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入景——入情——入神”式人物史教学模式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1]
  核心素养最终归结于“人格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叙述:“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物史教学更突出“人”的核心地位。那么,在历史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人物史教学中如何彰显“人”的核心地位,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呢?本文尝试以“入景——入情——入神”的教学范式,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激发学生想象与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会人生使命与智慧,达到真正“入心”的教育境界。
  一、“入景”:以书信视角深入人物内心
  历史课堂教学的“景”,既有“物景”,又有“情景”,并且往往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人物史教学中,要叙述历史中的人,就先还原历史人物的“景”,做到“人在景中”、“景中有人”,还原历史场景,为情景教学做好铺垫。比如在“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中,笔者以创设如下“场景”作为课堂教学导入:
  一开始,呈现优美的维农山庄风景图片,勾起学生对维农山庄主人生活的好奇,激起学生渴望学习和认识华盛顿人物的兴趣为目的。一边介绍山庄美丽的景色,一边让学生想象细碎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碧水蓝天之下,维农山庄主人华盛顿夫妇伴着落日在河边漫步交谈的景象,感受华盛顿对山庄和妻子的爱。随后,画风急转,“然而一封信,更准确地说是一封家书打破了山庄的宁静和美好的生活。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教师的神秘而略带伤感的话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历史人物的书信、日记或文集档案,既还原了历史场景,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既呈现了多彩的历史,又展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教学中选取《华盛顿文集》中的四封书信:
  第一封:
  我最亲爱的:此际我正写信给你,要谈的事使我满怀难以言喻的忧虑。当我想到你将为此感到不安时,愈感忧心如焚。大陆会议已决定,为保卫美利坚事业所征集的全部军队,将由我指挥,而且我必须立即前往波士顿接受这一使命。
  战争的辛劳或危险不会给我带来痛苦,但一想到你一个人留在家中忧虑不安,我就感到难过。请求你务必拿出你的全部毅力,尽可能过得愉快些。
  ——《向玛萨·华盛顿夫人告别》[2]
  第二封:
  我极希望看到,各州能根据相互忍让和永久性的原则团结起来。
  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或能比我更痛切地感到有此必要对目前的邦联制度加以改革。其他人不可能对邦联制度的弊端比我感触更深。因为,战争之所以长期不能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战费开支,完全由于邦联的缺点和无权所致。我在指挥过程中所经历的大部分棘手问题,以及军队中的一切难题和烦恼之事,均起源于此。
  ——《致汉密尔顿》[3]
  第三封:
  对阁下说句知心话,当我就任政府首脑之时,将有罪犯走向刑场之感。我的一生,为公务消耗殆尽,而在此风烛残年,又须舍弃恬静生活,投身困难的海洋,而我又不具备掌舵所不可或缺的政治手腕、能力和兴趣,出任此职殊非所愿。
  我知道,我此次是载着人民的愿望和我自己的声誉出航的。无论此段航程是长是短,即使众叛亲离,我亦将永远不会背弃正直和坚定。
  ——《致亨利·诺克斯》[4]
  第四封: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5]
  这四封信展现四个主题:“告别家园和妻儿,赴任大陆军总司令”、“陈述联邦制改革必要性”、“就任美国首任总统的心情”、“告别政坛,回到家园”,真切还原华盛顿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的场景,为接下来的“情景交融”式人物史教学和实践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入情”:以精神情怀贯穿人文课堂
  以华盛顿的四封书信为主要閱读材料,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以景入情,真实再现历史人物华盛顿丰富的内心情感,彰显“立体、有血有肉”的华盛顿。既让学生明白一手史料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理解的重要性,也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和史料解读的方法。课堂教学中,隐含着“和妻子居住在山庄——离开山庄和妻子——回到山庄——又离开山庄——回归山庄,永不分离”的一条生活情感线索。比如笔者对第一封家书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模仿华盛顿的心情并深情地朗读这封简短而深切的家书,寥寥数语,伟人华盛顿将军这个历史人物走入学生内心,使他们深深感悟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不奋起抗争不行,要勇于为国家自我牺牲,由此课堂学子和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从书信中真切感受华盛顿的心路历程,共同体会他离别妻子和山庄的痛苦,更体会他为国家民族做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学生模仿华盛顿的内心独白】:
  华盛顿的心声:宁静平和的生活谁不想要,可是男儿不应贪恋家的温暖与爱人的温存,而弃国家人民于危难之中,亲爱的玛萨,我爱你!可我也爱我们的国家,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是美利坚人民的儿子,我必须为了自由而斗争。
  【学生模仿华盛顿夫人玛萨的内心独白】:   玛萨的心声:如果可以,我是多么希望你可以不要走,不要留下我一个人在庄园日夜担心你的安危。可是,我懂得你肩上的责任,我不应该留你在身边,千万句留恋也只能化作一句:亲爱的,早日归来,平安归来!
  教育以人为中心,历史教育更是对人道德教育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乔伊﹒帕尔默说:“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6]学生在朗读书信、体会书信、感悟书信中,理解华盛顿、体会华盛顿、触摸华盛顿内心。从而引起心灵的“共振”,这就是教育。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四封书信而展开,但又紧紧贯穿“争取自由、民主——践行自由、民主——保障自由、民主”的这一条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精神主线。这种精神成为“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后来又经拿破仑战争把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评价这场由华盛顿领导的“美洲革命”的深远意义:“事实上,在进步活动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在自由思想的每一领域,美洲革命都标志着一个高尚的新时代的开端……它实际上是一次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是人类至今力求在其中一系列不容抹杀的强硬事实加以雕凿、改变以适合他们理想模式的那些震撼世界的现代改造事业的第一桩。”[7]乃至中国, 60年后(1849年),我国一位颇具开放眼光的官员徐继畬这样评价华盛顿:“顿既定国,谢兵柄,欲归田,众不肯舍,坚推立为国主,顿乃与众议曰:‘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8]让学生回答近代中国先进志士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主所做出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回答: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的努力,通过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中外历史对比的能力,从美国文明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华盛顿,提高学生争取自由民主精神、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公民意识。
  同时,这条精神主线正好隐藏在由“书信”展开的华盛顿投身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国的建设等主要实践活动中,所以让学生结合四封书信并结合课本阅读,分三组讨论和列表华盛顿“争取自由、民主”、“践行自由、民主”、“保障自由、民主”的主要历史史实,构建课堂知识体系,学生基本能够提取书信和课本信息,清晰简明梳理出华盛顿主要事迹:领导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争取美国自由和独立;主持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践行和维护美国自由民主;当选美国首任总体和第二任总统,保障美国的自由民主等主要知识框架。
  三、“入神”:以人格感染学生心灵
  所谓“入神”就是通过理解与体会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人生智慧和高尚人格情操来感染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叙述:“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教育的实现需要用伟大的人格力量去熏陶人,人格教育中锤炼出崭新的“人格”。
  高耸云霄的华盛顿纪念碑,表达了美国人民对这位伟人高风亮节的景仰。为什么华盛顿凭着不恋权恋栈,就能赢得美国人民如此崇高的敬意?为什么华盛顿能够这样做?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政治系教授张光博士在《是谁造就了不朽的华盛顿》一文中说:“华盛顿的不朽英名是如何造就的?答案来自两个方面:华盛顿的个人作为、人格和人品,以及他身前身后的美国社会政治力量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入书信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书信中的有效信息与历史价值,理解书信作为重塑华盛顿人物丰满形象历史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从一封封充满真挚情感的书信中,学生真切感受到华盛顿品质的高尚和人格的伟大;如施瓦茨所言,华盛顿“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由于他为获得权力而做的努力。恰恰相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来自于他对权力所持的长期一贯的回避态度,来自于他热诚地放弃国人委托于他手中的权力”。[9]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中第一人。”
  核心素养归结于人格,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促进人的发展,正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关键要有"摇动""推动""唤醒"的土壤和气候。
  把“人”放在第一位,通过书信展开叙述历史中的人,解读历史中的人,体悟历史中的人,实现历史中的人和现代人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入境,体验和感悟有生命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人格的历史,从而培養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想这也是人物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注释】
  [1](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4页。
  [2][3][4][5](美)华盛顿著,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华盛顿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 44、198、241、279页。
  [6](英)乔伊﹒帕尔默著,任钟印,诸惠芳译:《教育究竟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3页。
  [7](美)查尔斯·比尔德、玛丽·比尔德著,许亚芬译:《美国文明的兴起》,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22页。
  [8](清)徐继畬:《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9] Barry Schwartz,“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Whig Conception of Heroic Leadershi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8, February, 1983, pp. 8-31.
其他文献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近百年,从未丢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上率下过紧日子,出台八项规定、反对奢靡之风、推行公车改革、压减政府支出、限建楼堂馆所,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政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年各地肩负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为此中央提出: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
2017年底,在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举办的广东省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大赛期间各个地区的优秀选手都拿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比自己在多年的一线教育积累的经验还要丰富。尤其是初中组的题目《洋务运动》,选手们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国际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但冷静思考之后,在这种大变局之中,以李鸿章为例的士大夫阶层到底起了哪些作用?当时历史现场究竟如何?是很多选手忽略的
《美术的辉煌》是历史与美术相交融的一课,是历史课中的艺术史教学。如何在艺术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尋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如何在美学欣赏的同时,在历史认识中深化其理解?针对国务院文件指出“要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的要求,笔者尝试以画带史,以历史眼光来鉴赏经典绘画作品,以史入画,以历史思维来理解经典绘画作品,将“艺术的历史”与“历史的艺术”有效
近年常发现国民对国内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到此一游”无感状态的相关新闻报道,究其原因是国民缺乏将零碎的历史事实证据,通过论证和想象,组成宏伟历史画卷的能力。柯林伍德认为“历史知识的扩大,主要就是通过寻求如何使用迄今被历史学家们一直认为是无用的这种或那种可知觉的事实作为证据而实现的。”[1]培育学生历史证据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习得现代公民的历史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践行新课程
解读教材内容并达成合理的教学叙事往往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解读是教师自身思想、经验与历史的对话,然而,在标准化考试下,个性化理解是否会脱轨与失序而影响学生成绩又阻碍了教师突破“陈规陋习”的勇气。结果是,解读陷入了从史料到史料、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的窠臼中而影响了理解,历史教学的意义危机也由此而生。事实上,历史教学的意义建构要比知识陈述来得重要,而只有在思维碰撞的对话中,才能真正构建知识、协商价值
马秀花“大咖知识学堂”创始人  在“大咖知识学堂”,人人都知道创始人“璐瑶妈妈”。  “璐瑶妈妈”的真名是马秀花。“坚持将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惠及更多家庭与孩子的初心。”这位昔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在创业路上可谓无心插柳,因为她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自己一对双胞胎女儿璐璐和瑶瑶的学习问题。  2017年9月,马秀花开始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大咖知识学堂”,先从英语开始,然后是语文、数学等学科,3年下来,如
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曾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进步,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精神文明进步。”[1]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学探讨的也是人的历史演变,历史教育更应围绕着对人的教育展开。  课程标准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要求是,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
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5题以民族交融为背景,以阎立本所作《步辇图》作为史料,旨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步辇图》作为图像史料,其史料价值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它表现了古代中国民族交融史上唐与吐蕃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识。作为民族交融史试题的一种命题视角,“共有历史”意识依托于历史叙述,又蕴含着史学方法,还彰显了家国情怀,这三者构成了“共有历史”意识的要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健康全面的人。” [1]新课改背景下,深化史学育人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深远意义。“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含见解、器识之意”。 [2]古有刘知几论“史才、史学、史识”,亦可作为当今时代深化历史学科育人的三点原则。“史才”是“器识”,即问题意识,是对历史的大局性把握和认识;“史学”是“见解”,即思辨能力,是对历史的审辩思考与价
富蕴县,祖国边陲一个面积3.37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却被“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光环笼罩着。在许多人眼里,它是一个旅游胜地、文化圣地,更是一个红色宝地。  “如果说富蕴美了新疆,那可可托海一定是这幅壮锦上最耀眼的一处。”可可托海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牧色人文、淳厚的红色基因享誉八方,如今已成为中国西北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