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数学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微课教学手段已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为大多数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可能。那么如何在中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微课导入,这在很多中小学数学教师心中还存在着疑问。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微课导入的设计原则为依据,从微课导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做好课堂总结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微课导入,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的定义,在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四个方面。利用这些特点优势,微课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还可以丰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扩展学习视野、梳理知识体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巧妙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微课科学导入到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导入的课堂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对他们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运用视频、音乐、动画、图片等直观、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衔接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就是导入的微课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实现“无缝衔接”,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
3.目的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微课形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形成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发展性原则。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取材要广泛,形式要新颖。要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或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导入的有效方式
1.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仍不够成熟,不能将自身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上,在课堂中容易出现一些小动作,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结合数学课堂的内容,借助微课强大的视音频及动画展示等功能,有目的地渲染或创设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气氛或生动形象的环境、场合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方程及不等式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应用,教师可以选取真实、常见的生活案例导入学习。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导入微课,向学生播放图形旋转与平移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运动的美妙,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与生动性,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世界的奥秘。
2.运用形象演示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导入微课,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图形旋转与平移的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运动的美妙,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与生动性,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世界的奥秘,凸显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
3.运用对比导入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时,需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遵循“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规律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几何图形、繁琐的统计活动和难以操作的实验过程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声音回放、视频呈现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平移规律”一课时,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对上下方向平移和竖直方向平移的区别不一定能真正的掌握,尤其是图像的平移引起函数式的变换很容易出错。因此,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函数y=2x2+3x-1、y=2x2+3x和y=2(x-1)2+3(x-1)-1的图像,先让学生观察三个函数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让他们从表面现象体验平移规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平移函数y=2x2+3x的图像得到新的函数图像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操作”中思考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总结,真正理解“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意思,真正掌握直线平移及点的平移规律。
4.运用关联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做好课堂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忆,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推理和分析,需要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的题目解法多种多样,学生在掌握新解法时,还需要学生同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同时复习过去的知识。并且各种解题方法是建立在应用已學知识的基础上。许多新公式的推导,需要应用已学公式来推导。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复习旧知的习惯,在课堂小结环节利用微课可以反复呈现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复观看微课,从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培养中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导入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学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全方位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的定义,在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四个方面。利用这些特点优势,微课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还可以丰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扩展学习视野、梳理知识体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巧妙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微课科学导入到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导入的课堂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对他们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运用视频、音乐、动画、图片等直观、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衔接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就是导入的微课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实现“无缝衔接”,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
3.目的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微课形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形成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发展性原则。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取材要广泛,形式要新颖。要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或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导入的有效方式
1.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仍不够成熟,不能将自身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上,在课堂中容易出现一些小动作,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结合数学课堂的内容,借助微课强大的视音频及动画展示等功能,有目的地渲染或创设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气氛或生动形象的环境、场合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方程及不等式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应用,教师可以选取真实、常见的生活案例导入学习。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导入微课,向学生播放图形旋转与平移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运动的美妙,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与生动性,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世界的奥秘。
2.运用形象演示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导入微课,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图形旋转与平移的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运动的美妙,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与生动性,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世界的奥秘,凸显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
3.运用对比导入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时,需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遵循“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规律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几何图形、繁琐的统计活动和难以操作的实验过程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声音回放、视频呈现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平移规律”一课时,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对上下方向平移和竖直方向平移的区别不一定能真正的掌握,尤其是图像的平移引起函数式的变换很容易出错。因此,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函数y=2x2+3x-1、y=2x2+3x和y=2(x-1)2+3(x-1)-1的图像,先让学生观察三个函数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让他们从表面现象体验平移规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平移函数y=2x2+3x的图像得到新的函数图像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操作”中思考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总结,真正理解“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意思,真正掌握直线平移及点的平移规律。
4.运用关联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做好课堂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忆,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推理和分析,需要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的题目解法多种多样,学生在掌握新解法时,还需要学生同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同时复习过去的知识。并且各种解题方法是建立在应用已學知识的基础上。许多新公式的推导,需要应用已学公式来推导。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复习旧知的习惯,在课堂小结环节利用微课可以反复呈现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复观看微课,从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培养中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导入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学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全方位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