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也是课改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关口,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一堂课的成败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展示学习情况。正在我苦苦摸索却仍感“山穷水尽”时,非常有幸得到了专家的指点,让我这头在课改路上彷徨的羔羊找到了希望的罅隙,看到了那缕久违的阳光。尤其对我校语文课改模式中的“展学”更有了“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之感。
一、展学前的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1.培养“展学”的“硬件”——能力
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提问质疑的能力、黑板上写字板书的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交流展示的良好行为规范,如:展学时的站姿和方向、交流时的声音、倾听时的目光……….
2.掌握“展学”的基本“软件”——方法
①展学前小组对展学内容的分工,学生轮流展学完以后,其他同学的纠正、补充,或者质疑问难。 ②展示方式的多样。学生可以在座位上面向全班同学展示,也可以到讲台上展示。总之,要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参与展学活动。
(二)老师的准备
首先,老师必须精心设计好“导学案”。
课改中“导学案”的设计不等同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备知识点、备教材重难点、备教学环节、备作业。设计“导学案”,既要从学生角度设计“学案”,还要从教者角度设计“预设案、引导案、提升拓学案”。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第一课时要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从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句子到对文本中的重点句和他们自己最有感触的句段做批注。第二课时要让学生根据具体学习目标和文本内容,低中段设计出1-2个问题,高段设计出2-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完成问题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第一、知识上的储备。
第二、老师要有相当的应对多变学生和多变课堂的调控能力。
二、展学中老师的作用
课改几年来,一直纠结于展学中老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即使有幸参加了有的“课改”培训,走出课堂还是一头雾水。有时,网上浏览,也只能看到极少数的中学课改教学视频,而这对于从事小学教学的我们来说,还有误导的嫌疑——因其展示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学生的学习充斥了整个课堂,老师的影子偶尔闪现,更别论其在课堂中的“主导”了。
1.组织作用
在课改课堂中,教师的组织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组织学生“我讲你听”“我念你写”,而是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还要组织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大方地分享文本中的发现。
2.指导作用
学习能力与知识结构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和不准确性,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①指导学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展学并不是简单的交流“导学案”中各小题的答案,而是通过交流既要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语言训练、掌握学习文本的方法。比如学习《山海关》这一课,学生交流山海关的特点时,既要讲清山海关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第三自然具体的语句进行方法的归纳:抓住文中重点句和3-5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两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山海关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地形险要。同时,老师一句话轻轻点拨:他可能还更想去哪里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补白了段落内容。②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怎样把朗读课文和学生的展示学习有机结合?朗读的形式很多,根据句段内容,恰当选用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训练,以达到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的目的。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习《山海关》一课时,要学生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山海关的地势险要,大多数学生都只把目光停留在第5自然段写山海关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上,而完全忽视了第四自然段以作者登上山海关的感受:“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来侧面衬托山海关地势的险要这一写法。
3、评价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可以學生评价,也可老师评价。可以口头语言评价,也可打分评价。
4、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灵活运用展学
1.内容的灵活性
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要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那该怎样确定展学内容呢?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内容,可以选择部分内容展学,也可以全文展学。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能完成的内容,可以不展学;学生通过展学时老师的点拨才能完成的内容,就一定要展学;对于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根本无法完成的内容,就不能用“四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展学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和导学案的设置统一。
比如《山海关》这一课,因为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导学案里我设计了“仰望山海关”、“登临山海关”、“怀古颂关”三个板块。如果让学生按照我校的“四学“模式,课前自学,课堂上全部互学后再展学,就会增加互学负担,学生完成有难度,也需要很多时间。同时,展学时也会因内容较多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把学习内容调整为用“四学”模式完成3-5自然段的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山海关的特点,学习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并运用该写法。对于第二三板块的学习,则采用朗读交流的方法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互学、展学的负担,也让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当然,有的文章比较简单,就可设置2-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拓学完成。
另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四学”环节在一堂课中可以多次重复用,那种进入课堂就用10——15分钟互学,20分钟交流,再用几分钟检测的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来说不是很适合。
2.展示方式的灵活性
展学时,可以一个组单独展示,也可以多个组合作展示,还可以小组之间挑战展示。如果要展学的内容由几个小问题组成,可以让多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个问题,既增加学生参与展学的面,也能很好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展学中来。否则,将出现一个小组展学时的尴尬和冷场,而其他小组兴致勃勃准备后又无从展示的遗憾。
四、强化展学的“推手”
小组建设是推行课改齐头并进的得力推手,尤其对激发学生展学的积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小组建设管理体制,包括小组文化、小组管理、小组长的培训以及评分细则的拟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及时评比,及时表彰奖励,老师不能许空头承诺,也不能只打分不及时评比,这将极大程度打消学生参与展学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展学,我们的课改才能取得实效,我们的课堂才能生气勃勃,孩子们才能因此而成长,蔚然成荫!
一、展学前的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1.培养“展学”的“硬件”——能力
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提问质疑的能力、黑板上写字板书的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交流展示的良好行为规范,如:展学时的站姿和方向、交流时的声音、倾听时的目光……….
2.掌握“展学”的基本“软件”——方法
①展学前小组对展学内容的分工,学生轮流展学完以后,其他同学的纠正、补充,或者质疑问难。 ②展示方式的多样。学生可以在座位上面向全班同学展示,也可以到讲台上展示。总之,要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参与展学活动。
(二)老师的准备
首先,老师必须精心设计好“导学案”。
课改中“导学案”的设计不等同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备知识点、备教材重难点、备教学环节、备作业。设计“导学案”,既要从学生角度设计“学案”,还要从教者角度设计“预设案、引导案、提升拓学案”。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第一课时要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从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句子到对文本中的重点句和他们自己最有感触的句段做批注。第二课时要让学生根据具体学习目标和文本内容,低中段设计出1-2个问题,高段设计出2-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完成问题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第一、知识上的储备。
第二、老师要有相当的应对多变学生和多变课堂的调控能力。
二、展学中老师的作用
课改几年来,一直纠结于展学中老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即使有幸参加了有的“课改”培训,走出课堂还是一头雾水。有时,网上浏览,也只能看到极少数的中学课改教学视频,而这对于从事小学教学的我们来说,还有误导的嫌疑——因其展示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学生的学习充斥了整个课堂,老师的影子偶尔闪现,更别论其在课堂中的“主导”了。
1.组织作用
在课改课堂中,教师的组织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组织学生“我讲你听”“我念你写”,而是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还要组织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大方地分享文本中的发现。
2.指导作用
学习能力与知识结构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和不准确性,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①指导学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展学并不是简单的交流“导学案”中各小题的答案,而是通过交流既要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语言训练、掌握学习文本的方法。比如学习《山海关》这一课,学生交流山海关的特点时,既要讲清山海关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第三自然具体的语句进行方法的归纳:抓住文中重点句和3-5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两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山海关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地形险要。同时,老师一句话轻轻点拨:他可能还更想去哪里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补白了段落内容。②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怎样把朗读课文和学生的展示学习有机结合?朗读的形式很多,根据句段内容,恰当选用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训练,以达到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的目的。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习《山海关》一课时,要学生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山海关的地势险要,大多数学生都只把目光停留在第5自然段写山海关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上,而完全忽视了第四自然段以作者登上山海关的感受:“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来侧面衬托山海关地势的险要这一写法。
3、评价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可以學生评价,也可老师评价。可以口头语言评价,也可打分评价。
4、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灵活运用展学
1.内容的灵活性
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要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那该怎样确定展学内容呢?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内容,可以选择部分内容展学,也可以全文展学。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能完成的内容,可以不展学;学生通过展学时老师的点拨才能完成的内容,就一定要展学;对于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根本无法完成的内容,就不能用“四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展学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和导学案的设置统一。
比如《山海关》这一课,因为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导学案里我设计了“仰望山海关”、“登临山海关”、“怀古颂关”三个板块。如果让学生按照我校的“四学“模式,课前自学,课堂上全部互学后再展学,就会增加互学负担,学生完成有难度,也需要很多时间。同时,展学时也会因内容较多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把学习内容调整为用“四学”模式完成3-5自然段的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山海关的特点,学习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并运用该写法。对于第二三板块的学习,则采用朗读交流的方法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互学、展学的负担,也让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当然,有的文章比较简单,就可设置2-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拓学完成。
另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四学”环节在一堂课中可以多次重复用,那种进入课堂就用10——15分钟互学,20分钟交流,再用几分钟检测的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来说不是很适合。
2.展示方式的灵活性
展学时,可以一个组单独展示,也可以多个组合作展示,还可以小组之间挑战展示。如果要展学的内容由几个小问题组成,可以让多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个问题,既增加学生参与展学的面,也能很好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展学中来。否则,将出现一个小组展学时的尴尬和冷场,而其他小组兴致勃勃准备后又无从展示的遗憾。
四、强化展学的“推手”
小组建设是推行课改齐头并进的得力推手,尤其对激发学生展学的积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小组建设管理体制,包括小组文化、小组管理、小组长的培训以及评分细则的拟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及时评比,及时表彰奖励,老师不能许空头承诺,也不能只打分不及时评比,这将极大程度打消学生参与展学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展学,我们的课改才能取得实效,我们的课堂才能生气勃勃,孩子们才能因此而成长,蔚然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