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比较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通过比较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在比较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将比较法的运用留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从三方面阐述了历史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學,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二、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具体方式很多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也叫横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点。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从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薛福成、郑观应两位早期维新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
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分类。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
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对象都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其标准模式是:从X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
三、在运用比较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时代相同,性质相似,因而可以比;德意志的统一与联合国的成立没有联系,就不能比。
2.中学历史的比较要以教科书的素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离开了教科书,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比较教学中所举的史实必须是教科书中的,这样既直观,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3.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历史比较教学和比较研究的方式、步骤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目的看:比较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比较教学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从内容看:比较研究需要大量的历史材料,特别是新的原始的材料;比较教学主要依托历史教材,把教材内容比较清楚即可。从主体看:比较研究过程主要是史学家的事;比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特别重要。比较教学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4.必须在比较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去看问题,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何运用好历史比较法,充分发挥它的多元功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脉络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网络,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學,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二、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具体方式很多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也叫横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点。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从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薛福成、郑观应两位早期维新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
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分类。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
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对象都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其标准模式是:从X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
三、在运用比较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时代相同,性质相似,因而可以比;德意志的统一与联合国的成立没有联系,就不能比。
2.中学历史的比较要以教科书的素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离开了教科书,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比较教学中所举的史实必须是教科书中的,这样既直观,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3.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历史比较教学和比较研究的方式、步骤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目的看:比较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比较教学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从内容看:比较研究需要大量的历史材料,特别是新的原始的材料;比较教学主要依托历史教材,把教材内容比较清楚即可。从主体看:比较研究过程主要是史学家的事;比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特别重要。比较教学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4.必须在比较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去看问题,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如何运用好历史比较法,充分发挥它的多元功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脉络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网络,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