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鉴定专利现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知识产权则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和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专利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激励和保护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受到高度关注。
  专利信息资源是专利制度的产物,它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法律、商业信息,已经成为与生产资料、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并列的独特资源。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如何把专利信息资源中所传达的信息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为传统产业的振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和手段,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直接、更深入、更有效的支持,就成为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根本目的。
  文物鉴定属于考古领域,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文物鉴定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了解中国文物鉴定专利申请趋势、申请类型、国省分布、技术构成、申请(专利权)人等现状,为该领域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提供参考。
  专利申请趋势
  图表1显示了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之前,为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的萌芽期,专利申请量低,年均申请量不足10件;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今,为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的发展期,专利申请整体逐步上升。从趋势来看,目前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申请处于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前景。
  专利类型
  从图表2文物鉴定领域专利类型构成来看,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最高,为68.1%;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占25.2%;外观专利最少,占6.7%。
  发明专利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该领域鉴定方法类专利申请量较大,根据《专利法》相关规定,方法类专利只能申请发明专利。
  国省分布
  从图表3文物鉴定领域国外来华和中国本土专利申请构成来看,中国本土专利申请占主体,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94.1%,国外来华申请仅占5.9%。上述情况说明文物鉴定领域国外申请(专利权)人尚未重视中国市场,还未积极有效进行专利布局。
  如图表4文物鉴定领域中国主要省市专利申请分布所示,北京、湖南、广东排在前三位,其中排在第一的北京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省市。
  技术布局
  如图表5所示,中国文物鉴定专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通用性,泛指文物的鉴定,为鉴定仪器、鉴定方法等,这类专利占总申请量的26.8%;一类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特定性,指明本方案用于特定领域,主要有字画鉴定、艺术品鉴定、古陶瓷鉴定、古玉器鉴定、纺织品文物鉴定、古钱币鉴定、古砖鉴定、出土木料鉴定,这类专利占总申请量的73.2%。
  对于第一类通用性专利,鉴定仪器类专利申请侧重光学仪器、光电数码文物显示仪和显微镜(袖珍、便携)方面,如CN00221075.4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收藏用袖珍显微镜,集显微与望远光学技术于一体,可使放大率从20—45倍连续可调,更换不同倍率的物镜盖可使300毫米至4米内的被观察物放大0.5—4倍,更换不同倍率的物镜盖和目镜盖还可使望远倍率达10倍;CN201120028150.5公开了一种光电数码文物显微鉴定仪,包括显微设备和数码摄像机,实现了可拆卸连接,简单方便,节省费用。
  鉴定方法方面
  CN201110252175.8公开了一种四合一鉴定法,即将目测、比色、微观观测和容重对比四种方法集合为一体的文物鉴定方法,其中容重对比是测量被鉴定物的容重,与对比物的容重相比较,确定被鉴定物的年代。本发明结合文物所固有的物理常数来确定文物的年代与真伪,将传统鉴定方法与比色法、微观法及容重对比相结合,可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鉴定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标准化、操作性强的文物鉴定方法;CN201010116606.3公开了一种识别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三维数据信息特征识别文物是否为原物的文物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常规的非接触三维显微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非接触测量,采集文物表面的三维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对获取的文物表面的三维数据信息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一定高程范围内的三维数据点的投影图片和信息特征,实现计算机对文物三维信息的储存、建档、备案,这样,在文物交流、交换和出展的前后,分两次获得投影图片及其信息特征,进而支持文物是否为原文物的检验鉴定。
  对于第二类特定性专利,字画鉴定是其重点关注领域,其次是艺术品鉴定,古陶瓷鉴定、古玉器鉴定、纺织品文物鉴定、古钱币鉴定、古砖鉴定、出土木料鉴定专利申请有所涉及,但申请量少。
  字画鉴定方面
  CN200610053401.9公开了一种计算机辅助书法作品真伪鉴别的方法,改变书法作品真伪鉴别一直以来由书法家完成、鉴别受限于人脑局限的现状,为书法作品真伪鉴别提供客观的、量化的“可疑证据”,有助于澄清目前真伪作品混杂的书画市场;CN200710143946.3公开了一种能够从整幅书画作品或局部书画作品数字图像中准确地自动提取印章图像全部信息的方法,为实现以印章图像为关键信息的基于内容的中国书画作品图像检索系统奠定了基础,可广泛应用于文物数字化领域;CN201010156849.X公开了一种用于无损字画分析的微等离子体探针质谱成像方法及装置,可在常压下进行,对于样品体积、形状及厚度不会限制,操作时不需要溶剂,避免了样品污染和破坏;CN201310029875.X公开了一种书画鉴定装置,能提取包括书画作品纸张的纹理结构特征和笔墨厚重程度特征在内的图像信息特征,通过这些图像信息特征的比对可以很好地进行书画作品保真和防伪;CN201310120418.1公开了一种书画作品保真鉴定系统,从作品真品中选定鉴定特征所在的鉴定区域并进行拍摄,获取真品影像特征资料,形成信息档案,将待证作品在各所述鉴定区域内的用于鉴定的影像特征与预存的相应作品真品的对应影像特征进行比对分析,并以此作为判断待证作品真伪的依据,该发明将书画作品的繁复的形象特征简化为系统精要的易于判断和表述的影像特征或数据信息,可以简单、快速地进行真伪鉴定。   艺术品鉴定方面
  CN200810037395.7公开了一种基于纹理分析的艺术品鉴别方法,通过艺术品本身纹理的唯一性实现了真伪鉴别功能,不需要加入其他额外物质,不会破坏艺术品本身的结构,容易推广、应用;CN201180048384.9公开了一种提供寡核苷酸标记和使用其鉴定物质的方法,使短时间内以高精确性分析痕量的物质成为可能;CN201210378767.9公开了一种为解决艺术品真伪鉴别而设计的认证鉴伪系统,涉及显微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数字编码技术、数字远程在线认证技术;CN201320070244.8公开了一种艺术品鉴定装置,结构简单,鉴定准确率高,可对艺术品进行无损鉴定。
  古陶瓷鉴定方面
  CN200410059686.8公开了一种宋代及以后瓷器的热释光断代方法,包括样品制备过程和热释光断代过程,可测定宋代及以后(少于1000年)瓷器的烧制年代,准确性优于常规热释光方法和前剂量热释光方法;CN200710041912.3公开了一种利用瓷器釉面气泡形貌特征鉴定古瓷器窑口和年代的古陶瓷显微科技气泡特征鉴定法;CN201210105856.6公开了一种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与现有的鉴定方法相比,具有科学性强、实用性强、鉴定结果准确等优点,可在古陶瓷真伪鉴定中推广使用;CN200710195655.9公开了一种古陶瓷羟基鉴定装置,具有激光拉曼光谱仪、电源,可以鉴别出被测古陶瓷的大致年代。
  古玉器鉴定方面
  CN200610090931.0公开了一种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传世高古玉器真伪鉴别方法,特点是建立出土古玉表层特征显微数码图像数据库和人工制伪玉表层特征显微数码图像数据库,用出土古玉真品特征视频图像与待鉴玉器视频图像进行对比,相同者鉴定为真,否则为伪;CN201210056533.2公开了一种古玉器的科学鉴定方法,利用检测仪器和设备测定古玉器真品及赝品的量化特征信息,分别建立古玉器真品和赝品的量化特征信息数据库,测取被鉴定玉器的量化特征信息,并分别与所述量化特征数据库中的古玉器真品和赝品的量化特征数据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其共性和差异点,以得出鉴定结论。
  纺织品文物鉴定方面
  CN201310209806.7公开了一种-基于氨基酸分析的丝绸文物纤维材质鉴别方法,可以灵敏地检测出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且样品需求量少,不会对文物造成太大的损伤,适用于丝织品文物纤维材质的鉴定。
  古钱币鉴定方面
  CN200620168706.X公开了一种古钱币光学测视分析仪;古砖鉴定方面,CN200310111368.7公开了一种定量测量古砖腐蚀度的方法;出土木料鉴定方面,CN96119713.7公开了一种评定木料完好度、腐蚀度的方法,而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申请(专利权)人
  从图表6文物鉴定领域申请(专利权)人构成来看,个人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4.9%;其次是工矿企业,为18.9%;大专院校排名第三,为13.5%;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最少,仅为2.7%。
  个人专利申请量大,一方面说明该领域技术门槛较低,较容易进入;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专利转化、运营前景不容乐观。
  通过图表7文物鉴定领域申请量排名前五申请人比较可以发现,该领域申请集中度低,排名第一的申请(专利权)人申请/专利量仅为6件;从技术布局来看,除了孙欣在文物鉴定仪器领域外,其余都分布在字画鉴定领域。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定瓷拍卖一季度内四件创纪录  定窑瓷器无疑是近两年来高古瓷拍卖交易的明星拍品。  今年4月8日,从4000万港币起拍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图一)在香港苏富比拍至1.4684亿港币,这件直径22.2厘米的定窑碗成为继2012年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2.0786亿港币成交之后的第二件亿元高古瓷。  巧合的是,这两件高价瓷器都曾经英国知名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妇(Alfred and Ivy clark
期刊
多种青花料的使用,为明代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钴,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产地可以分为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  进口青料为产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型青料,烧成后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结晶斑,下沉并渗入胎骨,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后填色一般,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绘制的图案线条有晕散的特点。  国产青料种类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属于低铁型青料,
期刊
徐悲鸿手札一直是研究徐悲鸿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最近在云南昆明发现两封徐悲鸿书札,其中一封信反映了1942年徐悲鸿丢失《八十七神仙卷》的史料信息。可以说这封书信填补了徐悲鸿研究的一项空白。  1942年1月,徐悲鸿经由新加坡、印度、缅甸转道至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云南的滇缅边境古城保山,随后来到昆明小住一段,随身携带《八十七神仙卷》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昆期间徐悲鸿寓居于云南大学映秋院,与留法同学
期刊
古代西藏西部包括今阿里地区和拉达克地区。拉达克位于喀什米尔东南部,阿里地区以西。有关阿里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史籍记载,阿里地区的“象雄文化”是西藏的古老文化之一(象雄古国,也是苯教发源地),至公元7世纪末,吐蕃王朝收复象雄。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后,吐蕃王朝后裔吉德尼玛衮于9世纪末逃往阿里,受到了普兰土王的礼遇,并娶土王的女儿为妻,最终被推举为王
期刊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尊者,她的形象和居住地在我国最早的神话书《山海经》中就多有反映。其《西山经》中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后及五残。”其《大荒西经》有:“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还有“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赤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枕具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荐首之具”,伴随人类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关于枕头的起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中国的枕具文化既已出现,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魏咸熙年间,因诛梁翼而得其玉石虎头枕,枕下篆书“帝辛”二字,因此断为“帝辛之枕”。尽管对于枕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春秋战国时枕已普遍流行。又有《淮南子》记载:“楚将子发好技道之士,有善偷者
期刊
今人收藏明清家具、文玩清供,面对的是一件件脱离了原有书斋环境的孤品,很容易落入重物质轻精神的窠臼。要想真正体验书斋文玩的魅力,还得回归到书房的环境之中。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书房是古代文人怡情翰墨、醉意诗书的精神乐园,尤其是明代文人书房,布局格调独具匠心,充满着闲情雅趣。书房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宅第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成为文人雅士躲进小屋成一统,追求精神快乐的乐园。与登高远游、泛舟湖上、饮
期刊
中国古代地毯最早产生于几千年前。几千年的发展成熟使其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大派系:宁夏毯、新疆毯、藏毯、蒙古毯、北京毯。在这五大派系毯中,宁夏毯因其清雅的风格及精良的品质得到早期清统治者高度的重视,成为古代地毯中的珍品。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东迁归顺大清朝。康熙皇帝将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划为和硕特部驻地,并立阿拉善厄鲁特旗。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在阿拉善设
期刊
带钩是古人衣着佩束腰带的一种饰件和实用器物,也作为贵族和文人武士钩系革带的钩挂之物。带钩不仅仅是日常所需的实用之物,也是尽显身份的装饰品,是其身份与职位的象征。  带钩一般分大革,革带两种。大革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由于质地是布帛,不太容易保管,所以保存完好的少之甚少。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像大革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
期刊
2012年9月1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洁白恬静——故宫博物院定窑瓷器展”,举办定窑瓷器学术研讨会后,北京艺术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先后推出定窑瓷特展。北京故宫的展览以展示院藏定窑瓷器为主,辅以定窑遗址、临安市钱宽墓、西安市火烧壁窖藏以及湖南几处墓葬考古发现所得,反映了传世和出土定窑瓷器的风貌。台北故宫的展览侧重定窑瓷器的纹饰,从不同时代的器型与纹饰演变展现定窑花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