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中有细太原菜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h8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文人傅山创制出药膳“八珍汤”,后改名为“头脑杂割清和元”,意为割去元朝、清朝统治者的脑袋,足见其身上的忠孝气节。
  太原人善于粗粮细作,一碗面就能做出上百种花样,并点缀上各种“浇头”,可谓“一面百味”,这些面食既好吃也好看,比如龙须面,竟可用火点燃。
  比起从其他菜系借鉴而来的佳肴,太原人更热衷于街巷小吃,而“郝刚刚羊杂割”、“杨记灌肠”、“王萍面皮”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来,由于城市改造“,清和元”饭店搬迁至别处,现在,吃头脑的首选之地是“继承饭庄”,由老店“清和元”的职工所开。此外,其他饭店,例如“鸿宾楼”、“认一力”等,制作的头脑味道也都不错。
  粗粮细作、花样百出刀削面、切疙瘩、龙须面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品类繁多,有据可查的就有280多种,被称为“世界面食之根”,这一名号实在当之无愧。而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和文化中心,更是面食荟萃之地。
  在太原,几乎人人都是做面的能手,一块不起眼的面团,能够变化出诸多花样。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是经常使用的材料,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它们做出几十个品种的面食来,比如常见的刀削面、剪刀面、拉面、抿尖、擦尖等,若是刻意讲究,可以做到一个月不重样。面团若是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被做得花样翻新,真正达到了“一面百样”的境界。
  虽然太原面食品种众多,但并不意味着制作粗糙,恰恰相反,太原面食外表朴实,内里却十分精细。太原人懂得点缀美食,吃面时必配上浇头,浇头,即浇到主食上的汁水或菜肴,起到调味、点缀的作用。太原的浇头精细讲究、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打卤、西红柿鸡蛋,还有流行的小炒肉、白菜卤、杂酱、西红柿素卤等。
  纵观太原的种种面食,刀削面最为有名,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并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便没收各家的金属器具,规定10户人家轮流使用一把厨刀。一天中午,一位老汉家中和好面后,却没能取到刀,返家途中,碰巧捡到一块薄铁皮。到家后,锅里的水早已沸腾,无奈之下,老汉只得掏出铁皮,让老婆婆将就着“砍”面,老婆婆当真左手端面团,右手持铁皮,“砍”出了一锅面叶。没想到煮熟的面叶光滑柔软,浇上卤汁后,竟然十分美味,不仅筋道利口,而且富有弹性,这便是刀削面的原型。   制作刀削面绝非易事,首先,和面就很有难度,讲究力道、水与面的搭配比例,最精妙之处还在于刀工,这两样技术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难掌握。厨师削面时要使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利用灵活的手腕,平稳、均匀地出力,一刀赶着一刀削出面叶,据说手法娴熟的厨师,1分钟能削200多片面叶,且面叶的长度都在6寸左右。
  此外,太原还有一道家常面,叫做“揪片”,又称“切疙瘩”,由晋中民间传出。按照太原的习俗,男女婚嫁时,启程前双方必须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婚者多少岁就吃多少片,含有“岁岁平安”之意。这里的“片”主要针对半成品而言,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对折,根据年龄切成相应的片数,再用手将面片揪成小块,丢入沸水锅中。
  现在,太原的“晋韵楼”、“山西会馆”等不仅有美味的面食,还有面食表演,以拉面为例,七扣为大拉面,九扣为龙须面,龙须面细如发丝,可以用打火机点燃,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如此制作出来的过油肉色泽鲜艳,口感香酥、软嫩,在咸鲜之中带有一丝醋味,是一道非常理想的佳肴。除了过油肉,晋阳饭店有一道名菜——海参扒肘子,同样源于鲁菜系。
  太原菜不仅吸收了鲁菜的精华,川菜、湘菜、徽菜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太原菜中,这些外来菜系虽然丰富了太原的美食品质,但太原人更加钟意的,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这些小吃传承经年,带有极鲜明的北方特色,羊杂割、灌肠、面皮等,都是不能错过的美食。
  羊杂割又称“羊杂碎”,最初叫作“羊杂酪”,由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庄圣太后赐名。太原境内,“郝刚刚羊杂割”做得最为地道,这家店位于柳巷店,已经开了20年,每一天,店铺的门口都排着长队,只为等待品尝那一口美味。同为太原特色的灌肠,实则由荞面制作而成,丝毫不见肠的踪影,它既可以凉拌,也可以炒食,该行业内做得出类拔萃的,要数食品街的“杨记灌肠”;至于面皮,桃园二巷的“王萍面皮”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上三家店相距不远,如果外地人来到太原,把这三家美食都尝了,回去就可以和朋友夸口,说自己是见识过地道太原美食的人了。
其他文献
漆线雕古称“妆佛”,原本是一门装饰佛像的技艺,后来转型为其他器物的装饰工艺,在荟萃了陶瓷、脱胎漆器和景泰蓝的精华之后,才形成了独特的“漆线雕”。在厦门,漆线雕大师蔡水况曾闭关10年,潜心探索古老的漆线雕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他不断创新,把这门技艺应用到蛋壳、瓷盘、瓷瓶上,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大放异彩。  唐朝时,闽南地区佛教盛行,人们尊佛敬佛,对佛像外观精致细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在歧道地,人们把鞋一脱一扔,落地后鞋尖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府谷县的古城有一座庙,穿过它,从此故乡就是远方;杀虎口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过往者“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在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县,365盏河灯年复一年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几百年后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汉代时被称为“北海”,是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冬季的贝加尔湖极为寒冷,白雪皑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携同伴从南岸的小村利斯蒂扬卡出发,拉着雪橇重装穿越贝加尔湖,其间他差点身陷冰缝,而同伴也患上了雪盲症,在中途的奥利洪岛退出了穿越。但是,作者坚定信念,独自前行,尽管途中先后遭遇了野狼的骚扰、狂风的肆虐和冰裂缝暗藏的危险,最终还是成功地穿越了后半程360公里无人区,并
耳廓狐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狐狸,它们体型娇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样子,尖脸、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让人心生宠爱。  耳廓狐的大耳朵既是“散热器”,又是“高效雷达”,能敏锐地判断出猎物的具体位置,甚至还能分辨出猎物发出的声波的微弱差异。  耳廓狐凭借天赋卓绝的生存能力,成为沙漠中生活的强者,当地人将其视为沙漠的灵魂——“沙漠之狐”,是阿尔及利亚的国宝。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的“儿子”Finnic
修道院时期的威默林庄园,依然十分正常,唯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在修道院维持了近一个世纪而悄悄关闭后,庄园就变得怪异起来。  面对纷纷来客,威默林庄园也丝毫没有辜负灵异爱好者的期望,时不时会悄悄改变屋里的温度,传出奇怪的声音,在拐角处突然出现恐怖的幻影……  一位名叫“暮光之旅”的网友,声称自己拍到一个身材火辣的女人,穿着长礼服在大厅内四处游走的视频……  2010年9月,英国多家媒体大肆报道,位于朴
【摘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之间必然存在沟通与交流,因此翻译作为沟通工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翻译人才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现有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翻译人才的质量有待提高。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远远高于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因此要为国家培养所需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尤为重
蚶江镇位于福建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宋元时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门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每年端午,蚶江会举行热闹非凡的“海上泼水节”,人们在船上用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以祈福消灾。  蚶江是“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这里人人都爱猜灯谜;也是南音的发源地,听南音、唱南音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福建石狮市蚶江镇位于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拥有悠久的历史:宋元时期
山西芮城县素有“文物之乡”的美誉,但或许因为太多“名声显赫”的古物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本文的主角广仁王庙,在很长的时间里渺不可闻……  1952年,国内开始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工作队在山西芮城县发现一座庞大的宫殿,名叫“永乐宫遗址”。在宫殿内,保存着960平方米的完整元代道教壁画。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全国轰动。专家们蜂拥而至,人多时连周边的村庄也住满了外来人。  在永乐宫遗址旁,有一座古老的村
从雨崩上村可达神山卡瓦格博和蓝绿色的冰湖,下村则可到神瀑。当地藏民相信,但凡被神瀑之水从头淋到脚,不仅能洗清罪孽,还能祛病防灾、延年益寿。  村民们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轮流接待来到村子的游客。在他们看来,这里绝美的景致是大家共有的,所以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应该共享。  通往雨崩的路上安放有许多垃圾筐,并按照距离村子的远近写上了编号,成为独特的“路标”;而名为“泡面屋”的休息站,其墙面竟是用桶
珊瑚礁最突出的成就是能维持渔业的资源,它为海洋中四分之一的生命提供产卵、哺幼、庇护和捕食的场所,还能有效地保护海岸线免遭海啸冲击……  英国海洋保护科学家大卫阿腾伯勒比喻珊瑚礁为“海洋里的金丝雀”——寓意是珊瑚礁一方面弥足珍贵,一方面又脆弱无比。环境破坏、海洋污染、甚至大气内二氧化碳超标都能让它死亡;而2011年2月23日,一份叫作《再探珊瑚礁危机》的报告更告诉人们,目前全世界75%的珊瑚礁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