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比较 重点突破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谛听天籁”板块中的散文名篇。讲授此文,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渐进式阅读的教学方案:粗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结构——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性阅读,深入探讨写作手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多角度比较,重点突破,也不失为本文有效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比较法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方法众多,如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等等,如果将比较法融入其中, 会更好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话音刚落,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随着学生的朗诵,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北国冬景的图片,学生背诵完毕,画面定格。“《沁园春·雪》描写了北国苍茫而辽阔的雪景,豪迈而雄壮;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郁达夫先生的美文《江南的冬景》”,画面由“北国雪景”随即切换为“江南冬景”。
  这种导入,在学生回忆旧知的同时,有意运用比较的手法,插播两组冬景图,通过北国雪景和江南冬景的实景比较,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江南与北国冬景的差异。诵读《沁园春·雪》,欣赏着北国冬景图和江南冬景图,想着“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现画面的”,学生自然走进了文本。
  二、比较法品味语言
  在学生品味第8节江南雪景时,教师可以将它与北国雪景比较,引领学生用浸泡法咀嚼诗词,用还原法想象优美的图画,随之意境也逐渐温润而舒缓地还原出来。在学生有所领悟的时候教师顺势解说:“是的,江南的雪,虽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虽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足以让人领略到江南丝竹般的韵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簌簌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多么富有乡村的诗意。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多么俏美的图画!”此时再插入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片段,请学生对二者描写的雪景进行比较,探究作者运用不同的手法造成的效果差异。
  《江南的冬景》以诗写雪,避实就虚,不仅洗练,具有含蓄之美,而且让人从诗词中产生相关联想,丰富了雪景内涵,诗句均是乡村夜晚的雪景,具有安谧散淡的诗意,令人品味到一股醉人的清雅之气。改用散文描写雪景,会如何?比较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的语段:(投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三、比较法理解写法
  比较法有助于师生突破课文中的难点。作者行文时常常会调动多种艺术方法,以求或具体形象,或蕴藉深刻。而有的方法学生却不大容易理解,于是教师就有必要进行比较,化难为易,讲清,讲透。
  正如上文所提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关于雪景的描写,老舍写的虽不是江南的雪景,但可通过比较探究他和本文作者写法的不同。老舍写得具体,着重写雪后山上景物的色彩,很明艳;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作者对雪的喜爱。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景物,用铺陈手法,写得很繁复华丽,实在具体;郁达夫以诗虚写,写得含蓄凝练。在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虚写这种写作手法的优点,就作者而言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意象,以此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只有虚写,郁达夫才能将自己所钟爱的一些意象如微雨、寒村、长桥、远山、烟树、乌篷小船、梅影、柴门等等予以整合,从而构建他心灵深处所向往的江南的冬景,流露他灵魂深处渴望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悠闲的生活状态。这种比较阅读法,不仅解决了写法上的难点,也使学生思维开阔,对写作同样大有裨益。
  四、比较法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完一篇文章或一种技法后,如何去延伸拓展,以巩固或强化与本课或本文相衔接或相关联的内容,值得探究。比较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引发学生联想、想象,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比如,有没有同题材同内容或者反差较大的作品,拿出来读一读,比一比,探究异同,辨析优劣。在《江南的冬景》审美体验之后,既可以布置学生课后研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同专题高建群所描绘的西部风情,学习他的《西地平线上》。从景物特点、描写的角度、运用的语言、呈现的意境、表达的主题等多方面多角度比较,领略其雄浑苍劲之美。无论江南还是北国,无论东部还是西部,这三篇作品都与自然有关,语言与景象有共同的审美意蕴,联结它们的是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是已经深深融入了大自然的爱美的灵魂。比较阅读,可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总之,就《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地比较,包括学生之间理解的不同之比较,让学生通过审察或求同或求异地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长久训练,还能转化为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学生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
其他文献
情感的参与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支撑,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传统的指令性讲解和分析,其弊端就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消失,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被埋没,这样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自由体验精神的有效释放,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学生疲惫厌倦。所以语文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师慷慨激昂、满头大汗,而学生不买帐,一脸漠然的情况必须转变。可以肯定地说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按照课标要求,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小说的赏鉴能力,学会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解读。《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文,也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有关小说赏鉴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  一、从文本线索入手,分析小说的内外环境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读懂小说文本,首当其冲要抓住文本的环境。小说人物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是造就其性格的根本原因
期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有一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并且坚信通过学习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课堂反应似乎也是如此。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却淡忘了许多。原因是文章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那些让作者魂牵梦萦的生活场景在学生眼里就如历史一般遥远,又如何能引起他们灵魂的共鸣?这使笔者意识到,离开了现实土壤的所谓乡土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法滋润学生的心灵,更无法塑造他们的精神家园。  那
期刊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一篇小说。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二战,展现了小人物的命运:“我”,一名德军伤兵,被抬到一个由一所文科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经过一番思考辨认,确定这就是自己三个月前离开的母校,而自己因为受伤被截去了双臂和右腿。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之窗”,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分析标题、解读标题,或可以帮助
期刊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较长的现代叙事抒情诗,只有抓住情感教育,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所以,深入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痛悼和赞美之情,感受充溢于诗中的激情是教学重难点。长诗难教,在有限的时间里取舍内容,做到精练、高效,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空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它的主题是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歌颂母爱”。由于篇幅长,内容多,不必面面俱到,
期刊
鲁迅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育界将不少鲁迅作品选人教材,不同版本(包括选修)有50余篇,其中频率较高的篇目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灯下漫笔》、《记念刘和珍君》、《祝福》、《药》、《阿Q正传》,体裁有散文、小说、杂文等。60多年来,中学生大致就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认
期刊
小说节选课文是学生接触经典、品读经典的重要途径。课文由于选自章回体小说,其故事情节既可独立成章,又与整部小说具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深刻了解文本内容,则需适当引入原著中的关联情节,便于学生从整部小说来了解课文,由此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三回,原著中第三回借由林黛玉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贾府概况,教师可以“林黛玉”的视角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一、借黛玉之眼观贾家——粉
期刊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每10回一转折是小说叙事的基本方法,即每10回集中描写一人,其余则虚写。  10回~33回写诸侯混战,曹操平定北方(郭嘉遗计定辽东);34回~50回写赤壁之战(关云长义释曹操);51回~73回写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扩展地盘。即与东吴争夺荆州,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要求教师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无论课标怎么改变,教学方法都是在课标理论的引领之下的。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应顺应时代,以学生为中心。  一、融情于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阅读课文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注
期刊
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诵读无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若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就不仅仅需要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咏,还要深入地进行讨论分析。而成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着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若能巧妙地进行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探讨,就能带领他们在诗歌的河流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雨巷》为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作,收录于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