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火车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于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讓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
  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自然界出现了很多比较罕见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动植物灭绝、洪水泛滥、新疾病产生等等。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说:“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词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词。  我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与人类要和谐共处,不要成为敌人。  宋代大哲学家张载有两句非
期刊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论述了一门“书籍建筑学”:“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类书如厨柜,说部如庖湢井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今之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能吟诗词而不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屋高堂也。”  这段论述形象地概括了古代士大夫的读书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各有不同位置,尊
期刊
要描写云朵  动作得十分快速——  转瞬间  它们就幻化成别的东西。  它们的形状、色泽、姿态、结构  绝不重复。  没有记忆的包袱,  优游于事实之上。  它们怎么可能见证任何事情——  一遇到事情,便溃向四方。  和云朵相比,  生活牢固多了,  经久不变,近乎永恒。  在云朵旁,  即便石头也像我们的兄弟,  可以让我们依靠,  而云朵只是轻浮的远房表亲。  让想存活的人存活,  而后死去,
期刊
在“《读者》光明行动”新疆喀什弱视儿童筛查定点医院,一位老奶奶步履蹒跚地带着一个女孩来到现场。孩子低着头,斜着眼睛慢慢跟在后面,走得很小心,看得出她的视力不好。工作人员急忙上前询问情况。小女孩名叫古丽,来自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尕尔其乡,家中一共有6口人。奶奶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需要长期吃药;哥哥和古丽已上小学;妹妹还是小婴孩,需要人照料;爸爸妈妈都是农民,一边顾着家里的2亩农田,种植一些简单
期刊
大仲馬空手走出一家文具店。令他失望的是,在第比利斯没有一个地方有他急需的那种蓝色大页纸。1858年夏天,大仲马去俄国参加一个婚礼。婚礼庆典结束后,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在各国考察,最后,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停留。这时,他宝贵的蓝色大页纸用完了。数十年间,大仲马都用这种颜色特殊的纸写他的小说。最后,他被迫使用一种奶油色的纸,虽然他觉得颜色的变化对他的小说有消极影响。  这位多产的作家用3种不同颜色的纸来
期刊
《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很多微型小说都是精品佳作,譬如这个。  有位到济南参加秋试的生员,投诉旅馆不给好房住。店家说:“不是不给,是那个房间不消停,不知是闹鬼还是闹狐妖,早就不住人了。”  该生不信邪,强行入住,铺好床被后便躺下大声说:“是男魅耶?吾与尔角力。是女魅耶?尔与吾荐枕。少给我畏畏缩缩地不敢出来!”于是插门吹灯,倒头就睡。夜深,忽听窗外软语轻声说:“陪你睡觉的来啦!”该生刚想起来看看,突然被
期刊
车走直路马踏斜,相飞田字炮打隔,过河的卒儿了不得。  我喜欢看别人下棋胜过自己上阵,不全因为我是个臭棋篓子,还因为看别人下棋是休闲,有点像看戏,落子如同大幕拉开时的锣鼓叫阵,有人行棋似武生快马加鞭,有人却似青衣顾盼生姿。一语不发,或者插科打诨;一目了然,或者老奸巨猾;一帆风顺,或者山重水复。不同人,不同棋,妙趣横生。  很多时候想到象棋,我眼前就跳出三个人来,有点像条件反射,一個痴,一个禅,一个呆
期刊
那天,在地铁永宁站的入口处,我看到一个牵着导盲犬的盲女,好奇心大起。此处线路复杂,要爬好几处楼梯,拐好几个弯才能抵达月台,普通人都有可能转迷糊,一个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我决定扮演侦探的角色一路跟随,并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  没想到她的动作竟如此流畅,双脚上下楼梯的起落比我这关节不好的人还利落;行经闸机,更是卡一掏便放在刷卡处。视障不但没打败她,还让她拥有了一份常人罕见的从容。任何
期刊
李文亮医生走了许多天了。  很多人关于他的记忆,都如通惠河畔的雪般渐趋消融。然而,也有很多人仍铭记着他。他们聚集在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区,用不同的声音构成互联网从未有过的一抹色彩。李医生生前曾调侃自己“食欲猛如虎”,炸鸡、冰激凌都是他的最爱,哪怕只是为了吃口橘子,也能穿拖鞋跑上1000米。  他的不少微博推送,都可以看作他个人的美食日记。  如今,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中,不光有美食记录,更有多元的日
期刊
阿加莎·克里斯蒂六岁那年,父亲带她和姐姐去骑马。父亲特意请了一位导游。导游是个热心的小伙子。他牵着阿加莎的坐骑往山上走,一会儿说笑话逗这位英国小姐,一会儿又摘一小束花送给她。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午饭时间,导游兴致勃勃地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向阿加莎跑来。  “送给小姐。”他说着,从翻领上取下一个别针,刺穿那只蝴蝶,把它别在阿加莎的帽子上。那只被刺穿的可怜的蝴蝶扇动着翅膀。阿加莎感到帽檐上的垂死挣扎,她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