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经常处于保守、呆滞、被动状态。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思维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通过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让学生变得十分活跃,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另外改革考试模式,也可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想象力
非凡的成功离不开非凡的创造力。创造性无疑也是天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正如天才研究专家纳撒尼尔·赫什,在《天才与创造智慧》所述:“天才是创造,有才能的人是改造。”拿破仑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天才存在。”
我国著名的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性思维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便具有创造力思维,婴儿毁坏玩具,便是创造力思维的萌芽。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其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有了见解后便急于想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很多学生就能积极发言,大胆思维。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勇于求索的精神,强化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中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加强变式训练,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我们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事物不可能一直以一种方式、一个面貌出现。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不可以死板一套。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其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株树,去听听树的心声。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其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姚文忠主编:《教师科学素养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次印刷
[3]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次印刷
[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次印刷
[5]李建伟等主编:《中学语文学习园地》,河南《中学语文学习园地》编辑部出版,2002年3月总第303期
[6]张晓萍主编:《四川教育》,四川教育报刊社出版,2006年第7—11期
[7]周小山等主编:《文科爱好者》,成都文科爱好者杂志社,2002年第16期(半月刊)总第31期,2002年8月15日出版
[8]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组织编写:《组织教育活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想象力
非凡的成功离不开非凡的创造力。创造性无疑也是天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正如天才研究专家纳撒尼尔·赫什,在《天才与创造智慧》所述:“天才是创造,有才能的人是改造。”拿破仑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天才存在。”
我国著名的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性思维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便具有创造力思维,婴儿毁坏玩具,便是创造力思维的萌芽。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其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有了见解后便急于想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很多学生就能积极发言,大胆思维。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勇于求索的精神,强化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中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加强变式训练,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我们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事物不可能一直以一种方式、一个面貌出现。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不可以死板一套。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其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株树,去听听树的心声。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其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姚文忠主编:《教师科学素养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次印刷
[3]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次印刷
[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次印刷
[5]李建伟等主编:《中学语文学习园地》,河南《中学语文学习园地》编辑部出版,2002年3月总第303期
[6]张晓萍主编:《四川教育》,四川教育报刊社出版,2006年第7—11期
[7]周小山等主编:《文科爱好者》,成都文科爱好者杂志社,2002年第16期(半月刊)总第31期,2002年8月15日出版
[8]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组织编写:《组织教育活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