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变化中浅析绑架罪的犯罪客体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起草刑法至1957年草拟的刑法草案第22稿,以及以后陆续修改的草稿(共33稿),都没有规定绑架罪,1979年刑法也没有设置绑架罪。“之后的司法实践中,对于以绑架人质的手段进行勒索财物的案件,一般是按抢劫罪定罪处
  罚。”[1]
  进入90年代,1991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增设了绑架妇女、儿童罪和绑架勒索罪。其中,第二条第二、三款对1979年刑法作了补充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儿的,以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1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其后根据综合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以及对于绑架罪客体的学界争议,1997年修订刑法时,立法机关不仅吸收了《决定》中关于绑架行为的相关规定,同时考虑到绑架罪的实际情况将《决定》中的绑架勒索罪修正为绑架罪,其外延包括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和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以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并就特定情形的绑架罪设置了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即死刑。刑法第239条具体表述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针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当中,将第239条修改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修正案对于绑架罪法定刑的修改,不仅是根据司法实践具体情况做出的合理修正,同时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绑架罪的处理具有积极作用。
  从我国刑法关于绑架罪的立法沿革来看,对于绑架罪客体的争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立法的不明确,同时绑架罪相关立法规定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对于绑架罪客体的争论同时也是一个对绑架罪立法规定分析和梳理的过程。
  关于绑架罪的犯罪客体,在刑法理论界却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为“简单客体说”,该说认为绑架罪侵犯的是单一客体,但表述各有不同。有的主张“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2];有的主张“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3];还有的表述为“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健康权或生命权”[4]等等。简单客体说的学者主要是从绑架罪所归属的章节出发,认为绑架行为所侵犯的最根本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绑架行为在最初被作为犯罪处理的时候就是出于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为手段以此来要挟国家、集体并以此取得除财产利益之外的其他非法利益的绑架案件还比较少见,因此并未在立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第二种观点为“复杂客体说”,该说认为绑架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在具体表述上也有不同。有的表述为“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5];有的表述为“绑架罪的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以及公私财产所有权”[6];还有的表述为“绑架罪的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但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如国家安全等),并非单一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7]复杂客体说的学者从绑架罪行为本身出发,认为绑架行为既侵犯被绑架人的人身权利,同时侵犯了被绑架人之外的第三人包括国家、集体的自决权以及其他合法权利,这两种法益都是需要给予相同程度的保护的。随着学者对于绑架罪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绑架罪具体规定的不断完善,原有的简单客体说似乎并不能涵盖绑架罪客体的全部,因为在不同的绑架案件中,绑架人的目的以及行为方式并不相同。在97年之前,对于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以此要挟国家机关并提出非法要求的案件并不能够按照《决定》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因此,对于绑架罪客体的争论也愈发激烈。
  第三种观点为“并存说”,该说认为“勒索财物型绑架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人质型绑架侵犯的是简单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8]此类观点是在97刑法颁布实施之后提出的,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刑法将绑架行为规定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以及绑架他人勒索财物的行为,因此对于绑架罪侵犯的客体应该分成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这是绑架罪在97刑法中明确规定后出现的新观点,体现出立法的完善推动学术界新的讨论。
  对于绑架罪的犯罪客體,笔者同意复杂客体说。原因如下:
   首先,对于绑架罪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这一点,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但是正如上述观点所言,对于人身权利客体的表述并不一致,一部分学者主张绑架罪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绑架罪侵犯了人质的人身自由权利。笔者认为,绑架行为的实行会使人质的人身自由被完全剥夺,实际上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的权利,这是绑架犯罪对人身权利所侵犯的最基本部分。但一旦绑架行为既遂,即从被害人成为人质的那一刻起,其必然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成为行为人向第三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其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人身权利无时无刻不处于受侵害或威胁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所有绑架罪中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正是绑架罪的危害性大大重于非法拘禁罪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如果犯罪人采用暴力、胁迫方式实施绑架的,在人质的人身自由被控制之前,其人身权利中除人身自由之外的其他部分在事实上已经遭到侵害;如果行为人“撕票”,则被害人的生命权利也受到侵害了。绑架犯罪中,行为人通常会向第三方提出不法要求,这种不法要求既侵犯了第三方的自决权,其中很可能包含对第三方人身权利进行侵犯的内容。上述情况下,绑架行为侵害的法益是不确定的,在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同时,其他人身权的内容是否被侵害,侵害到何种程度是根据具体案件情况不同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绑架案件中,除人质的人身自由必然受到侵害之外,其人身权利中的其他不确定的内容也必然受到侵害或威胁。绑架罪对被害人人身权利的侵犯宽泛且不确定,从绑架罪的这一特征来看,主张绑架罪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这一上位的概括性定义更为确切,而且也有利于刑法对公民的人身权利进行全面的保护。
   其次,在“勒索型绑架”中,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这种类型的绑架在不同案件中有不同体现,有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并成功实施的;有在此目的支配下实行勒索行为而实际未获得财物的;也有在此勒索目的支配之下仅实施绑架行为,而因为种种原因未实施勒索行为的。前一种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的财产权利造成了实际侵害;而后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对他人的财产权利造成实际的侵害,但已经对他人的财产权利造成了威胁。因此,“勒索型绑架罪”在任何情况下都同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其客体是复杂客体。
   再次,在“劫持人质型绑架”中,行为人以获取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由于这种绑架人质的行为是在获取其他非法利益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行为人的绑架行为在侵犯了人质的人身权利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利益构成侵害或威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不同,此种绑架行为可能侵犯国家安全、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以及其他公共或者个人利益等等法益,因此,在“劫持人质型绑架”中,尽管行为人侵犯的第二客体在不同案件中表现不同,但其均表现为复杂客体。
   最后,笔者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某一犯罪所侵犯的具体客体都应该是同一类型的,要么是简单客体,要么是复杂客体,二者必居其一。作为绑架罪的直接客体应具有概括性,能包容我国刑法第239条所列举的两种情形,即“勒索型绑架罪”和“劫持人质型绑架罪”。绑架罪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是他人的人身权利,这是我国刑法第239条所列举的两种情形所侵犯的共同的社会关系,这样看来,第三种观点“并存说”认为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有时是复杂客体、有时是简单客体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综上,绑架罪首先必然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同时因为行为人的犯罪目的的不同,还必然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或者其他刑法保护的法益。由此可见,绑架罪在任何情况下都侵犯两种以上具体法益。从这一点来看,绑架罪侵犯的并非单一客体,而是复杂客体,但依“勒索财物型绑架”和“劫持人质型绑架”的类型不同,其具体侵犯的客体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王作富:《刑法分则事务研究》(上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5页。
  [2]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8页。
  [3]《中国刑法辞典》,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641页。
  [4]李晓明:《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5]何泽宏:《刑法学分论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6]同上3,第484页。
  [7]方益权:《论绑架罪罪名确定及其构成要件》,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69页。
  [8]梅胜:《新<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法律冲突辨析及修改意见》,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50-51页。
  (作者通讯地址: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其他文献
申诉和解作为检察机关在开展民事行政检察活动中的创新监督方式,在减少诉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因无法律的明确授权,而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笔者在肯定申诉和解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这种监督方式的优越性,以期确立这种方式的合法性,从而推动民行检察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一、申诉和解的含义  申诉和解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在检察
期刊
所谓执行和解,是指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如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愿自主协商并达成合意的行为。它既是当事人处分实体权利的一种行为,也是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一种方式。在契约自由与私权自治的民法理念得到极大张扬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执行和解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关于执行和解的性质、效力等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论。本文拟对执行和解及其与抗诉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一、
期刊
摘 要:恢复性司法是对以惩罚刑为主的传统刑罚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而产生的,通过引入赔偿、预防和平衡的观念,关注被害人的需要,注重和解,注重加害人的回归,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刑事司法模式。这对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引进恢复性司法具有其必然的内在规律和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使两者更好地统一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犯罪修复  
期刊
摘 要:基层检察院作为国家基层的执法部门,直接担负着为国执法的重任,每个工作岗位都会面临着一定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如何对执法人员和重要岗位责任人员实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是当前各级基层检察院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从必要性与重要性、路径和着力点、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基层检察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深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源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各种形形色色的受贿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大有屡禁不止,前“腐”后继之势。受贿犯罪的盛行,不仅助长了不正当竞争,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还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性。当前所指受贿罪已不仅仅包括财产性犯罪,还包括了非财产性犯罪,本文根据现今受贿罪发展趋势来分析当前主要受贿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对策。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对量刑建议的试点工作已推行多年,在量刑透明和公正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并适应法院量刑程序改革,有必要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全面推行量刑建议制度。但因为量刑建议制度前期在我国还没有全面推广,广大检察机关公诉人员对量刑建议制度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理论界对量刑建议制度也还存在一些不同争议,本文对量刑建议制度本质内涵进行一些阐述,希望对检察机关下一步全面推行量刑建议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
期刊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我国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专指执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职能的警察,司法警察参与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在侦查活动中处于何种法律地位?司法警察收集的证据在程序上是否合法,能否作为法庭证据使用?也就是说,司法警察是否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人员,是否享有侦查权,司法警察收集的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从实际办案看,目前这些问题都持否定态度,但是本人认为,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享有侦查权,在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现状,指出非法证据的排除在公诉实践中面临三大难题,并依据中西方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知,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操作模式,进而展望程序非法的界定及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公诉;程序违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证据采纳的统称。[1]此规则来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搞好检察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在检察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要切实尊
期刊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  一般来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就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其本质上仍是一种民事诉讼,可以说,这里的“附带”仅是形式意义上的,而“民事诉讼”才是其本质意义。但也正由于形式上的特殊,现实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才与民事诉讼区别开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