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子不语》狐女形象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聊斋志异》与《子不语》是清代文言志怪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都记载了大量鬼狐花妖的故事,其中以狐女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故本文就两书中狐女形象做比较研究,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本源。
  【关键词】:《聊斋志异》;《子不语》;狐女
  在浩瀚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女”的形象几乎贯彻始终,这些被塑造出来的狐仙绝色,大多是不善的。《藝文类聚》卷95引《名山记》云“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狐是妖兽,且最早的狐女只是与男主人公存在着生理关系,不涉及到情爱交流这一层面,这也是早期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狐女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人狐恋故事的集大成者,全书近五百篇作品中,写狐或涉猎狐的有八十余篇,而写人狐相恋的约占三分之一,如《青凤》《胡四姐》《小翠》等等。随之而后的《子不语》共三十四卷(包括续子不语),涉猎狐精的有三十七篇,描写狐女的有二十三篇,数量上远逊于《聊斋志异》。即便如此,二者在狐女形象的塑造上亦存在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聊斋志异》《子不语》狐女形象的相同之处
  (一)狐女有善恶之分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是温柔可亲的绝色佳人,如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胡四姐(《胡四姐》),知恩图报的小翠(《小翠》)等。但也存在着祟人不安的恶狐形象,如《狐入瓶》《焦螟》《伏狐》等篇都记载恶狐劣迹。袁枚的《子不语》同样如此。有善解人意、替人做媒而成人之美的温柔佳人(《喀雄》),也有相貌粗恶,吸人阳气,毛孔腥臊,所经之处,皆有余臭的恶狐(《狸有表兄》《<东医宝鉴>有法治狐》等)。如果将两书中的狐女分类,即可分为善狐与恶狐两大类。
  为何会出现善狐与恶狐之分?钟雯《四大禁书与性文化》一书云:“男女性攻击的本源在于男女之间的性恐惧。……男人对于女性的自相冲突的理解,实际上来自于男人对女人的玩弄与恐惧的心理。”[1] 此可作狐女故事中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恐惧所致。同时,使男人迷惑而恐懼的对象,也往往通过置换作用而使这对象成为美好者,成为庇护自己者,这与先民视猛兽为图腾的心态是相近的。这其实也是男性们的心理事实,是一种幻想,在此一幻觉的世界里,他们得以解除恐惧,他们与狐、与鬼与女人是同等的,是相互爱恋的,互不侵害的。集此上二条,恶狐与善狐,一是来于恐惧,二是来于渴望。这是从心理上谈,也是从生理上谈。
  (二)狐女的主动性与非正当性
  无论是在《聊斋志异》还是在《子不语》中,狐女与男主人的结缘大多是狐女自荐枕席的结果。寥寥孤夜,一女子夜来叩门,书生启门延入,则倾国之姝(《聊斋志异·莲香》);或见一美妇倚楼窥,男子亦目挑之,妇便腾身而下,与之欢好(《子不语·陈圣涛遇狐》)等等。
  不仅是在《聊斋志异》与《子不语》两部书中狐女具有主动性,在中国许多神话与传说中,往往男人属于被动的一方,而女人则是发动者。女性的主动,这可能与记载或讲述这类故事的是男性有关,他们出于类似于“面子”这种东西,而将他们的生理需求说成是由女性的主动而撩拨起来的。同时,也可能与男性本身在性活动中的某种被动行为有关。在动物界一个雄性要想得到雌性的青睐,首先要通过与其他雄性的角斗,而雌性在选择胜利者与之交媾时,显得好像是个主动者。雄性在获得与雌性交媾前要首先付出力斗的代价,他便好象处于一个被选择的地位。这种由动物而人的看似“被动”的东西,可能也成为神话传说中狐女主动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狐女通常被看作是惑人的“情妇”的化身。西人汉斯—约尔格·乌特(德)在叙及中国的狐狸故事时,这样说:“这种动物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特征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即认为狐狸能够变为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女人。母狐作为传统婚姻体制的反面形象出现。她的美丽与贪婪和欺骗相联,与立于社会标准之外的美丽妇女的表现相似。”[2]这种说法是颇中实际的,这也证明了狐女故事,多呈一种非正常的婚恋形式。此由神话传说演变开来,便成为一种“社会标准之外的”婚恋行为,而狐女也就是“情妇”的化身,也就是“传统婚姻体制的一种反面形象”了。
  二、《聊斋志异》《子不语》狐女形象的不同之处——狐性与人性孰轻孰重?
  《聊斋志异》是人狐恋故事的集大成者,它是那个时代作者笔下理想男女爱情的缩影。蒲氏笔下的狐女不仅秋波流慧,人间绝丽,更是红袖添香、善解人意,给予形只单影的男子心灵的慰藉。此外,狐女同样恪守礼道,具有羞耻之心。如在《红玉》中冯生与红玉私定终身,被其父发现而训斥红玉不守闺戒,既自玷,而又以玷人。红玉愧然道:“亲庭罪责,良足愧辱!我二人缘分尽矣。”生曰:“父在不得自专。卿如有情,尚当含垢为好。”女言词决绝,生乃洒涕。虽与冯生道别,但怜惜冯生家贫不能娶妻,乃送冯生白金四十两以娶亲。蒲氏更是夸赞其为“狐亦侠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聊斋志异》中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 蒲松龄将浪漫主义浸入到其所塑造的狐女角色中,使之具有古代完美女性所应当具有的特点。
  狐女即使化身为人,也是狐狸所化,就必然带有狐性。比如狐女所拥有的倾城之姿,岂是一般妇人所能及?在动物界中的狐狸,皮毛顺滑,眼神灵动狡黠,倒三角形的脸型更符合男性心目中美艳佳人的形象。除此之外,狐狸生性狡猾,牙呲必报,从偷人器具使用的狐精(《聊斋志异·狐嫁女》)以及争风吃醋的胡三姐(《聊斋志异·胡四姐》)身上都有所呈现,但总体来说,蒲氏笔下的狐女人性大于狐性。
  袁枚笔下的狐女同样人性与狐性俱存。有知恩图报的狐女:有本为桐城秀才的吴子云,因有狐女帮助官至翰林,后又因有狐女提点而逃避死劫(《吴子云》);有才华横溢的狐女:风雅狐女教李生作诗填词,二者互相唱和,欢好几年后离去(《李生遇狐》)等。但更多的是心胸狭窄、牙呲必报、喜好祟人作怪的狐女,如迷惑少年,作淫声秽语,令人难闻(《吴二姑娘》);如有所恩怨便将其家当扫荡一空(《铁公鸡》)等等。《子不语》描写狐女的二十三篇故事中,仅有六篇所叙之事为通人性的善狐,其余皆为祸乱人间的恶狐。可见,袁枚笔下恶狐作恶多端的劣根性的一面,远远甚于狐女人性美的一面。
  狐女所具有的人性与狐性表面看起来是相矛盾的,但是蒲松龄即不避讳写其狐性,而又更着力于写其人性,二者相反相成,和谐于作者笔下,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使人见之忘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一方面,袁枚远逊于蒲松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聊斋志异》《子不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两书所塑造的狐女形象的异同。无论是蒲松龄还是袁枚,他们笔下的狐女既有知恩图报、善解人意、温柔可亲的善狐,也有作恶多端、睚眦必报的恶狐。而且狐女在面对男性主人公时都具有主动性,并且狐女通常被视为“情妇”的化身,这种男女关系存在着非正当性。
  除此之外,《子不语》中的狐女故事和情致婉转、引人入胜的蒲氏狐女故事相比,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略显粗略。蒲氏笔下的狐女超凡脱俗又笃于人情,充满人性美,甚至具有许多人类都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人性大于狐性,而《子不语》则相反。但二者所塑造的狐女形象,同样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钟雯:《四大禁书与性文化》.哈尔滨出版社.1993.P251
  [2]《民间文学论坛》.1991.1.P85-86
其他文献
【摘要】:《四朝代》通过现实主义的对细节真实的描写以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实地反映从曼谷王朝五世王中期到八世王末期半个多世纪泰国上层社会生活。  【关键词】:现实主义;历史;典型  一、《四朝代》主要内容  文章主人公帕瑞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改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10岁时,被送入宫中教养。在宫中有一
期刊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
期刊
窗边的栀子花又开了……  ——题记  我凑近,那阵香便沁入人心。它的味道很是浓,如同一个玻璃罩将我笼入其中。  又是夏至!  我曾见过它,儿时的我对它却没有记忆。那天清晨,小雨将至,我撑伞漫步于庭院中,便嗅到一股清香。香味并不有着玫瑰那样的倔强,亦不是茉莉那样的幽静,只是多了几分洁净,几分高雅。寻香而去,看到几棵大树,上面开着洁白的花儿。花心很大,竟显得有些张扬,却掩盖不着它的美。这树似乎是一种常
期刊
岁月的剪影流淌在文字间,留下的爱与恨在云中白鹤的声声鸣叫后物是人非。故事是别人的,但是故事中的灵魂却渗透在每个人或有或无、亦或相似的情感经历中。岁月亦是一双精巧的手,将时间折叠成千纸鹤,折进人心,也折进西厢轻掩的门扉。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莺莺传中描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不同,《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爱情故事。  
期刊
一直都爱栀子,爱它的味,它的花,它的情……  ——题记  栀子的味道浓烈别致。  初夏,一树的栀子微微动了。很是茂盛。风轻拂过,栀子花便随风摇曳,香气扑鼻,让人在这艳阳似火的时刻。也能感到明净与清凉,陶情适性。远远地,那香味很是浓烈,把整個庭院包围。  走近,那清香伴着雨后泥土的芳香,夹着早晨空气中的暗香,香飘四溢,在我脑海中弥漫开来。我踮起脚尖,仔细地嗅那种香味。没有茉莉的清澈,没有玫瑰的宜人。
期刊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鲁迅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悠长的,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期鲁迅曾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民族主义植根于他的心里,不仅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股新鲜并充满活力的力量被注入。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
期刊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臺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
【摘要】:《艺术作品的本源》核心是:艺术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这个问题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有很多哲学家在思考,并且已经有了很多的解释和结论。而海德格尔却从新的立场上使用新的方法作出了解释和解答。这新的立场是存在主义,而新的方法则是现象学。  【关键词】:艺术本质;艺术作品;物因素  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  作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一生著作丰富,他试图通过其后期代表作
期刊
“回心与转向”是日本竹内好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也由此引发了其后日本鲁迅研究所争论的诸多问题。“回心”是竹内好针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代表日本文化特征的“转向”。在竹内好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一个死与生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和回心与转向的关联之处又在哪呢。  转向与优等生文化相关联,是将其他优秀的文化直接生搬硬套过来,把其他优秀文化的表象移植过来,直接达到表面
期刊
【摘要】:普希金是爱情诗的创作大师,?致凯恩?可谓是其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人们在为其意之美、情之切着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该诗的韵律与结构。因此笔者希望在诗歌理论的引导下对?致凯恩?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让读者重新认识旷世经典。  【关键词】:致凯恩;诗歌理论  通常我们提到的诗歌是一种狭义上的概念,即“一种以富有节奏韵律感的语言抒发强烈感情的文体。”俄语诗歌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俄语诗歌的每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