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的精细化落实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就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体质健康管理(简称“五项管理”)提出明确要求。纲领已有,重在行动,只有落细落实落到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 五项管理 作业 睡眠 课外读物 体质健康 手机
  为回应广大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期盼,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就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体质健康管理(简称“五项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各地相继转发,推出落实性举措,旨在推动“五项管理”落实落细落到位。笔者试结合实际与实践,从“问题及分析”“矫正及措施”两个层面分别提出思考、策略与主张。
  一、加强作业管理,让学习任务精起来
  学生作业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受教育者角度,可以巩固新知,形成相应技能;从教育者角度,可以检验自身课堂教学效度,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改之初,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中,从上到下对家庭作业布置的量及完成时长就有明确规定,然而在实际家庭作业布置中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学校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因此“成绩”显著,“名声”大振,受到“肯定”。
  再者,家长和社会的“舆论”认为,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的教者“不尽职”,有的干脆私下购些习题集、大试卷,让孩子苦战题海。在一些地区,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借“教学质量”对教师说三道四,尤其那些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有识之士”,为狠抓“教学质量”摇旗呐喊,其结果忙了教师,累了学生,机械抄、重复练在所难免。在推行课后服务的当下,更有一些学校误读这种服务,借“抓差补缺”提升“质量”之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
  加强作业管理,就要让学习任务精起来。作业有课内外之分。课内作业是教师授课之后,当堂让学生进行的书面练习,应当在课内完成。设计课时计划时,要安排学生作业的环节,保障学生作业的时间。作业设计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形式多样,且要份量适中。学校要不定期检查学生课内作业的质与量,进行公开评价与指导。
  课外作业,含家庭作业,教者要遵循作业量的规定,在题目设计、类型选择上下功夫,力戒机械重复,要体现巩固性、发展性、层次性。
  无论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增加实践型、个性化作业。教育学生要按时、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教师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作业反馈,不得由学生或家长代为批阅。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任课教师课内外作业布置的质与量,共性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谈。同时建议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不要给孩子大量报兴趣班,避免占用孩子休息时间,额外增加孩子的身心负担。
  二、加强睡眠管理,让学生元气足起来
  充足的睡眠是孩子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国家已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睡眠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者应知的常识,但不少中小学却做着违背常识的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小学生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统一上课时间是不早于规定的时间点,但学生到校依然提前,认为只要不是上课,组织学生读书、检查作业、讲解习题都可以,其实这是变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诱导学生早到校。有学校从“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中寻找“依据”,为引导学生早到校寻找“理由”,可谓用心良苦。
  加强睡眠管理,就要让学生的元气足起来。落实中小学生睡眠管理要求,根子在校长,配合在家长。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相关规定,合理安排学生课间休息和上、下午上课时间。夏季要做好午休管理,保证学生有30~40分钟的午休时间,并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就相关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就家校协合而言,学校要引导和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制订居家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准时、按时的睡眠习惯有利于形成生物钟,有助于孩子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控制室内适宜的亮度、温度及湿度。
  三、加强课外读物管理,让学生底蕴厚起来
  在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时代背景下,各学校都普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读物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推荐分“必读”篇目与“选读”篇目,不过学生能真正把这些篇目读完非常困难。如推荐篇目不能满足阅读,学校应当“开放”图书馆(室)中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给学生阅读。如图书数量还不够,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到正规书店选购。
  加强读物管理,就要让学生底蕴厚起来。课外读物管理关键在于学校守住第一道“防线”。一是校长或班主任、科任教师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让学生“被自愿”征订或购买课外读物,包括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订购或强迫、诱导、暗示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教辅资料;二是校长不要随意间接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征订或使用各类专题教育读本及练习用本;三是不要无原则接受“上级”相关人士变相摊派与转嫁。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要真正扎紧制度的“笼子”。
  另外,引导家长到正规书店或者新华书店网上书城购买孩子的课外阅读书目,除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必读书目外,家长要注意其他阅读书目内容的把关,对有违公序良俗、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物资料要坚决抵制。
  四、加强体质健康管理,让学生体魄强起来
  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最基本的是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具体落实上,一些中小学与此“刚性”要求大相径庭。一是质量观狭隘,搞“阴阳课表”,一份应对上级检查,一份用于实际执行。二是评价观片面,因体育课程评价起来相对“复杂”而简而化之,甚至不了了之。三是以所谓安全打掩护,把学生看管得死死的,活动空间除了教室就是厕所,户外活动几乎绝迹。校园体育运动会也追求“短平快”。   加强体质健康管理,就要让学生体魄强起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学校和教师理应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战略高度,落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各项要求。
  树立全面质量观,在“上好”上下功夫。各校都有符合本校校情的教学研究活动及形式,但体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因此,学校在学期初学科教学研究的安排上要将各类课程同计划、同布置、同要求、同落实,不能“厚此薄彼”。
  确立科学评价观。正确有效的评价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课程最直接的评价就是现场抽测学生体能、技能、技巧情况。体育课程的落实,功在平时,重在过程,导在评价。
  科学调配体育课程师资。随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体育等课程师资紧缺的局面得到了改善,相反,语、数、英学科师资力量在一些学校略显不足。有学校让体育专任教师改教语、数、英学科,笔者觉得不足为取。体育专任教师应当在其专业岗位上发挥专任作用,语、数、英学科教师数量不足,可以阶段性兼教双班,同时向上争取师资。体育专任教师暂时缺乏的,可由有相应特长的教师兼教,但兼教不能变成“不教”,比如,数学教师兼教体育,把体育课改上数学课,或者布置学生完成学科作业。
  丰富体育活动,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展,每天保证一小时在校锻炼时间。除了上好体育课程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心、强健体魄。
  五、加强手机管理,让学生精神富起来
  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关注。手机管理涉及家长多些,只要宣传沟通到位,家校协作到位,辅助措施到位,管理难度不大。这当中,主要存在如下三种情形:一是课堂上精力分散,总想触摸手机;二是完成作业时不独立思考,利用手机查找答案;三是课余沉迷网络和游戏,耽误学习,身边的反面案例令人心痛,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者亦有耳闻。因在线打赏或游戏付费导致父母与子女矛盾的也不在个别,甚至由此走上不归路。
  加强手机管理,就是要让学生的精神富起来。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一是教育宣传要耐心。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集中宣讲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包括电脑、平板)的危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自控品质。要向家长讲明,其子女如何使用手机、手机费是多少等等,原则上只有家长管得了,家长要积极配合,主动担责。
  二是言传身教要当先。教师和家长都要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利用手机玩游戏、刷抖音。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接打手机,更不得在学生读书、做作业期间看新闻、发微信、聊QQ。
  三是家庭氛围要温馨。提示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多和孩子交流,防止孩子因为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
  四是严禁孩子利用手机查找作业答案。教师和家长都要告诉孩子,不会的作业,可以等第二天听任课教师统一进行讲评。利用手机查找答案,会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惰性思维。
  五是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带入课堂,确需带入的应交班主任统一管理。上课期间,家长有特殊情况需要找学生,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也可以联系学校电话。对于留守儿童和家庭特殊的学生,确实需要与孩子交流的,可以让家长购买不能上网、不能玩游戏的老人机给孩子使用,同时要做好合理管控。
  “五项管理”的關键在于直面问题,落实措施,只有这样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廖丽芳.教师设计好作业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Z].2012-10-22.
  [3] 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Z].2021-03-31.
  [4] 吴夕龙.“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管理”[J].江苏教育,2018(07):77-78.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要  逆商在中小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逆商的培养对提升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前对中小学生逆商培养的迫切需求,分析当今中小学生的逆商表现,探索中小学生的逆商培养策略,对于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逆商 逆商表现 逆商培养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指的是人们在面对逆境或者挫折时所表
摘要  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既可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也可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却存在双重困境:一方面,从教师主体来看,受经济补偿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对农村交流任教存在认知局限、对农村任教职业发展的潜在隐忧等因素的影响,城镇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另一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受城镇学校对待教师交流上态度消极以及缺乏适应农村教学环境的专业能力的影响,城镇骨干教师不能
摘要  U-S(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研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深入开展须重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互动,以生成实践性理论。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互动包括知识话语互动、知识思维互动与知识价值互动三种基本形式。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互动需要建构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促进知识话语的认知适应;转换研究范式,形成实践研究思维;运用公共理性,达成知识价值共识。  关键词  U-S合作教研 实践性理论
摘要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在不同课型中的表现有所差异。以小学英语课程中所涵盖的三种不同课型——对话课、单词句型课和阅读课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视频分析法,从陈述行为、呈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对不同课型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内容、目标、方式、主体四个维度的定量分析,进一步统计、对比,得出不同课型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课型教学行为内容分布差异较大,不同课型均以呈示行为达成教学
摘要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领域框架、形态独立的课程组织,与其他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且不能相互替代。博物馆馆藏教育资源丰富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馆校双方如何加强合作,怎样充分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值得我们去探究。  关键词  
摘要  中学班主任往往因兼任本班任课教师而形成双重角色。通过分析双重角色的工作逻辑并探寻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发现,学生与双重角色之间的期待不同,双重角色职能存在差异且相互影响。班主任通过德育工作便于在教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教学互动利于消解班主任威严、增进师生情感,为德育提供便利。双重角色加强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然而双重角色也意味着双重压力,难以平衡二者时,不仅班主任容易陷入困境,
摘 要 理解是学习者的必然追求,对数学理解的评价也应该是多维度、多视角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利用表现性评价,明确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制定评价标准,拓展评价主体,能更好地展现学生数学理解的水平。  关键词 数学理解 表现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 “大树有多高”  理解是学习者的必然追求。数学理解,既包含“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化地理解知识”双重目标,也
摘 要 5月下旬,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文件,将“五项管理”实地督查作为本年度教育督导一号工程。“五项管理”作为新兴事物,对督导方式方法提出更新、更高、更实、更严的要求,需要教育督导工作者转变思路,更新观念,突破障碍,寻求路径。力求做到数据求真,筑牢督导根基;指导求实,推动问题解决;问责求严,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五项管理”督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五项管理 督导 长期机制  2
摘 要 生活实践场域对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根据其特定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自觉的主要方式之一。劳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是学生体悟生命、形成韧性品质的最佳途径。生活场域中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增加其生命的厚度、拓宽其生命宽度以及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超
摘要  研学旅行是一项旅行体验与探究学习深度结合的教育活动,以教育性为根本属性,其本体功能应为教育功能。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导致研学旅行流于“重游轻学”的形式主义,沦为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和在校教师职责缺位的借口,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有违我国提倡研学旅行的初衷。因此,必须审视研学旅行的功能特性,厘清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以期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合理回归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