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致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说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知识、道理,即用实验的精神和求真的态度从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遗憾的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一、现象分析
现象之一:在教学《 圆的周长 》一课时,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是结果让我大感意外:大部分学生(或许是课前已经预习了)根本没有去实际测量和计算,敷衍了事地在量出圆的直径后,用直径乘3.14算出周长。结果在汇报交流时的数据都是惊人的一致。
现象之二:在教学完扇型统计图的内容以后,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的支出情况,根据相应的数据制作一张家庭上月支出情况的扇型统计图,学生第二天都把作业交来了,但是当我问有多少同学是根据要求向家长询问得来的,他们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迷茫,于是我们的教育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的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实践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学生从此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只知道被动地接受那些现象、概念和定理,于是就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
2.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仍将升学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在此影响下,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肯动手实践,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
3、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影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处事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阶段而忽视理性的分析,我们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科学对待身边的事物。
三、思考及对策
1、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易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自身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教学中作图随手而画的有之,演示实验草草了事的有之,甚至题目数据胡编乱造的也有之,这些不严谨的作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都会起到负面影响。
2、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原先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判断的、自觉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很容易忘记自己要站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的立场上,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因此只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勇于质疑,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中所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的确,我们惟有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乃至其他学科中渗透科学精神,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积累,才能将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养,使我们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现象分析
现象之一:在教学《 圆的周长 》一课时,让学生分别量出圆的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是结果让我大感意外:大部分学生(或许是课前已经预习了)根本没有去实际测量和计算,敷衍了事地在量出圆的直径后,用直径乘3.14算出周长。结果在汇报交流时的数据都是惊人的一致。
现象之二:在教学完扇型统计图的内容以后,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的支出情况,根据相应的数据制作一张家庭上月支出情况的扇型统计图,学生第二天都把作业交来了,但是当我问有多少同学是根据要求向家长询问得来的,他们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至于科学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目标指向、科学兴趣、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行为模式等构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甚至许多教师都感到非常迷茫,于是我们的教育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科学兴趣得不到早期的开发与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手段,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由实践的对象转换为“背诵的对象”。学生从此不再好奇、不再怀疑、不再叩问开始,只知道被动地接受那些现象、概念和定理,于是就一点点失落了本来应该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的科学精神。
2.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仍将升学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标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答案的标准化与书本内容的教条化,在此影响下,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肯动手实践,错误地认为书本知识就是真理,就是权威,这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发展。
3、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影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处事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看问题多停留于感性阶段而忽视理性的分析,我们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科学对待身边的事物。
三、思考及对策
1、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易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自身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教学中作图随手而画的有之,演示实验草草了事的有之,甚至题目数据胡编乱造的也有之,这些不严谨的作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都会起到负面影响。
2、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原先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判断的、自觉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很容易忘记自己要站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的立场上,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因此只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勇于质疑,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中所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的确,我们惟有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乃至其他学科中渗透科学精神,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积累,才能将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养,使我们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