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行,教学模式由“知识本位”逐渐向“学生本位”转变,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革命”势在必行,以适应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问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也是“课堂革命”的突破口,对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语文品格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革命 初中语文
在“课堂革命”的浪潮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渗透核心素养思想,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构建有序的课堂思考氛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在问答过程中对学生给予认可和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双向互动中达到知识传播和品格塑造的目的,体现语文课堂改革的本质要求。
一、互助提问,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教学不单是传播知识的行为,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即教学本身具备“教化功能”,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课堂革命”的要求,优化课堂提问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互助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以《论语》章节内容为例,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内容体现知识学习和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愉悦性,学习者通过互相质疑、辩论,进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交流、整合和升华。这对语文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提问,比如关于《论语》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以及核心思想等,一部分学生负责问题设置,另一部分学生作答,并轮流交换角色,实现全员参与互助提问。通过组织学生互助学习、互助提问,能促进知识交流和思维发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和协作意识,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效统一。
二、启发重点,局部与全面的统一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问题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提问中应当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做到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结合教学计划,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应课堂改革的趋势,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合理调整,避免揠苗助长,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时,逐步问题引导的层次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以《背影》为例,课文简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深入发掘关键的文字、语句和词语,才能理解文中表达的细腻情感。比如文章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肥胖的身子再向左微倾……”等语句,据此向学生提问“以大篇幅的内容来详细刻画父亲的动作和神态,是为了什么?”“如何理解文中的‘轻松’一词?”等问题。这些关键段落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了解“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侧面突出父亲在无言中深沉而细腻的爱与呵护,明确全文的主题思想,以局部重点为突破口,从整体上了解全文主旨,达到掌握重点、了解全面的学习效果。
三、量化提问,效率与均衡的统一
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的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指标,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證全体学生都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量化表”的方式,记录课堂提问以及学生发言情况,包括发言次数、时间长短等,对课堂提问进行量化处理,便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提问策略,使课堂活跃度较低的学生能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提问和答题的频次,而对积极表现的学生,应当提高问题的难度等级,深化其思考的维度,并鼓励其对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给予帮助,提高班级整体语文水平。通过量化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了解班级的学情分布状况,及时调整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兼顾教学的效率性和均衡性。
以课文《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在讲解之前,以问题开篇:“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母亲是什么样的?”教师先设置开放型题目,将教材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通过阐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学生心中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参与、课堂引导,维持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此时,教师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那让我们通读课文,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他眼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作者通过那几件事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由浅及深地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学习,使学生逐层次进行思考,降低了文章的理解学习难度,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动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记忆。
语文知识体系的边界性较为模糊,知识感知的开放性更为明显,对学生文化底蕴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效提问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引线,是“课堂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年第4期。
[2] 张英《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9年第3期。
[3] 李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实践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1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革命 初中语文
在“课堂革命”的浪潮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渗透核心素养思想,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构建有序的课堂思考氛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在问答过程中对学生给予认可和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双向互动中达到知识传播和品格塑造的目的,体现语文课堂改革的本质要求。
一、互助提问,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教学不单是传播知识的行为,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即教学本身具备“教化功能”,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课堂革命”的要求,优化课堂提问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互助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以《论语》章节内容为例,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内容体现知识学习和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愉悦性,学习者通过互相质疑、辩论,进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交流、整合和升华。这对语文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提问,比如关于《论语》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以及核心思想等,一部分学生负责问题设置,另一部分学生作答,并轮流交换角色,实现全员参与互助提问。通过组织学生互助学习、互助提问,能促进知识交流和思维发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和协作意识,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效统一。
二、启发重点,局部与全面的统一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问题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提问中应当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做到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结合教学计划,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应课堂改革的趋势,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合理调整,避免揠苗助长,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时,逐步问题引导的层次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以《背影》为例,课文简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深入发掘关键的文字、语句和词语,才能理解文中表达的细腻情感。比如文章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肥胖的身子再向左微倾……”等语句,据此向学生提问“以大篇幅的内容来详细刻画父亲的动作和神态,是为了什么?”“如何理解文中的‘轻松’一词?”等问题。这些关键段落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了解“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侧面突出父亲在无言中深沉而细腻的爱与呵护,明确全文的主题思想,以局部重点为突破口,从整体上了解全文主旨,达到掌握重点、了解全面的学习效果。
三、量化提问,效率与均衡的统一
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的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指标,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證全体学生都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量化表”的方式,记录课堂提问以及学生发言情况,包括发言次数、时间长短等,对课堂提问进行量化处理,便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提问策略,使课堂活跃度较低的学生能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提问和答题的频次,而对积极表现的学生,应当提高问题的难度等级,深化其思考的维度,并鼓励其对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给予帮助,提高班级整体语文水平。通过量化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了解班级的学情分布状况,及时调整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兼顾教学的效率性和均衡性。
以课文《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在讲解之前,以问题开篇:“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母亲是什么样的?”教师先设置开放型题目,将教材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通过阐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学生心中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参与、课堂引导,维持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此时,教师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那让我们通读课文,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他眼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作者通过那几件事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由浅及深地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学习,使学生逐层次进行思考,降低了文章的理解学习难度,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动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记忆。
语文知识体系的边界性较为模糊,知识感知的开放性更为明显,对学生文化底蕴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效提问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引线,是“课堂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年第4期。
[2] 张英《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9年第3期。
[3] 李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实践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