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鲁诺·鲍威尔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其对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具有时代价值,而马克思则通过《论犹太人问题》论证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提出人类解放的路径。从中我们可以初窥马克思对经济才是人类解放的最终根源认识的思想萌芽。
关键词: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十九世纪中叶,犹太人问题在德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布鲁诺·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以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对犹太人问题作出回复。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鲍威尔的思想,并对犹太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人类解放的路径。
一、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
(一)犹太人问题的产生
翻开欧洲的历史,我们看见,由于坚持独特的信仰,犹太人处于一种被歧视的社会环境中。而在德国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国家,犹太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随着德国的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当犹太人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身份走上历史的舞台时,他们便开始主张他们的政治权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固有利益却不断实施打压举措。由此矛盾产生,犹太人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解决
针对于此,鲍威尔从两个方面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消除宗教对立、废除宗教。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废除宗教。他把犹太人问题单纯的归结为宗教束缚和政治解放的矛盾问题。他认为只要德国完成政治解放就能解决犹太人问题。
(三)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马克思认为“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
1.对所谓基督教国家的批判
在对基督教国家的批判上,马克思与鲍威尔有着他们的一致性。然则,马克思思考的更加透彻。马克思认为,以宗教为国家基础而对其他宗教抱排斥态度的国家是非国家。这样的国家形式上是国家制度,但是实质上这个国家制度也只不过是经历过宗教洗礼的产物。
2.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答案
随后,马克思提出,政治解放也并非解决宗教问题的最终方法。犹太人问题的解决途径终将回归世俗。
在政治解放国家,宗教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并不冲突。马克思针对于此精辟地指出,宗教问题只是市民社会的世俗现象,并非造成世俗社会存在的原因。宗教事实上是国家的一个一般前提,矛盾因子深深根植于国家的本质之中。
因此,鲍威尔仅仅把犹太人的解放诉诸于个人抛却现实存在朝向精神的发展,没有找出宗教问题产生的根源。而马克思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能彻底消除宗教矛盾,所以仅仅将矛头指向国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向国家存在的基础——市民社会,从政治批判转向社会历史批判。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放在世俗社会,转向对矛盾根源,也就是经济根源的分析。
二、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转向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后,他通过对政治解放后的国家的世俗根源的探究,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本质,反思市民社会中存在的犹太精神所带来的个体身上的金钱异化,最终将个体获得自由的途径指向了经济根源。
首先,政治解放后市民社会领域人权的确认问题就是世俗分裂之一。鲍威尔认为人权与信仰不可兼得。但是马克思认为人权与宗教信仰自由具有相容性。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权中的“人”应当是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市民社会中的人,人权是可获得的。
其次,世俗分裂的出现推动政治国家沦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人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个体自由的实现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与活力的同时,更加人自私自利的本性也逐渐暴露。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最终成为了实现自身私人利益的工具。
最后,正因为政治桎梏的摆脱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利己精神随着政治解放而挣脱其束缚。资本主义经济自身所带有的天生的逐利性使得世俗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被沾染上金钱的色彩。
政治生活实践中目的的实现推动了经济基础成为了主导社会的因子。资本主义经济浪潮的来袭,人也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支撑的民主制下的政治自由的人,成为了利己的人。政治权力成为了为市民社会中个体的自由保驾护航的工具,为利己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那么,对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马克思开始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指出,要想消除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只有把人从资本主义经济的逐利性中解放出来,才是犹人的解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消除人经商牟利的现实活动,那就必须消除私有制。馬克思在此时已经认识到了消除私有制的必要性,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
因此,在对宗教、对政治国家、对现实的市民社会关系的异化、对世俗现实以及犹太精神进行了批判之后,马克思最终提出了社会解放的理想和目标。
三、评析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以宗教问题为引,打开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的虚伪性的批判大门,随后深入挖掘政治国家宗教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将答案导向了世俗社会的经济基础。
虽然《论犹太人问题》这一文章发表时间较早,当时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没有确立,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思考,还处于对政治、哲学、及法的批判,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未全面和系统性地展开。但是,从其理论逻辑来看,我们依旧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在马克思对人类解放路径的研究之中,他最终还是将问题的答案定位于世俗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在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目标上,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萍.重新辨析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从《论犹太人问题》到《神圣家族》[J].哲学动态,2019(07):45-53.
[2] 贾利民.论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08(01):62-66.
[3] 王志军.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J].北方论丛,2008(01):119-122.
[4] 于永成.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6-75,244-24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5.
关键词: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十九世纪中叶,犹太人问题在德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布鲁诺·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以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对犹太人问题作出回复。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鲍威尔的思想,并对犹太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人类解放的路径。
一、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
(一)犹太人问题的产生
翻开欧洲的历史,我们看见,由于坚持独特的信仰,犹太人处于一种被歧视的社会环境中。而在德国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国家,犹太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随着德国的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当犹太人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身份走上历史的舞台时,他们便开始主张他们的政治权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固有利益却不断实施打压举措。由此矛盾产生,犹太人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解决
针对于此,鲍威尔从两个方面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消除宗教对立、废除宗教。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废除宗教。他把犹太人问题单纯的归结为宗教束缚和政治解放的矛盾问题。他认为只要德国完成政治解放就能解决犹太人问题。
(三)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马克思认为“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
1.对所谓基督教国家的批判
在对基督教国家的批判上,马克思与鲍威尔有着他们的一致性。然则,马克思思考的更加透彻。马克思认为,以宗教为国家基础而对其他宗教抱排斥态度的国家是非国家。这样的国家形式上是国家制度,但是实质上这个国家制度也只不过是经历过宗教洗礼的产物。
2.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答案
随后,马克思提出,政治解放也并非解决宗教问题的最终方法。犹太人问题的解决途径终将回归世俗。
在政治解放国家,宗教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并不冲突。马克思针对于此精辟地指出,宗教问题只是市民社会的世俗现象,并非造成世俗社会存在的原因。宗教事实上是国家的一个一般前提,矛盾因子深深根植于国家的本质之中。
因此,鲍威尔仅仅把犹太人的解放诉诸于个人抛却现实存在朝向精神的发展,没有找出宗教问题产生的根源。而马克思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能彻底消除宗教矛盾,所以仅仅将矛头指向国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向国家存在的基础——市民社会,从政治批判转向社会历史批判。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放在世俗社会,转向对矛盾根源,也就是经济根源的分析。
二、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转向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后,他通过对政治解放后的国家的世俗根源的探究,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本质,反思市民社会中存在的犹太精神所带来的个体身上的金钱异化,最终将个体获得自由的途径指向了经济根源。
首先,政治解放后市民社会领域人权的确认问题就是世俗分裂之一。鲍威尔认为人权与信仰不可兼得。但是马克思认为人权与宗教信仰自由具有相容性。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权中的“人”应当是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市民社会中的人,人权是可获得的。
其次,世俗分裂的出现推动政治国家沦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人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个体自由的实现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与活力的同时,更加人自私自利的本性也逐渐暴露。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最终成为了实现自身私人利益的工具。
最后,正因为政治桎梏的摆脱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利己精神随着政治解放而挣脱其束缚。资本主义经济自身所带有的天生的逐利性使得世俗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被沾染上金钱的色彩。
政治生活实践中目的的实现推动了经济基础成为了主导社会的因子。资本主义经济浪潮的来袭,人也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支撑的民主制下的政治自由的人,成为了利己的人。政治权力成为了为市民社会中个体的自由保驾护航的工具,为利己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那么,对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马克思开始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指出,要想消除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只有把人从资本主义经济的逐利性中解放出来,才是犹人的解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消除人经商牟利的现实活动,那就必须消除私有制。馬克思在此时已经认识到了消除私有制的必要性,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
因此,在对宗教、对政治国家、对现实的市民社会关系的异化、对世俗现实以及犹太精神进行了批判之后,马克思最终提出了社会解放的理想和目标。
三、评析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以宗教问题为引,打开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的虚伪性的批判大门,随后深入挖掘政治国家宗教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将答案导向了世俗社会的经济基础。
虽然《论犹太人问题》这一文章发表时间较早,当时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没有确立,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思考,还处于对政治、哲学、及法的批判,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未全面和系统性地展开。但是,从其理论逻辑来看,我们依旧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在马克思对人类解放路径的研究之中,他最终还是将问题的答案定位于世俗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在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目标上,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萍.重新辨析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从《论犹太人问题》到《神圣家族》[J].哲学动态,2019(07):45-53.
[2] 贾利民.论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08(01):62-66.
[3] 王志军.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J].北方论丛,2008(01):119-122.
[4] 于永成.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6-75,244-24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