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表现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舞蹈表现力重要意义的阐述,从综合素养、舞蹈理论、生活积累、舞蹈体验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现力问题,从而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把舞蹈表演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其特殊的规律性:它不同于少年儿童的启蒙训练、又不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更不同于高师的舞蹈教育专业。它是将三者为一体、同时又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舞蹈教育。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弱之又弱。因此,如何借鉴幼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遵循舞蹈教育强调性与实践性的教学规律,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职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来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职校的学前教育專业舞蹈教学谈谈浅见。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1.艺术表现力是衡量演员质量的指标
优秀的舞蹈演员的评判标准不是看其能否完成高难的技术技巧动作,而是看其是否具有艺术表现力。前苏联老一辈的舞蹈家巴普洛娃她所塑造的白天鹅的艺术形象,至今无人能超越。并不是她具备多么高超的技巧,而是她所塑造的这个形象带给了观众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舞蹈动作就像文字,好的文字透出精神,而不是随意堆砌。作为舞蹈语言的动作也是如此,当动作只是肢体在空间的摆设,只能称其为肢体运动,而不是语言,动作要成为语言就一定要有表达性,这个表达性就是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2.艺术表现力是舞蹈演员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的最终目标应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是有无精神内涵的传达。同样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舞蹈演员来跳,效果不一样,好的演员能把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反之舞蹈作品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上。
二、针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怎样提升舞蹈的表现力
1.注重对学生舞蹈理论的培养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精神。因此可以这么定义,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其经典之处,尤其是一些被传之为经典之作的舞蹈作品,其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的影子。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舞蹈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观察其技巧动作有多么的高难度,而更应该用心去体会舞蹈中蕴藏的艺术表现力。一个真正舞者的伟大之处,从来就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高超舞蹈技巧,而是她在舞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带给观众由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是源自于舞蹈表现力。舞蹈,就是通过舞姿来将艺术形象化,表现出舞蹈作品背后的无价情感。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一吐为快来将其完全表达出来,只能在日渐一日的培养中加以强化和体会。所以,舞蹈学习者可以在舞蹈训练中的肢体训练中自我强化,由动作本身出发,去探索神情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含义。在舞蹈中,同过自身的舞步与五官神情的自然结合,由心构筑舞蹈艺术的实体形象,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美的享受。
2.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所有舞蹈训练的基础,主要包括软度训练、蹲、腰、腿功部分的训练。第二,舞蹈技巧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首先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或影像资料等,舞蹈演员对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经过舞蹈训练的反复练习,不断体会技巧的内涵;这些听觉、视觉和动觉上的反应会刺激大脑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在舞蹈中形成“熟练动作”的反应,即动力定型。第三,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这种技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跳”、“转”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就加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舞蹈演员包含激情的表演、纯熟的舞蹈技巧魅力,辅之以优美的舞蹈意境,必定造就富有表现力的成功的舞蹈作品。
3.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与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动作,而是应当努力地挖掘具有特定风格的人体律动和情感对应,每一个动作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让舞蹈作品的情感贯穿于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之中。这种舞蹈动作和情感的对应能力,实际上也是表演者在美的形式和美的内涵中,主动寻求呼应的审美感知过程。这种情感的来源,除了来自于表现者现实的生活体验之外,还要靠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没有去过草原,而要表演蒙古族的舞蹈;没有当过兵,却要表现军营题材的舞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合理和充分的想象。所谓想象,是指以原有的表象和经验为基础的,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已经存在的记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重新融合,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角色和经历,要主动的去搜集一些资料,或者是文字介绍,或者是音频视频,在对角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为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把自己置身于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场景之中,使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因为内心情感角色的完美切合,而使表演呈现出感人的艺术表现力。
4.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舞蹈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舞蹈创作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创作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加工、整合这些素材,用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式予以体现,其实,创作舞蹈作品、塑造舞蹈形象都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有表现力。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学院派色彩太浓,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忽视了舞蹈表演的实质,也就是说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脱离了生活,舞蹈表演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真实,不会给人带来假而空的感觉。 5.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在时间流动中创造一种情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是以节奏、旋律作为基本的方法,以此表达人们的情感,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舞蹈所表现的形象具有视觉可感性,恰好和音乐所表达的非具象性互相补充。在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音乐不单是成为单纯的伴奏背景,其不仅是在改善舞者的音乐素养与舞蹈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激发出舞者内心的力量,激发出舞者舞蹈能量以及创作灵感。
舞蹈表演中,舞者是美的创造者,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主要取决于舞者自身艺术水平,因为舞者的审美观、文化素养乃至其身体表现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音乐素养,都影响着其是否是一位好的舞者。音乐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时候,便会感受到无数感觉随着音乐涌现出来,成为表演情感的来源与内心动力。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是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是舞蹈教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舞蹈表演,如何更好地发挥表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3.1 舞蹈表演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舞蹈艺术最直接的存在方式是表演。舞蹈教育中,是以舞蹈表演为主。在舞蹈活动中,其他一切活动,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表演而派生的。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进行表演的人才,为了向未来的表演人才传授舞蹈知识与技能而产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无疑处于一个中心的环节。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舞蹈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舞蹈形象的展现。
3.2 表演是學生获得舞蹈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教学与表演浑然一体,即可以达到对舞蹈表演正确的理解,又可以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智慧、耐力的综合验证和提高,这是舞蹈这一门学科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表演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任何轻视表演教学的作法都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以相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培训受教者的艺术表现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以使广大受教者在深入感知舞蹈美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表现舞蹈美的技巧,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投身到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李丽宏.舞蹈表演教学初探.舞蹈杂志社,舞蹈,2017,(9)
[2]李杰明.舞蹈的想象.舞蹈杂志社,舞蹈,2017,(11).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其特殊的规律性:它不同于少年儿童的启蒙训练、又不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更不同于高师的舞蹈教育专业。它是将三者为一体、同时又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舞蹈教育。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弱之又弱。因此,如何借鉴幼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遵循舞蹈教育强调性与实践性的教学规律,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职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来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职校的学前教育專业舞蹈教学谈谈浅见。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1.艺术表现力是衡量演员质量的指标
优秀的舞蹈演员的评判标准不是看其能否完成高难的技术技巧动作,而是看其是否具有艺术表现力。前苏联老一辈的舞蹈家巴普洛娃她所塑造的白天鹅的艺术形象,至今无人能超越。并不是她具备多么高超的技巧,而是她所塑造的这个形象带给了观众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舞蹈动作就像文字,好的文字透出精神,而不是随意堆砌。作为舞蹈语言的动作也是如此,当动作只是肢体在空间的摆设,只能称其为肢体运动,而不是语言,动作要成为语言就一定要有表达性,这个表达性就是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2.艺术表现力是舞蹈演员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的最终目标应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是有无精神内涵的传达。同样的舞蹈作品不同的舞蹈演员来跳,效果不一样,好的演员能把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反之舞蹈作品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上。
二、针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怎样提升舞蹈的表现力
1.注重对学生舞蹈理论的培养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精神。因此可以这么定义,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其经典之处,尤其是一些被传之为经典之作的舞蹈作品,其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的影子。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舞蹈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观察其技巧动作有多么的高难度,而更应该用心去体会舞蹈中蕴藏的艺术表现力。一个真正舞者的伟大之处,从来就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高超舞蹈技巧,而是她在舞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带给观众由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是源自于舞蹈表现力。舞蹈,就是通过舞姿来将艺术形象化,表现出舞蹈作品背后的无价情感。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一吐为快来将其完全表达出来,只能在日渐一日的培养中加以强化和体会。所以,舞蹈学习者可以在舞蹈训练中的肢体训练中自我强化,由动作本身出发,去探索神情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含义。在舞蹈中,同过自身的舞步与五官神情的自然结合,由心构筑舞蹈艺术的实体形象,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美的享受。
2.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所有舞蹈训练的基础,主要包括软度训练、蹲、腰、腿功部分的训练。第二,舞蹈技巧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首先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或影像资料等,舞蹈演员对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经过舞蹈训练的反复练习,不断体会技巧的内涵;这些听觉、视觉和动觉上的反应会刺激大脑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在舞蹈中形成“熟练动作”的反应,即动力定型。第三,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这种技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跳”、“转”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就加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舞蹈演员包含激情的表演、纯熟的舞蹈技巧魅力,辅之以优美的舞蹈意境,必定造就富有表现力的成功的舞蹈作品。
3.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与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动作,而是应当努力地挖掘具有特定风格的人体律动和情感对应,每一个动作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让舞蹈作品的情感贯穿于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之中。这种舞蹈动作和情感的对应能力,实际上也是表演者在美的形式和美的内涵中,主动寻求呼应的审美感知过程。这种情感的来源,除了来自于表现者现实的生活体验之外,还要靠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没有去过草原,而要表演蒙古族的舞蹈;没有当过兵,却要表现军营题材的舞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合理和充分的想象。所谓想象,是指以原有的表象和经验为基础的,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已经存在的记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重新融合,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角色和经历,要主动的去搜集一些资料,或者是文字介绍,或者是音频视频,在对角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为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把自己置身于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场景之中,使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因为内心情感角色的完美切合,而使表演呈现出感人的艺术表现力。
4.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舞蹈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舞蹈创作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创作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加工、整合这些素材,用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式予以体现,其实,创作舞蹈作品、塑造舞蹈形象都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有表现力。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学院派色彩太浓,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忽视了舞蹈表演的实质,也就是说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脱离了生活,舞蹈表演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真实,不会给人带来假而空的感觉。 5.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在时间流动中创造一种情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是以节奏、旋律作为基本的方法,以此表达人们的情感,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舞蹈所表现的形象具有视觉可感性,恰好和音乐所表达的非具象性互相补充。在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音乐不单是成为单纯的伴奏背景,其不仅是在改善舞者的音乐素养与舞蹈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激发出舞者内心的力量,激发出舞者舞蹈能量以及创作灵感。
舞蹈表演中,舞者是美的创造者,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主要取决于舞者自身艺术水平,因为舞者的审美观、文化素养乃至其身体表现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音乐素养,都影响着其是否是一位好的舞者。音乐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时候,便会感受到无数感觉随着音乐涌现出来,成为表演情感的来源与内心动力。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是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是舞蹈教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舞蹈表演,如何更好地发挥表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3.1 舞蹈表演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舞蹈艺术最直接的存在方式是表演。舞蹈教育中,是以舞蹈表演为主。在舞蹈活动中,其他一切活动,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表演而派生的。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进行表演的人才,为了向未来的表演人才传授舞蹈知识与技能而产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无疑处于一个中心的环节。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舞蹈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舞蹈形象的展现。
3.2 表演是學生获得舞蹈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教学与表演浑然一体,即可以达到对舞蹈表演正确的理解,又可以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智慧、耐力的综合验证和提高,这是舞蹈这一门学科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表演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任何轻视表演教学的作法都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以相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培训受教者的艺术表现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以使广大受教者在深入感知舞蹈美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表现舞蹈美的技巧,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投身到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李丽宏.舞蹈表演教学初探.舞蹈杂志社,舞蹈,2017,(9)
[2]李杰明.舞蹈的想象.舞蹈杂志社,舞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