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中考数学试题的再思考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数学试题是命题者精雕细琢的产品,有些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起来,真有点越品越“美”的之感.其解法之多, 涵盖知识面之广,又可拓展变换,能衍生出许多新题,使其成为探究的重点.这对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淄博市2009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A卷第22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题目 如图1,两个同心圆的圆心是O,大圆的半径为13,小圆的半径为5,AD是大圆的直径.大圆的弦AB,BE分别与小圆相切于点C,F.AD,BE相交于点G,连结BD.
  (1)求BD 的长;
  (2)求∠ABE+2∠D的度数;
  
  3 反思
  
  首先,本题是一道考查几何基础知识的好题.从问题情境设置上看,本题以学生熟悉的同心圆情境为载体,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运用大量的几何基础知识. 借助几何画板,本题的图形富有变化,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从初中数学的视角来看,本题考查了初中阶段所学几何的重要知识点.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较强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程理念上看,中考虽是选拔性考试,但它的选拔性也不是纯粹的,它必须维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秩序和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本题适应大多数学生,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对数学教学的导向上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其中蕴涵许多数学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仍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做到有的放矢,后积薄法;加强变式训练,特别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训练,这是训练的重要形式,不要就题论题,要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与拓展,解后还要进行解题反思,只有这样的训练才是高效的,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命题技巧和创新程度上看,本题预设的考查目标是合理的,本身也是科学的.大多数学生能做对此题,说明试题是有效的.本题的第二问,打破常规,仅求一个角的大小,而是求角的和,并且这个和是一个特殊值,不因图形的变化而改变.本题的第三问看似求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本题可以进行拓展,能衍生出许多新问题.这道题难易适中,考查知识点多面广,所以它是一个好题.
  
  参考文献
  [1] 巴兆彬,董林. 一道中考试题的多解及评析[J]. 中学数学杂志,2009,(8):59—60.
  作者简介 赵同娟,女,1968年生,淄博沂源县人,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现发表文章5篇.李德忠,男,1969年生,淄博沂源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县骨干教师,发表文章10余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解题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学文字题(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或称数学应用题,是以现实世界中的事件与关系为题材,用自然语言陈述,以执行数学运算为主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同学们,也许在读小学甚至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您:“0乘以任何数都得0”,如果我们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一数学事实就是:“若a=0,b=0,则x取任意实数等式ax=b都成立”.那
“正方形的4个角是直角”的逆命题是什么?  文[1]说,在一次公开课上,有的学生回答:“直角是正方形的4个角. ”而主讲老师的结论是:“如果一个四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这也是“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标准答案)  文[1]从“命题及其分类”入手,经过“数学判断与数学命题”、“逆命题的构造方法”得出结论——命题“正方形的4个角是直角”共有15个偏逆命题. 其中,“把命题的
翻阅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涌现了很多与计算机中的流程图有关的试题,下面选取几例加以说明,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顺序型    例1 (2008茂名)任意给定一个非零数,按下列程序计算,最后输出的结果是( )  m→平方→-m→÷m→+2→结果  A.m B.m2 C.m+1 D.m-1  解 根据给出的程序图,我们把它“翻译”成数学式子应为m2-mm+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引例 苏科版教材八(上)第45页灵活运用第9题:  如图1,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  (1)AB′与AP+PB相等吗?为什么?  (2)在l上再取一点Q,并连结AQ和QB,那么AQ+QB与AP+PB哪一个大?为什么?  解 (1)AB′=AP+PB.  因为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所以PB′=PB. 所以AB′=AP+PB′=AP+PB.  (2
1 问题的缘起rn近期校内开展了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 几位教师都上了同一个课题:苏科版九(上)3.1二次根式. 该节主要阐述的内容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①正确理解√a(a
Steiner定理 在△ABC中,∠B和∠C的平分线BD与CE相等,则AB=AC.  文[1]对这一几何名题拓广为:  拓广定理 如图1,在△ABC中,设BD、CE分别为∠ABC、∠ACB的n≥2等分角线中的任意两条相应的分角线段,则AB≥AC的充要条件是BD≥CE.  认真拜读发现,文[1]对充分性的证明事实上只证明了:  当BD>CE时,AB>AC或AB=AC;  当BD=CE时,AB=AC或
学习不等式知识后,不但要会快速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同时,对于一些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反过来确定其中所含字母的取值(或取值范围)的问题,已成为中考不等式问题的热点,那么这类问题如何求解呢?现举例说明其常用的求解方法.    1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1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m-1)x1,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分析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可解.  解 观察发现:原不等式与其解
要懂得学习的途径——学习任何东西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己去发现.   ——教师十戒[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于是许多教师开始创设情境,试图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重新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结论.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