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格物致知”精神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致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说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知识、道理,即用实验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一、现象分析
  现象之一:在教学《 圆的周长 》一课时,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是结果让我大感意外:大部分学生(或许是课前已经预习了)根本没有去实际测量和计算,敷衍了事地在量出圆的直径后,用直径乘3.14算出周长。结果在汇报交流时的数据都是惊人的一致。
  现象之二:在教学完扇型统计图的内容以后,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的支出情况,根据相应的数据制作一张家庭上月支出情况的扇型统计图,学生第二天都把作业交来了,但是当我问有多少同学是根据要求向家长询问得来的,他们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迷茫,于是我们的教育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的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实践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学生从此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只知道被动地接受那些现象、概念和定理,于是就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
  2.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仍将升学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在此影响下,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肯动手实践,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
  3、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影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处事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阶段而忽视理性的分析,我们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科学对待身边的事物。
  三、思考及对策
  1、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易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自身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教学中作图随手而画的有之,演示实验草草了事的有之,甚至题目数据胡编乱造的也有之,这些不严谨的作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都会起到负面影响。
  2、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原先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判断的、自觉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很容易忘记自己要站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的立场上,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因此只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勇于质疑,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中所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的确,我们惟有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乃至其他学科中渗透科学精神,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积累,才能将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养,使我们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他文献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生动而又直观的材料,美妙奇特的生命现象对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开辟第二课堂,走进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广泛兴趣和必要的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和发展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青年》杂志上登过一篇文章,认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培养新人的手段”。一些在校学生针对枯燥单调的学校生
期刊
识字教学,是历年来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新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的条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环境中。  如:我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特意编了顺口溜把生
期刊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形式来实现的,和谐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如何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和谐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平等对话、合作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学的前提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外国语言的教学,更是一门美的艺术,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和谐的美呢?  1、建立
期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初中化学复习课也不例外。如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一直实践、一直探索的话题。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风格的差异,对这个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提高初中化学复习效率”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弄清初中化学复习的目的和复习课中常见的弊端。  初中化学复习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怎样做呢?  一、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活中的
期刊
【摘要】英语是一门要求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亲自实践比学习文化课知识更为重要。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要一味地把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而是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英语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优化。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突出主体地位;增加主体意识  当今社会“死啃书”“死钻书”的书呆子已经没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改革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全体,淡化“优生”与“差生”; 以人为本,重视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关键词】教学改革;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全体;以人为本;重视素质  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九年的历程,我在教学改革的陪伴下成熟起来, 成为一名一线的骨干教师。对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认为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期刊
“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在各种交际的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掌握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发挥合作精神。”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提出的新要求。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在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的要求  1、“口语交际”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认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要呼唤真与实。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素养;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能够运筹帷幄,善于梳理,总结评述出一两个有共性的问题,定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
期刊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等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与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