式学习所要求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建立在对文本表面文字与结构的理性认识上充分的预想,这种预想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描述结合起来,发动想象力产生对文本的预先认识。在预想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疑问,并将疑问带到课堂中寻求解答,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合理的解答。
2.2重视课堂情境的创造,培养学生参与情境实践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现实情境指的就是现实中客观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其中包含着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情”和“意”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既可以让学习者在这种现实的情境下感受到山河大川的美,也可以认识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或是产生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认同感。在小学语文《四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在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四季的特征与相关知识,通过收集关于春、夏、秋、冬的图片、录像带等等了解多方面的四季,更可以通过去往郊外采集花朵、果实或种子来展示四季。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比如画画、书法、唱歌、舞蹈、编儿歌、童话剧表演等等来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起自己平时对四季的感受的积累来学习课文的内容,达到体验式学习最好的效果[2]。
2.3重视课后的总结模式与成果展示
体验式学习中,课后的总结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所见所想所感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再将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对比内化成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有效的总结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得到更深的体会。比如运用戏剧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点评,可以提高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兴趣,也可以指出角色以及表演的精要之处,帮助学生们吸取他人表演的优秀之处,更加透彻的理解文意。
3、结 论
总之,体验式学习研究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同时倡导的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理念。体验式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角色,教师变“主演”为“导演”,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作者的姿态,充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尊重,化成了学生真正实际的行动,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承担责任的需求,真正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