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寓意。在人们眼中,水虽然柔和,却具有穿石的能量,可以说,水是最具有韧性的元素。
同时,三水成淼,水也常被人赋予浩瀚广博之意。因此,金木水火土中,最易令人想到君子的,自然是水。比如中西方那些谚语:形容人谦逊,会有“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海拔最低,因此汲取每一涓滴”;形容人心胸宽广,则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容人内心沉稳,有“心如古井,波澜不惊”;还有那句流传甚广,被许多书法家拿来写得意条幅,甚至被日本一个酒厂挪去做了商标的——“上善若水”。
水以其至柔、至韧、至广、至远,而成为品德之喻。
阿育王:水之自生
“我们注重创意。”阿育王中国区代表张瑞霖,第一句话如是说。
阿育王(Asoka),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益企业,主要以投资为主。与其他财团不同,他们选择扶助的企业并非普通商家,而是具有“公益功能”的企业——这类或者将盈利应用于公益事业,或者组成主体是需要公益救援的人,或者其生产本身便是公益的企业,有一个国际专用名称:社会企业。
“创业者、社会创新家们,都面临很基础的改变。一个公民社会需要参与。小到家门口垃圾怎样处理,大到全球变暖问题,都需要不同的组织来解决。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参与者中选出一些人。”
他们已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出很多这样的团队。尤其是阿育王全球副总裁戴维?格林帮助成立的Aurolab公司:2004年后,它生产出价格极为低廉、仅为原价百分之一的人工晶状体,令全球承担得起白内障手术的人从30万增长到500万。
如何在全球几千万个公益企业中挑选出合适的?张瑞霖的回答是:推荐制。
“推荐后,我们主要看五大因素。”他展开五根手指:“第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一定是创新的,无人开办的;第二,必须有经商办企业的精神,认定目标后能坚忍不拔、脚踏实地地迈进;第三,有创意,具备很快想到点子的素质;第四,项目具备可模仿性;第五,道德水准。”
他们注重创新,但更关键的是道德水准。
一旦挑选出合适的企业,他们会根据企业的情况,计算出该企业需要的三年基本经费,“这笔钱他具体用在什么上,我们不管,哪怕拿去给太太小孩买菜。”此外,在企业的创意出来后,阿育王帮助这些初涉商界的新人完善具体设施。盈利后,社企不需要予阿育王以回馈。
他们扶助的社企,允许赚钱、允许盈利、允许扩大规模,企业主可能给下属开出高薪。这是中国人前所未闻的公益方式——我们习惯了一个寒碜的办公室,一个清苦的负责人,一堆有善心的人定时或不定时地捐款,然后这个机构再来实施。“中国人的道德包袱太重。”张瑞霖摇了摇头:“其实不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毕竟,变革可以只从很小的事情做起。
河中之水被水车汲出,浇灌稻田,稻田中的水渐渐渗入地下,经地层过滤后回到河中——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方式。这样的资助模式也即将在中国开始。
“可以透露一下,阿育王将打算在中国怎样发展么?”我问。张瑞霖侧着头想了想,然后笑着晃了晃手指:“暂时保密。”
阿拉善:水之渗透
杨鹏把2009年的业务分为了三大块:“第一,阿拉善地区的防止沙漠化;第二,对中国NP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第三,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考察出企业如何运作才能绿色化。”
这个穿休闲装的男人戴眼镜、身量魁梧,口才也极好。他曾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硕士,现在却担任阿拉善SEE生态保护组织的秘书长。本科毕业之后,他去了乡下当干部,后来进入云南省政府当公务员。“在那里,第一次感到环保的迫切。”
例如苦良姜,一种野生药材,因为人们的穷挖而濒临绝灭;红豆杉的树皮能入药,结果人们将山上的树皮毫无保留地剥掉,所有红豆杉全部枯死。“我们的急功近利破坏了生态。”杨鹏说,他指着座中一个记者身穿的羊绒衫:“一件羊绒衫需要20只羊的毛,而每只羊一年会吃掉50亩草地的草——扔掉一件羊绒衫,你等于扔掉1000亩草场!”
有的生态组织会致力于植树造林之类的补救,但在杨鹏眼里,他更注重于渗透:像雨滴一样,看起来很细的涓滴,却能滋润到每一寸土地,令干旱的大地焕发出生机来。
“环境问题最核心的是‘不要破坏’,接下来自然会有建设。”
杨鹏说环保知识离老百姓很远。当他们连什么是环保都不知道时,怎么可能去参与环保?他约了一位专家,做出日常环保的200个问题。接着在网上招标,呼吁大家将这200个问题写成一本小说。最后,一本职场爱情小说胜出。2009年,《杜拉拉升职记》大红,职场小说也随之水涨船高。杨鹏觉得,将环保理念糅合到职场小说中,也许会令读者印象深刻,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一些日常环保准则——“这比让他们背枯燥的条例有效”。阿拉善组织协助出版了这本书,取名为《中国公民环保读本?绿色生活一本通》。
在杨鹏眼里,环保是“从理念到行动,然后导致结果”的一件事。
“1962年,全球第一本环保书出版,当理念延伸到每个心中时,便自然引发了地球日大游行;公众的舆论压力,导致政府出台政策法,然后法规再限制到每一个人的行为。”
现在中国有许多环境问题:土壤沙漠化、植株急遽减少……杨鹏说他还是乐观的,“1974年,中国首次参与全球环保;1992年,推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很快了。”
水积则厚
“上善若水”,我们往往以此形容那些做公益事业的人。
然而,还有那么一句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此语出自《庄子·逍遥游》,以水深与载舟的关系,引申出“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之由。
也许当你接触一个公益组织时,你会惊讶甚至怀疑,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与自己想象的不同,他们的脾气也许不够温柔,他们可能采用了一些商业运作……但在以自己的经验去下判断之前,请记住这点:除了柔韧、温和,那些公益者得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水足够深厚到承载得起那只“舟”。
同时,三水成淼,水也常被人赋予浩瀚广博之意。因此,金木水火土中,最易令人想到君子的,自然是水。比如中西方那些谚语:形容人谦逊,会有“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海拔最低,因此汲取每一涓滴”;形容人心胸宽广,则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容人内心沉稳,有“心如古井,波澜不惊”;还有那句流传甚广,被许多书法家拿来写得意条幅,甚至被日本一个酒厂挪去做了商标的——“上善若水”。
水以其至柔、至韧、至广、至远,而成为品德之喻。
阿育王:水之自生
“我们注重创意。”阿育王中国区代表张瑞霖,第一句话如是说。
阿育王(Asoka),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益企业,主要以投资为主。与其他财团不同,他们选择扶助的企业并非普通商家,而是具有“公益功能”的企业——这类或者将盈利应用于公益事业,或者组成主体是需要公益救援的人,或者其生产本身便是公益的企业,有一个国际专用名称:社会企业。
“创业者、社会创新家们,都面临很基础的改变。一个公民社会需要参与。小到家门口垃圾怎样处理,大到全球变暖问题,都需要不同的组织来解决。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参与者中选出一些人。”
他们已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出很多这样的团队。尤其是阿育王全球副总裁戴维?格林帮助成立的Aurolab公司:2004年后,它生产出价格极为低廉、仅为原价百分之一的人工晶状体,令全球承担得起白内障手术的人从30万增长到500万。
如何在全球几千万个公益企业中挑选出合适的?张瑞霖的回答是:推荐制。
“推荐后,我们主要看五大因素。”他展开五根手指:“第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一定是创新的,无人开办的;第二,必须有经商办企业的精神,认定目标后能坚忍不拔、脚踏实地地迈进;第三,有创意,具备很快想到点子的素质;第四,项目具备可模仿性;第五,道德水准。”
他们注重创新,但更关键的是道德水准。
一旦挑选出合适的企业,他们会根据企业的情况,计算出该企业需要的三年基本经费,“这笔钱他具体用在什么上,我们不管,哪怕拿去给太太小孩买菜。”此外,在企业的创意出来后,阿育王帮助这些初涉商界的新人完善具体设施。盈利后,社企不需要予阿育王以回馈。
他们扶助的社企,允许赚钱、允许盈利、允许扩大规模,企业主可能给下属开出高薪。这是中国人前所未闻的公益方式——我们习惯了一个寒碜的办公室,一个清苦的负责人,一堆有善心的人定时或不定时地捐款,然后这个机构再来实施。“中国人的道德包袱太重。”张瑞霖摇了摇头:“其实不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毕竟,变革可以只从很小的事情做起。
河中之水被水车汲出,浇灌稻田,稻田中的水渐渐渗入地下,经地层过滤后回到河中——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方式。这样的资助模式也即将在中国开始。
“可以透露一下,阿育王将打算在中国怎样发展么?”我问。张瑞霖侧着头想了想,然后笑着晃了晃手指:“暂时保密。”
阿拉善:水之渗透
杨鹏把2009年的业务分为了三大块:“第一,阿拉善地区的防止沙漠化;第二,对中国NP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第三,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考察出企业如何运作才能绿色化。”
这个穿休闲装的男人戴眼镜、身量魁梧,口才也极好。他曾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硕士,现在却担任阿拉善SEE生态保护组织的秘书长。本科毕业之后,他去了乡下当干部,后来进入云南省政府当公务员。“在那里,第一次感到环保的迫切。”
例如苦良姜,一种野生药材,因为人们的穷挖而濒临绝灭;红豆杉的树皮能入药,结果人们将山上的树皮毫无保留地剥掉,所有红豆杉全部枯死。“我们的急功近利破坏了生态。”杨鹏说,他指着座中一个记者身穿的羊绒衫:“一件羊绒衫需要20只羊的毛,而每只羊一年会吃掉50亩草地的草——扔掉一件羊绒衫,你等于扔掉1000亩草场!”
有的生态组织会致力于植树造林之类的补救,但在杨鹏眼里,他更注重于渗透:像雨滴一样,看起来很细的涓滴,却能滋润到每一寸土地,令干旱的大地焕发出生机来。
“环境问题最核心的是‘不要破坏’,接下来自然会有建设。”
杨鹏说环保知识离老百姓很远。当他们连什么是环保都不知道时,怎么可能去参与环保?他约了一位专家,做出日常环保的200个问题。接着在网上招标,呼吁大家将这200个问题写成一本小说。最后,一本职场爱情小说胜出。2009年,《杜拉拉升职记》大红,职场小说也随之水涨船高。杨鹏觉得,将环保理念糅合到职场小说中,也许会令读者印象深刻,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一些日常环保准则——“这比让他们背枯燥的条例有效”。阿拉善组织协助出版了这本书,取名为《中国公民环保读本?绿色生活一本通》。
在杨鹏眼里,环保是“从理念到行动,然后导致结果”的一件事。
“1962年,全球第一本环保书出版,当理念延伸到每个心中时,便自然引发了地球日大游行;公众的舆论压力,导致政府出台政策法,然后法规再限制到每一个人的行为。”
现在中国有许多环境问题:土壤沙漠化、植株急遽减少……杨鹏说他还是乐观的,“1974年,中国首次参与全球环保;1992年,推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很快了。”
水积则厚
“上善若水”,我们往往以此形容那些做公益事业的人。
然而,还有那么一句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此语出自《庄子·逍遥游》,以水深与载舟的关系,引申出“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之由。
也许当你接触一个公益组织时,你会惊讶甚至怀疑,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与自己想象的不同,他们的脾气也许不够温柔,他们可能采用了一些商业运作……但在以自己的经验去下判断之前,请记住这点:除了柔韧、温和,那些公益者得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水足够深厚到承载得起那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