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教师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都有成就感,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势在必行。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的设计方法多样: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也可以是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如课文《猫》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设计导语;《爱莲说》可以用古诗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歌曲等等。
二、大胆取舍,力求恰当
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例如:《春》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最开始我也是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后来我发现,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后来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入、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真正能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的和探索性的提问。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四、自主探究,提高效率。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五、学法指导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和保证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巧妙地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六、多样训练,培养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生字书写与名篇名句抄写或默写每日一文,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七、课后总结,反馈信息
一堂课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一个环节,就是小结。每堂课结束前,教师都应要花几分钟时间作总结,将生活现象文学化,将文化现象哲理化,让文字与思想去碰撞。一首诗概括课文部分内涵,一句格言证明作者的人格特色,一句歌词归纳作文的审美境界……这样,学生既在课文里又在课文外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也许只需几分钟,学生在平淡的课堂学习中会燃起一点激情,学生求知的心田里会种下一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渐渐的,学生自己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几分钟里,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改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除了通过反馈环节进行查缺补漏,以保证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外,还要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建议,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珍惜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朗朗阅读,读出属于他们的自信来;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手脑并用,边写边记,在尝试中超越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都有成就感,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势在必行。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的设计方法多样: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也可以是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如课文《猫》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设计导语;《爱莲说》可以用古诗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歌曲等等。
二、大胆取舍,力求恰当
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例如:《春》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最开始我也是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后来我发现,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后来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入、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真正能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的和探索性的提问。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四、自主探究,提高效率。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五、学法指导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和保证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巧妙地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六、多样训练,培养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生字书写与名篇名句抄写或默写每日一文,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七、课后总结,反馈信息
一堂课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一个环节,就是小结。每堂课结束前,教师都应要花几分钟时间作总结,将生活现象文学化,将文化现象哲理化,让文字与思想去碰撞。一首诗概括课文部分内涵,一句格言证明作者的人格特色,一句歌词归纳作文的审美境界……这样,学生既在课文里又在课文外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也许只需几分钟,学生在平淡的课堂学习中会燃起一点激情,学生求知的心田里会种下一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渐渐的,学生自己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几分钟里,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改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除了通过反馈环节进行查缺补漏,以保证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外,还要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建议,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珍惜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朗朗阅读,读出属于他们的自信来;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手脑并用,边写边记,在尝试中超越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