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比较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通过比较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在比较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将比较法的运用留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从三方面阐述了历史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學,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二、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具体方式很多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也叫横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点。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从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薛福成、郑观应两位早期维新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
  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分类。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
  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对象都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其标准模式是:从X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
  三、在运用比较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时代相同,性质相似,因而可以比;德意志的统一与联合国的成立没有联系,就不能比。
  2.中学历史的比较要以教科书的素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离开了教科书,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比较教学中所举的史实必须是教科书中的,这样既直观,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3.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历史比较教学和比较研究的方式、步骤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目的看:比较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比较教学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从内容看:比较研究需要大量的历史材料,特别是新的原始的材料;比较教学主要依托历史教材,把教材内容比较清楚即可。从主体看:比较研究过程主要是史学家的事;比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特别重要。比较教学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4.必须在比较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去看问题,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何运用好历史比较法,充分发挥它的多元功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脉络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网络,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的内在的持久动力,这种内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因此,兴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好的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顺利地进入教学情境。课堂引入的形式,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学生原旧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知识;二是给学生经感性认识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然后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
期刊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 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形成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便产生了记忆。  近些年来,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点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
期刊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无子为大”等已被当作封建礼教而摒弃,而爱国主义却始终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身在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在不断更新观念,探索着历史教学的成功之道。很多历史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演义化”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沉闷的、贝多芬(背多分)式的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更加生动、鲜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细细追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对此,简要说明。  这里的“演义”是指在历史课堂上采用声情、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感
期刊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
期刊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这已被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时政新闻导入法  经常的联系时政也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那么,教师在授课时用鲜活的时政新闻导入,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期刊
【摘要】 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分知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探讨了各种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探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
期刊
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在习题课教学中看法。  一、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上午6∶50早读课,小明家到校的距离是200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0.5m/s,问小明6∶4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小
期刊
高中物理很难学,具体到一些学生,甚至会出现看不懂题意、不知从哪儿入手的现象。出现这样的问题,都与对问题的物理情景建立、理解有关。很多难题“难”就难在物理情景不清,因此无法运用物理规律解题。如果学生能把题目中和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能全景展现变化过程,能对关键镜头进行定格,能找到镜头变化遵循的物理规律,就很容易看懂题意、解决问题、学好物理。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浅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