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因其在高校中占较高比重,涉及到的学生最多。因此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决定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基于目前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还有我校所在地域特点,本文主要讨论金融人才培养的思考,从宏观和地域角度讨论外界环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最后提出金融专业未来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对外界环境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第三产业要逐步成为支撑的产业,同时也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向。而其中金融业就属于第三产业里面一个重要的行业,急需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我校毕业生由于身处北京,其中的大部分就业时受到北京地方政策的影响,目前京津冀一體化政策的一步步落实,未来在京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以上分析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地方高校对金融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 一、外界环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a)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在河南省考察时提出的,新常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速度、结构和动力[1]。速度上来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上来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从动力上来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全面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过去制造业的迅猛扩张转为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与公共管理。2020年,预计基础白领和蓝领技工等岗位消失约700万个,新增计算机、数学和建筑相关岗位500万个。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的就业。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如“专业不对口”、“需要工作经验”、“知识滞后”等现象,因此特别需要高校积极的帮助毕业生解决这些问题[3]。
b) (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北京就业环境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纲要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包括一般性产业,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并且根据纲要的精神提出《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这个目录更是具体的反映了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未来北京就业的趋势,是北京地方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思路的参考。
c) (三)互联网相关领域的蓬勃兴起
“互联网+”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来说,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就是互联网加金融,因此金融分析师就成为金融方面较为稀缺的岗位。
二、 二、我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分析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因是北京市属高校,所以在就业上与同在北京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劣势。根据近几年学校就业数据显示,目前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岗位层次较为低端。具体到金融类岗位而言,大部分是银行柜员和大堂经理这种参与度低的岗位。而一些参与度较高的职位很少在我校设这种职位,或者有的机构设了这个职位缺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虽然在我校金融岗位就业情况不乐观,但是领英2016年中国互联网最热职位人才报告显示,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运营和数据分析岗位是目前互联网行业需求热度最高的人才。这六个职位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稀缺程度不同。研发工程师需求量最大,数据分析人才最稀缺。也就是说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适合金融分析师这个职位的人才。
三、 三、未来金融人才培养建议
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和我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分析,本文给出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如下建议。:
a)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变革还将持续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更深刻的影响我们毕业生就业环境。因此,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未来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
b) (二)专业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由于我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就业上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特点,专业老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专业老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明确自己未来就业方向。
c) (三)专业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性
我校金融专业与企业的互动性不强,反映到具体教学中是教学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不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而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除了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外,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更加理解这个行业的要求。
d) (四)植入职业考试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我校单位岗位需求分析显示来我校招聘的金融岗位大多数以参与度低的岗位相关,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他们少了很多更好的选择。因此,应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植入职业考试内容,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素质,让用人单位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岗位需求。
e) (五)提倡跨界培养,增加学生的适应性
岗位需求中还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对“专业对口”要求放宽,更加看重通识能力。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单一的考虑专业本身的情况,而应该更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开设一些通识课程,让学生未来有更大的可能,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跨界能力。
[1]李志亮.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意蕴及路径探究[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4):71-73.
[2]赵天宇.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 全国商情,2016,(36):104-105.
[3]鲁宇红.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9-4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对外界环境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第三产业要逐步成为支撑的产业,同时也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向。而其中金融业就属于第三产业里面一个重要的行业,急需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我校毕业生由于身处北京,其中的大部分就业时受到北京地方政策的影响,目前京津冀一體化政策的一步步落实,未来在京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以上分析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地方高校对金融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 一、外界环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a)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在河南省考察时提出的,新常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速度、结构和动力[1]。速度上来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上来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从动力上来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全面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过去制造业的迅猛扩张转为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与公共管理。2020年,预计基础白领和蓝领技工等岗位消失约700万个,新增计算机、数学和建筑相关岗位500万个。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的就业。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如“专业不对口”、“需要工作经验”、“知识滞后”等现象,因此特别需要高校积极的帮助毕业生解决这些问题[3]。
b) (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北京就业环境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纲要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包括一般性产业,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并且根据纲要的精神提出《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这个目录更是具体的反映了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未来北京就业的趋势,是北京地方高校未来人才培养思路的参考。
c) (三)互联网相关领域的蓬勃兴起
“互联网+”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来说,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就是互联网加金融,因此金融分析师就成为金融方面较为稀缺的岗位。
二、 二、我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分析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因是北京市属高校,所以在就业上与同在北京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劣势。根据近几年学校就业数据显示,目前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岗位层次较为低端。具体到金融类岗位而言,大部分是银行柜员和大堂经理这种参与度低的岗位。而一些参与度较高的职位很少在我校设这种职位,或者有的机构设了这个职位缺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虽然在我校金融岗位就业情况不乐观,但是领英2016年中国互联网最热职位人才报告显示,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运营和数据分析岗位是目前互联网行业需求热度最高的人才。这六个职位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稀缺程度不同。研发工程师需求量最大,数据分析人才最稀缺。也就是说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适合金融分析师这个职位的人才。
三、 三、未来金融人才培养建议
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和我校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分析,本文给出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如下建议。:
a)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变革还将持续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更深刻的影响我们毕业生就业环境。因此,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未来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
b) (二)专业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由于我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就业上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特点,专业老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专业老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明确自己未来就业方向。
c) (三)专业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性
我校金融专业与企业的互动性不强,反映到具体教学中是教学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不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而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除了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外,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更加理解这个行业的要求。
d) (四)植入职业考试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我校单位岗位需求分析显示来我校招聘的金融岗位大多数以参与度低的岗位相关,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他们少了很多更好的选择。因此,应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植入职业考试内容,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素质,让用人单位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岗位需求。
e) (五)提倡跨界培养,增加学生的适应性
岗位需求中还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对“专业对口”要求放宽,更加看重通识能力。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单一的考虑专业本身的情况,而应该更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开设一些通识课程,让学生未来有更大的可能,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跨界能力。
[1]李志亮.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意蕴及路径探究[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4):71-73.
[2]赵天宇.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 全国商情,2016,(36):104-105.
[3]鲁宇红.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