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尤其在2017年9月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明确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研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体验、交流、感悟等,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动学生社会参与。同时通过学生协作探究,有助于其养成更宽阔的文化胸襟,从而形成集体观念与责任意识,是学生行走的课堂、校外的课堂、大自然课堂。
关键词:研学课程;学生体验;立德树人
在实施研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校思政老师成为了研学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们把新课程下的思政课内容和要求适时地融入研学课程,让我们的思政课堂成为“行走的课堂”。我们的探索实践是:
1、路径一: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让学生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一般而言,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生态园等等都可以是研学课程的普遍去向,这些场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借助这些资源开发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学习。①从教学目标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②从教学内容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很多内容相互独立,知识之间关联度比较低,不构成系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学习重点。③从教学环境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借助场馆,是在真实情景中进行的开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主性。④从教学实施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大多是讲解员进行通识性讲解,参观者基于个人兴趣和文化基础,可以自行确定参观重点。
基于这样的优势,我们目前开发的场馆研学课程主要有:
未来,借助信息技术构筑虚拟场馆将成为研学课程的新趋势,虚拟场馆的建立将切实解决场馆中一些资源难以陈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2、路径二:基于真实社会生活情境的研学课程——让学生融入社会
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跟着课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如:2019年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在三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研学主题,七年级以“青春在劳动中闪光”为主题,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前往南京南京聆泉福音基地,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社会大课堂,将考察、学习、探究、感悟融入到实地劳作中,以劳启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八年级则来到绍兴,开展“体验语文魅力、传承笔尖国粹”主题研学活动,走进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亲自体验书法的魅力,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大文豪鲁迅和书圣王羲之的点点滴滴,并进一步感受到绍兴这座城市所带来的魅力。九年级则以“励志拓展教育”为主题,前往溧阳参加为期两天的励志拓展课程,在此过程中让同学們真正体悟“梦想的确立、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三个年级不同的研学课程设置,既关照了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将思政课堂的内容融入研学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于行。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研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依托常州丰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感受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见证常州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如东坡公园内“仰苏阁”、“乾隆题字碑”可以让同学们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天宁寺,可以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感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有红梅阁、文笔塔、篦箕巷、大运河、孝道园、瞿秋白纪念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研学旅行的有效资源。
围绕“龙城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常州的根亲文化、姓氏文化等资源;围绕“红色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常州三杰”;围绕“厚重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居于的丰富历史文化、世界遗产、非遗传承、博物馆藏等资源;围绕“生态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我市丰富的绿水青山、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生态资源……不管是何种方式,都能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更宽阔的眼界,胸怀更远大的志向,让学生认识信仰的力量,感受伟大的成就。
某种意义上说,研学旅行与校本课程有一定的类似,两者都是基于对某种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只不过,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更加明了,呈现的方式也更加清晰。回归到研学旅行上,旅行地点的选择、游览资源的开发、研学任务的确定、讲解员的培训等,这些都是研学这门课程所要考虑的。既然要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为研学课程正名,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才能够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王玉萍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关键词:研学课程;学生体验;立德树人
在实施研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校思政老师成为了研学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们把新课程下的思政课内容和要求适时地融入研学课程,让我们的思政课堂成为“行走的课堂”。我们的探索实践是:
1、路径一: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让学生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一般而言,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生态园等等都可以是研学课程的普遍去向,这些场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借助这些资源开发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学习。①从教学目标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②从教学内容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很多内容相互独立,知识之间关联度比较低,不构成系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学习重点。③从教学环境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借助场馆,是在真实情景中进行的开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主性。④从教学实施看,基于场馆的研学课程大多是讲解员进行通识性讲解,参观者基于个人兴趣和文化基础,可以自行确定参观重点。
基于这样的优势,我们目前开发的场馆研学课程主要有:
未来,借助信息技术构筑虚拟场馆将成为研学课程的新趋势,虚拟场馆的建立将切实解决场馆中一些资源难以陈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2、路径二:基于真实社会生活情境的研学课程——让学生融入社会
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跟着课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如:2019年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在三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研学主题,七年级以“青春在劳动中闪光”为主题,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前往南京南京聆泉福音基地,带领学生积极探索社会大课堂,将考察、学习、探究、感悟融入到实地劳作中,以劳启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八年级则来到绍兴,开展“体验语文魅力、传承笔尖国粹”主题研学活动,走进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亲自体验书法的魅力,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大文豪鲁迅和书圣王羲之的点点滴滴,并进一步感受到绍兴这座城市所带来的魅力。九年级则以“励志拓展教育”为主题,前往溧阳参加为期两天的励志拓展课程,在此过程中让同学們真正体悟“梦想的确立、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三个年级不同的研学课程设置,既关照了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将思政课堂的内容融入研学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于行。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研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依托常州丰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感受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见证常州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如东坡公园内“仰苏阁”、“乾隆题字碑”可以让同学们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天宁寺,可以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感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有红梅阁、文笔塔、篦箕巷、大运河、孝道园、瞿秋白纪念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研学旅行的有效资源。
围绕“龙城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常州的根亲文化、姓氏文化等资源;围绕“红色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常州三杰”;围绕“厚重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居于的丰富历史文化、世界遗产、非遗传承、博物馆藏等资源;围绕“生态常州”研学旅行,可以了解我市丰富的绿水青山、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生态资源……不管是何种方式,都能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更宽阔的眼界,胸怀更远大的志向,让学生认识信仰的力量,感受伟大的成就。
某种意义上说,研学旅行与校本课程有一定的类似,两者都是基于对某种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只不过,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更加明了,呈现的方式也更加清晰。回归到研学旅行上,旅行地点的选择、游览资源的开发、研学任务的确定、讲解员的培训等,这些都是研学这门课程所要考虑的。既然要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为研学课程正名,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才能够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王玉萍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