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及认识观念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因为其“特殊”而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提并论,好多学校不把信息技术教师视为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而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出现了改行和外流现象。这不能怪教师没有敬业精神,因为信息技术教师也是一门必修课的教师,而不是学校的维修工和看机房的小工。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中,多数人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并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很少,教学水平偏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需要。
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就是会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虽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生起点差异问题。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起点差异很大,但信息技术教材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解决办法。在历次信息技术学科培训中,包括信息技术国家级研修班与省级研修班,在提到此问题时专家的意见总是实行分层教学,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真正实施,对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
二、解决办法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补充新知识,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教师素养的提升则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来实现,并能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即终身学习。
2、做好整体规划,注重整体教学。高一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学期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处理为中心设计的,整个教材内容多、学时少,又要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因而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作为老师在选择补充内容时,要做好整体规划,有所取舍。
3、教师认真设置每节课的作业(练习),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既有一定的压力(必须每节课完成一定的练习),又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每一节课的作业汇集起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学生的电子档案,作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手段之一。另外,学校每年除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外,每年(12月份左右)还可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为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4、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较好又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教学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预先准备一篇比较简单但排版整齐的文档样板,详细地讲解如何把一篇没有排版加工的文档做成样板形式,让学生自己调出那篇文章,模仿教师的做法,对文字进行修饰、排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有新意、有漂亮版面的电子报刊。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不断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教好、建设好。
1、师资及认识观念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因为其“特殊”而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提并论,好多学校不把信息技术教师视为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而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出现了改行和外流现象。这不能怪教师没有敬业精神,因为信息技术教师也是一门必修课的教师,而不是学校的维修工和看机房的小工。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中,多数人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并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很少,教学水平偏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需要。
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就是会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虽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生起点差异问题。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起点差异很大,但信息技术教材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解决办法。在历次信息技术学科培训中,包括信息技术国家级研修班与省级研修班,在提到此问题时专家的意见总是实行分层教学,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真正实施,对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
二、解决办法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补充新知识,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教师素养的提升则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来实现,并能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即终身学习。
2、做好整体规划,注重整体教学。高一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学期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处理为中心设计的,整个教材内容多、学时少,又要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因而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作为老师在选择补充内容时,要做好整体规划,有所取舍。
3、教师认真设置每节课的作业(练习),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既有一定的压力(必须每节课完成一定的练习),又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每一节课的作业汇集起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学生的电子档案,作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手段之一。另外,学校每年除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外,每年(12月份左右)还可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为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4、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较好又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教学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预先准备一篇比较简单但排版整齐的文档样板,详细地讲解如何把一篇没有排版加工的文档做成样板形式,让学生自己调出那篇文章,模仿教师的做法,对文字进行修饰、排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有新意、有漂亮版面的电子报刊。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不断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教好、建设好。