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学生做了大量课外人物传记的文言文练习,但我们向来关注的重点是文言文的知识点,比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至多再去积累一些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这么做仅仅只是关注了文言文知识点的积累,而完全漠视了传记对学生写作的积极影响。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文言文,一定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外传记文言文为突破点,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一、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资源库
素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有效积累素材是丰富写作资源库必要的一步。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素材还依然停留在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做了一千五百多次试验发明电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出《史记》,等等。
为什么文言文素材容易被学生识记呢?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题目学生都是作为作业或考题完成的,做题的前提必然是看文章,这至少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完整讲评的。有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有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全文梳理,这二次阅读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再者,我们讲完以后一般要整理或者背诵、默写其中的知识点,这就是三次阅读了。这样的三次阅读,较之于其它文章,学生自然对文言文素材印象深刻了。
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梁熙做官不为子孙谋利,他说子孙如果没有出息而积储丰厚,那么三蠹就要来了。他担心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这种素材多么具有社会意义,我们联系社会上的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他们正是依傍着父辈的权与钱,为非作歹。从“我爸是李刚”到被判十年的李天一,从房祖名到张默……正因为父辈的积蓄丰厚,而让他们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而缺乏了自律以及正确的金钱观。如果素材中能运用到粱熙为子孙考虑的精神,和如今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想必就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吧。
二、学习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传记文言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或者韵文,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等都非常外显。而每篇人物传记都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或是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或是侧面突出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且客观真实。
1.正侧结合
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通过侧面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中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这是从正面去表现卢象昇的英勇。而后文写到“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则是侧面描写,从敌人的惊惧慌乱和相互告诫表现了卢象昇的英勇骁战。如果没有对敌人等人物的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人物形象就略显苍白,所以正侧描写结合起来,让我们对其个性了解得更加深入。
2.对比衬托
一是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也就是毛宗刚所说的“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把他的学问和蔡邕、张华相提并论,也足以看出苏轼对他的肯定。以蔡张二人来烘托,能准确了解其才华。
二是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粱皙次先生传》,“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这里将梁熙下班回家就焚香扫地,终日平静的端坐与台省官员为求名声不惜凶狠争吵甚至动手的行为进行对比,反衬出梁熙的淡泊。
三、了解传主人格美,深化作文情感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有着高贵的人格。从人物传记中我们懂得了孝顺的含义,淡泊名利的含义,也懂得了什么叫清正廉明,什么叫忠君报国……那么在作文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想到有这样一群人物。
如2015年北京卷作文“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这样的英雄必须是有血有肉的,而这样的英雄在我们的文言文传记中数不胜数。因为学生大致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熟悉他们的事迹和人格,这就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再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此题立意多向,可以有“耕耘与收获”“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等等。而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中的欧阳伯和的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等品质,正是他的耕耘和准备吧。如果学生领会了这些传主的人格美,并将这样的美融入到作文中,文章便具有了情感之美。
四、多维度思考,增加文章理性美
1.关注文章中议论性的评价
分析文言文中议论性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每篇末尾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太史公曰”。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这段评价,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去分析人物,继而拓宽学生对人物命运思考的深度。人们常常叹息世间缺乏人才,又有许多人才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看到失败原因之一是受议和派的阻挠,原因之二是兵力不足,原因之三是高起见死不救,原因四是敌众我寡。当然,因为时代差异,作者的思考可能具有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更加促使学生去全面辩证的思考。
2.对文言文传主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文言文传记,因为这些传记都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都是伟人,但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品质却不完全相同。假如学生能将文言文训练中遇到的各位传主进行分析比较,那么肯定能拓宽学生对人生及社会的认识。这种理性的思考能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在写作时能使说理更辩证全面,表述更客观。如果作文中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那么显而易见,是不能成为好作文的。
总之,语文教师应以读促写,让课外传记文言文助力学生写作。当然,要真正做到“助力”,不仅需要学生认真研读人物,还需要对人物分析透彻,更需要对人物深入思考。如果能落实到位,学生的作文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一、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资源库
素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有效积累素材是丰富写作资源库必要的一步。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素材还依然停留在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做了一千五百多次试验发明电灯,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写出《史记》,等等。
为什么文言文素材容易被学生识记呢?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题目学生都是作为作业或考题完成的,做题的前提必然是看文章,这至少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完整讲评的。有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有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全文梳理,这二次阅读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再者,我们讲完以后一般要整理或者背诵、默写其中的知识点,这就是三次阅读了。这样的三次阅读,较之于其它文章,学生自然对文言文素材印象深刻了。
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梁熙做官不为子孙谋利,他说子孙如果没有出息而积储丰厚,那么三蠹就要来了。他担心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这种素材多么具有社会意义,我们联系社会上的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他们正是依傍着父辈的权与钱,为非作歹。从“我爸是李刚”到被判十年的李天一,从房祖名到张默……正因为父辈的积蓄丰厚,而让他们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而缺乏了自律以及正确的金钱观。如果素材中能运用到粱熙为子孙考虑的精神,和如今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想必就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吧。
二、学习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传记文言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或者韵文,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等都非常外显。而每篇人物传记都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或是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或是侧面突出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且客观真实。
1.正侧结合
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通过侧面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中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这是从正面去表现卢象昇的英勇。而后文写到“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则是侧面描写,从敌人的惊惧慌乱和相互告诫表现了卢象昇的英勇骁战。如果没有对敌人等人物的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人物形象就略显苍白,所以正侧描写结合起来,让我们对其个性了解得更加深入。
2.对比衬托
一是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也就是毛宗刚所说的“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如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把他的学问和蔡邕、张华相提并论,也足以看出苏轼对他的肯定。以蔡张二人来烘托,能准确了解其才华。
二是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如2015年安徽卷《御史粱皙次先生传》,“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这里将梁熙下班回家就焚香扫地,终日平静的端坐与台省官员为求名声不惜凶狠争吵甚至动手的行为进行对比,反衬出梁熙的淡泊。
三、了解传主人格美,深化作文情感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有着高贵的人格。从人物传记中我们懂得了孝顺的含义,淡泊名利的含义,也懂得了什么叫清正廉明,什么叫忠君报国……那么在作文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想到有这样一群人物。
如2015年北京卷作文“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这样的英雄必须是有血有肉的,而这样的英雄在我们的文言文传记中数不胜数。因为学生大致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熟悉他们的事迹和人格,这就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再如2015年湖南卷作文:“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此题立意多向,可以有“耕耘与收获”“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等等。而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中的欧阳伯和的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等品质,正是他的耕耘和准备吧。如果学生领会了这些传主的人格美,并将这样的美融入到作文中,文章便具有了情感之美。
四、多维度思考,增加文章理性美
1.关注文章中议论性的评价
分析文言文中议论性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每篇末尾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太史公曰”。如2015年广东卷《卢象昇传》,“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这段评价,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去分析人物,继而拓宽学生对人物命运思考的深度。人们常常叹息世间缺乏人才,又有许多人才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看到失败原因之一是受议和派的阻挠,原因之二是兵力不足,原因之三是高起见死不救,原因四是敌众我寡。当然,因为时代差异,作者的思考可能具有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更加促使学生去全面辩证的思考。
2.对文言文传主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文言文传记,因为这些传记都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都是伟人,但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品质却不完全相同。假如学生能将文言文训练中遇到的各位传主进行分析比较,那么肯定能拓宽学生对人生及社会的认识。这种理性的思考能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在写作时能使说理更辩证全面,表述更客观。如果作文中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那么显而易见,是不能成为好作文的。
总之,语文教师应以读促写,让课外传记文言文助力学生写作。当然,要真正做到“助力”,不仅需要学生认真研读人物,还需要对人物分析透彻,更需要对人物深入思考。如果能落实到位,学生的作文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