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体验——“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数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米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千米是学生继米、厘米、分米、毫米之后认识的第五个长度单位,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对于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可以借助肢体动作进行比划,或通过视觉进行粗略的估计。而对于1千米的长度,学生无法利用上面的方法进行直观体验,他们对千米只有一个“很长”的模糊印象。
其他文献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党的百年历程为上海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上海市委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市委办公厅注重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旧址遗迹当作“教室”,把文物史料当作“教材”,把英烈模范当作“教师”,引导党员干部在寻根溯源中切身感受党的百年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在学思践悟中砥砺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激扬奋进力量。
【目的】总结台风“利奇马”对烟台的主要影响,凝练出沿海城市应对台风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作的要点和不足。【方法】分析烟台气象部门台风应急响应工作过程中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部门联动、科普宣传以及应急工作诸环节。【结果】此次台风应急防御工作成功开展是灾害应急防御能力不断提升的成果。【结论】预报精准、提高预警提前量是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减少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关键,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事前预防是应对突发事件、取得应急胜利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应急联动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保障。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较为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表征概念的模型。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概念时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约分、通分,乃至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基于此,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正确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育素质的重要路径。群文阅读是借助多文本组合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形式。探索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5月17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记住地名好回家,地名记着所有的事。  “民强”成为一个村庄的名字之前,它只是李家村下面的一个生产队,叫金湾。后来,金湾从李家村划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村庄。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金湾,却过着与地名名不副实的生活。于是,在给村庄取名时,大家不再想用金湾,而是给村庄取了个更实惠的名字——“民强”。它和土坝村、李家村屋檐挨着屋檐、山路连着山路,在李家山下抱团取暖。那时,它们都归属五桥公社,后来叫五桥镇。  
数学课堂立本求真,就是要以数学为核心,以儿童为基点,立“儿童发展”之本,求“数学学习”之真。数学课堂立本求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落实在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坚持从理解数学、理解儿童、理解教学出发,通过“问题引学”、“模块设计”、“自主建构”,驱动学生高情感投入、高认知参与,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涵养数学品格,实现学生基础学力和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种组合促进互动,分层递进整体提高,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等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量、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和背诵铭记后消化吸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数学课堂重视唤醒学生经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笔者尝试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备学”课堂实践,即:依据教学任务,教师提前设计备学问题,让学生聚焦问题,联系已有经验开展独立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思考和经验展开交流碰撞,共同研究问题,促进对数学的理解。知名学者马立平博士认为,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可被归结为“深度”、“广度”与“贯通度”这样三个维度。开展“备学”课堂实践,设计备学问题至关重要。备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启发学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